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230515 “干渴”河湖“解渴”记
来源 : 央视网 2023-05-15 20:10 内容简介
《焦点访谈》 20230515 “干渴”河湖“解渴”记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3年05月15日 20:10
  •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白洋淀是冀中平原的母亲湖,过去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展了母亲河复苏行动,让河流湖泊重现生机。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调研时,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予以了肯定。(《焦点访谈》 20230515 “干渴”河湖“解渴”记)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调研期间,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予以肯定。我们一般会把流经家乡的河流称作母亲河,把家乡的湖泊称作母亲湖,白洋淀就是冀中平原的母亲湖。过去,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就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展了母亲河复苏行动,让河流、湖泊重现生机。

初夏时节的白洋淀一片生机勃勃。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调研时,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予以了肯定。并且强调,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6年来,白洋淀作为冀中平原的一座母亲湖,水量更足了,水质更好,水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上世纪80年代,白洋淀一度出现过干涸的情况。由于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有关部门启动了为母亲河、母亲湖系统化的生态补水行动。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陈飞:“要实现华北地区母亲河复苏,关键是让河流有水并且流动起来。那么水从哪儿来?一个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途径多条母亲河,在保障生活生产供水的情况下,为母亲河实施生态补水。并且在丹江口水库汛前和汛期,利用它富余的水量,相机增加生态补水量,引黄还有引滦以及上游水库的水源,为这个母亲河实施生态补水。”

白洋淀承担着九条河流的洪水调蓄,九条河流汇入白洋淀,形成大小不一的湖泊。生态补水通过其中的河流,为白洋淀提供了优良水质的水源。可是过去,由于周边生产生活、农业养殖等影响,白洋淀水质、水生态环境也很差。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在生态补水的基础上,加大了白洋淀水质、水生态环境的治理。

白洋淀周边以及湖心区有很多村庄,安新县马堡村就地处白洋淀的中心位置,过去靠水吃水,村民们生活富裕,可是村内村外的环境却很差,污水直排、垃圾乱扔是白洋淀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障措施,沿湖的生产生活废水,即使经过处理,也不再排入白洋淀。

几年来,马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正在一步步推进。村里的垃圾集中处理,旱厕改成了水厕,污水经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不仅要实现农业生产再利用,还要借助白洋淀旅游资源,产生新的效益。

五月的白洋淀,杨絮、柳絮像雪花一样飘落。这条河道是县城污水处理后排放的主河道,河道中的水同样要实现再利用,不再排入白洋淀。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项目负责人陈超:“水下是木桩搭的贝床。贝分为滤食性和刮食性,对水体里面浮游生物,尤其像菌藻类水里面的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我们这个技术理念称为贝鱼螺草菌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形成闭环生物链,让这个水体自净能力提升,能稳定在三类到四类水。”

这个河道净化系统,有300多米长,旁边还有一个贝类的孵化系统,生长到一定程度,可以继续用在河道里,不断通过贝鱼螺草菌藻立体化的水下生态系统,增加河道里水体的净化能力。

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委书记刘彦涛:“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原来的治水一直在投入,现在,我们通过引入产业化、市场化,引入产业运营或种植水稻、藕经济类作物,或者我们养鱼、养虾,通过种植和养殖把它用起来。”

生态补水,为白洋淀持续不断地带来良好水质的水,经过治理的生产生活污水,在实现自循环净化后,用于农业生产和绿化,产生经济效益,这就使白洋淀水质明显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流入白洋淀的九条河流沿途流经不同的城市村庄,虽然生产生活用水都经过处理,但水质难以达到优良的标准。府河湿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通过阶梯式的层层的生态净化,确保流入白洋淀的水质达到二到三类标准。与此同时,还丰富了白洋淀的生物多样性。

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水环境事业部高级业务主管郝宇晨:“我们选用的都是白洋淀的本地物种,眼子菜和菹草,它们对水中的氮磷具有非常好的处理效果,动物可以通过进食在水中繁衍,另外为动物产卵提供非常好的场所。矮生耐寒苦草冬季常绿,通过这种搭配和组合,能够最大化地提高或者保证对入淀水质的净化效果。”

随着水质变好,白洋淀的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地改变。水上、水面、水下,水生植物群落更加丰富立体,水上、水下的动物也更加多样。截至2022年年底,白洋淀的鸟类已经达到252种,比雄安新区成立前多了46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就达到了11种。鱼类恢复到46种,增加了19种,包括水生植物、螺类、贝类等底栖生物种类,也都大幅度提高。

刘彦涛:“水质越来越好,透明度越来越好,光合作用充分,植物的生长就健壮。你比如鱼、虾、蟹,包括一些微生物,给它们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它们繁衍给鸟类又提供了食物,鸟类来的也多了。所以说,整个生物环境提升,造成了食物链的壮大,生物多样性的级别就越来越高,现在白洋淀已经成为非常鲜活的动植物基因的一个基因库。”

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水生态环境更良性,生物种群更具多样性。作为冀中平原的母亲湖,白洋淀正在重现光彩。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局长尹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时强调,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我们一定努力打造城中有淀,淀为城用,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之城。”

离开了白洋淀,记者又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周日,阳光和煦,在郊外,很多家庭都会开着车,带着帐篷、饮食,去河边露营,感受这初夏的暖意。

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微风徐徐,这是滹沱河现在的风景。可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滹沱河出现了断流,只要上游水库不放水,河床就会暴露出来,变成另外一番景象。

河北正定县城杨庄村村民方三偷:“刮风,起尘土、起沙尘暴,沙子打脸都疼,井里水位下降了,抽水费劲。”

河北正定县城杨庄村村民付振国:“树都渴死了,都干死了,垃圾哪都是。”

不只是滹沱河,在华北地区,包括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诸河等等河流水系,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断流的情况。城市乡村的生产生活用水、流域内的水生态环境,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母亲河正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杜丙照:“母亲河与人民的繁衍生息密切相关,与咱们地区的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发展、文明传承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是实施国家江河战略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长期的泥沙淤积、垃圾倾倒,已经分不清哪里是河道,哪里是边坡,加上河道干涸后一段时间的大量采砂,河道内已经是千疮百孔。要想让母亲河复苏,首先是河道空间的整治。让一条河流重新焕发生机,不仅要疏浚,还要恢复它原有的生态系统。

把河道修复好,把沙洲建设好,把两岸的生态系统重新建立起来。水利部门统一协调南水北调、引黄、引滦以及上游水库水资源,进行生态补水,实现多水源的统一调度,华北地区的母亲河在一条条地复苏。

滹沱河是流经石家庄市的母亲河,也是沿岸生产生活用水的发源地。有用水,就有废水的排放。在复苏母亲河的过程中,小的支流沟岔的入河口都建起了湿地,对流入滹沱河的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中水,进行二次净化,以确保滹沱河的水质安全。充足的水量、良好的水质、逐步恢复的水生态,让滹沱河重新焕发出一条母亲河该有的风貌。

杜丙照:“母亲河复苏行动关键要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近几年,随着母亲河复苏行动的实施,华北地区永定河、大运河、滹沱河等等河流都实现了全线贯通,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人们记忆中的母亲河,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

母亲河与国家民族以及省市县沿河区域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紧密相关,对所在流域的生态系统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民族象征起到重大作用。从各地的母亲河做起,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让河流流动起来,把湖泊恢复起来,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