《焦点访谈》 20230604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 : 央视网 2023-06-04 20:07 内容简介
《焦点访谈》 20230604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3年06月04日 20:07
  •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他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焦点访谈》 20230604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他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又该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还对全党全国发出了伟大号召。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总书记的讲话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的独特价值体系,以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当改革开放继续推向深入,当我们面临更大挑战,也会迎来更多机遇的时候,怎么样来凝聚人心,怎么来凝聚思想,怎么来形成共识,怎么样能够使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在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中进一步汲取精神养料。总书记这一次座谈会的讲话,可以说是因应了大时代和新时代的潮流,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知来路,方能行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才能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深刻的把握,因为中华文明是铸造民族精神的根和脉,是我们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源头活水,也是我们在新的时代里面,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

如何深刻理解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结为五点,分别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臧峰宇:“连续性是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前提;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统一性决定了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康震:“这五个特性是最核心的特性,最有生命力的特性,也是最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五个特性,它是互相互为因果,连通在一起才能保证向前发展,这五个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也会决定和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辉煌。”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们如何结合,结合的成果是什么,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他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康震:“比方说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的思想,比方说还有很多有关睦邻友好的思想,就这些思想你会发现,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密切契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这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价值观在内涵上有契合之处,这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前提。我们的结合既要是必然性,但首先前提是我们要探讨它的可能性,总书记这个论断非常重要,为推动‘结合’的工作,开启了理论上的指导。”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臧峰宇:“中国特色关键在于‘两个结合’,我们容易把它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特色,其实‘两个结合’才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使中华文明实现了现代重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符合时代精神的表达。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大一统、居安思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这些思想在我们党带领人民踔厉奋发的实践中,被转化为奋斗精神、和谐情怀、集中统一观念、忧患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危机,成为人们追求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文化底蕴。”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臧峰宇:“又一次思想解放立意非常高。我们要解放思想,今天这个时代的条件下是旧邦新命,我们再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它就是古代文化,它就是前现代文化,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所以两个相结合恰恰呈现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一点给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特别重要的思想支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康震:“这种‘结合’其实巩固了文化的主体性,我们要有自己的中国道理,我们有自己的中国经验,我们也有自己的中国理论,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伟大的中国实践。”

脚踏必由之路,谱写时代华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李国强:“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当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才能从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我们在开创未来当中,就有了强大的支点。”

康震:“我们既要让世界深入走进中国,而我们也要更大踏步走向世界,我们只有时时刻刻跟这个世界拥抱,跟这个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科技文化成果相互融汇,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我们才能更有力量更为强大。”

从总结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到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到发出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

康震:“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持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要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根基、文化血脉和文化内涵。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表述和具体落实。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才能够让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进一步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如何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编辑:高士佳 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