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胶州湾海域又有海星“入侵”。千万别被海星的软萌外表给欺骗了,海星有“海底蝗虫”之称,是名副其实的“美丽杀手”,海星的激增让海蛎子、蛤蜊遭了殃……
从去年开始,山东青岛胶州湾海域就出现大量海星,给当地的贝类养殖造成了重大损失。日前,胶州湾海域贝类养殖区内再次发生海星激增的现象,连续两年大量聚集,海星是要在这里“扎根”吗?“克星”之战一触即发,如何赶走这些“不速之客”?
渔民们遇上烦心事!
这些海星成片出现在养殖区,他们养在海里的蛤蜊,都被海星吃得只剩下壳了,就像庄稼遭了蝗虫一样,这让养殖户损失惨重。贝类养殖户胡大山说:“海星对蛤蜊养殖户影响非常大。我今年投资了300多万元,损失了三分之二。”
经专家实地及出海潜水采样调查,胶州湾红石崖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0-15只每平方米,胶州湾中南部海域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7只每平方米,其余养殖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星分布。专家研判,当前海星已对胶州湾贝类养殖生产造成危害而且有蔓延趋势。
“海底蝗虫”片甲不留很疯狂!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海星是一种软萌可爱的小生物,色彩艳丽,五角星形的外形,慵懒地趴在海底,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样子,但千万不要被它的外表欺骗了。事实上,它们掠食起来,十分“凶残”,所过之处片甲不留,渔民们称它们是“海底蝗虫”。
此次“组团”来胶州湾捕食蛤蜊的海星,学名“多棘海盘车”,是西北太平洋近海最常见的海星物种,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成年海星掠食十分凶猛,而且不挑食,只要是海底体积比它小的生物,例如牡蛎、鲍鱼、海参等一概通吃,有时候狠起来,连自己的同类都不放过。
捕食时,海星会将贝类整个包裹住,使其无法通过滤水管呼吸,窒息而亡。然后海星会把自己的一个胃,贲门胃翻出来,包裹住贝类软体,局部消化后再把食物吞入,交给另一个胃,幽门胃来慢慢处理。海星体型本就扁平,整个消化系统又被两个胃占据了一大部分,肠子就只能压缩得很短了,因此它的消化效率极低,通常来说只能消化自己吞下食物的6%左右,这也是它几乎一刻不停地在吃的原因。
海星年年有,今年格外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光涛介绍,目前来看导致海星种群暴涨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摄食性的聚集,也包括海星的繁殖、幼体期的存活率等一系列因素。
这种多棘海盘车的大量聚集一般会因食物耗光而结束,这个地区的食物吃光后,它们个体之间就会发生同类相残。另外,它们的聚集是有周期性的,吃完就走,一般延续的时间不会很长,通常是一年。但目前胶州湾的情况,贝类量大而且每年投苗,同时海星在幼体期可以无性繁殖,还可以一个幼体分裂成两个,而且每一时期海星都能找到合适的饵料,它们的种群扩增能力超强。
吃货们:吃光它!专家:请冷静!
面对海星种群数量的爆发,网友吃货们纷纷请求“出战”,提出“吃光它”,可这个办法靠谱吗?
专家称,海星是可以吃的,但海星的食用部分含轻微毒性,建议不要吃太多。通过吃的方法去控制海星,请冷静处理。
海星你来就来,咋还带伙伴?
此外,近日渔民在胶州湾红石崖、营海、红岛、流亭等海域除了发现海星增多,还发现了一种首次大规模出现的叫做“白泥蚂”,学名“经氏壳蛞蝓”的生物,这种生物外观乳白色,呈卵圆、半透明状。今年,这种“经氏壳蛞蝓”成规模出现,这在青岛胶州湾还是首次报道。
海星和“白泥蚂”都可以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是贝类的敌害生物。但如果跟海星比较的话,从摄食方面的损失来讲,白泥蚂造成的危害可能比海星造成的危害小一些。
“克星”之战如何打开?
当地海洋主管部门也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海星灾害,最大程度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除了捕捞,当地也允许渔民在一段时间内采用地笼等设备进行清理。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光涛指出,现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现海星种群数量爆发后,把它们捞上来,但是预防很难。放地笼也只是一种清除手段,要想预防,还是要从早期种群补充时开始采取措施。
来源:新闻周刊、共同关注、地理·中国等
点击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