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今天的《创新强国梦》,让我们走进国家大科学工程和制造业的生产车间,看创新实践中,如何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
今年1月,我国首个为ITER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计划研发设计的环向场导体采购包,经过八年研发和国际专家严格验收,交付日本。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计划,是我国首个以平等、全权伙伴身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计划,计划的目的是实验如何将核聚变产生的瞬时巨大能量,转化为一种可持续使用的清洁能源,从而解决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的能源危机。
面向全社会,吸纳青年人才,通过国际大科学工程的交流实践,给科研和工程人员向美、俄、欧盟等国家高水平人才学习的机会。王晓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国际竞聘,进入ITER项目国际总部,工作了九年。两年前回国,已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
作为我国预计投入达百亿元的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计划,ITER计划在参与十年来,已经凝聚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和工程人才队伍,不仅提升了我国核聚变能源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带动了我国在材料技术、超导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
驱动创新,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山东的一家轮胎模具制造车间,王钦峰正对最新研制的第九代轮胎模具电火花机床进行调试,这是一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装备技术,除了它,王钦峰还有19项自主创新成果。而他刚入行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现在是公司的第七大股东,拥有股票市值近亿元。
集腋成裘,小创新有大成就。仅2015年,王钦峰所在的轮胎模具制造企业,全员创新改善提案达到88000条,创造价值7200万元。目前,该企业在轮胎模具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与世界轮胎75强中的62家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成为美国GE、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等世界顶尖公司的优秀供应商。
2016年5月正式实施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