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东坡曰》第二章 第一节 人物选择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4月19日 21:34 A-A+

 

例 47:《点草成金》

例 47:《点草成金》

河南孟州西街村的汤金明自幼痴迷画画,就是在外出打工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也不忘四处拜师,学得国画、版画、烙画等技艺,但这对一个农民工来说,是一个既耽误工夫,又费钱的喜好,直到他 44岁,画画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改变,反而增加了他生活中的额外开销。

1998年,汤金明在街上碰到一个老乡,这个老乡胳膊下夹着一个红绸子的包裹,他问汤金明要不要里边包着的东西,汤金明问他是什么?他打开说这是麦秆画,是宋代的东西,是从坟墓里面挖出来的,汤金明好奇地看着那幅麦秆画,那是一个麦秆拼接起来的很简单的一个图案,这让他知道了麦秆上面也可以画画!当时汤金明已经掌握了烙画的手艺,如果把烙画的手艺和麦秆画结合到一起,效果是不是会更好?想到了就干,为了找到合适的麦秆儿,他骑个自行车把整个孟州转了个遍,终于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找到了理想的麦秆,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就在汤金明摸索麦秆儿画的时候,一个南京搞工艺品的老板找到了他,200块钱买了他两幅画说回去试销,如果行的话就要大批进货,这让汤金明感到了麦秆画的前景是一片光明,为了给那个老板备货,他没日没夜地加工着者麦秆儿画,他甚至想象着南京的那个大老板会开着货车来提货。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那个老板再也没有音讯,他拿着麦秆画到城里去卖,就因为是麦秆儿做的都认为不值钱,别人出个十块钱都觉着冤枉,眼看着成堆的麦秆画卖不出去,汤金明一气之下把满屋子的麦秆画全部烧了,三年的辛苦就这样付之一炬。

不久,汤金明听说南京要办工艺品展览会,他想会上会有很多行家,现在卖不出去是认为麦秆不值钱,欣赏的并不是画儿,行家看的可是手艺,让人家看看自己的麦秆画到底咋样,如果行家说不行,也就彻底死心了,于是汤金明就赶制了一批麦秆画参加了这次展览会,很多人看了他的麦秆儿画都说真漂亮,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还给他题字:很有特色,堪称一绝。这次汤金明带的 200幅麦秆儿画三天时间全部卖光,还赚了 20多万。2006年,汤金明接到了一个电话,说他们见到了汤金明的麦草画,特别漂亮,人民大会堂想挂上一、两幅,这真是天上掉馅儿饼的事儿,汤金明选了《凝香》、《仙鹤图》两幅麦秆画亲自送到北京,负责收画的人说,你知道不知道老汤?你这幅挂到人民大会堂,这就是国宝,这一幅画你知道值多少钱吗?最少 50万!

凭着对麦秆画的痴迷与执着,汤金明的《春艳图》一举夺得大赛一等奖,和《啸月图》一并被收录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他的作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尼等二十多个国家,他本人还被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优秀工艺美术大师”,汤金明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办起了公司,麦秆儿也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新渠道。

用麦秆儿作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但在麦秆儿上烙画却是一个新兴的工艺,汤金明靠此养家糊口并功成名就,也足见他的麦秆画的非同一般。节目对汤金明的麦秆画进行展示,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表现形式的需要。

《乡约》是一档访谈节目,但追求的不是从头说到尾,因为《乡约》

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又要尊重事实,50分钟的节目时长,不可能每分钟都精彩,难以让观众长时间产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乡约》追求快乐访谈,营造快乐的方法除了说,还有许多其他办法,嘉宾的技能展示就是其中之一。对嘉宾的要求除了三农背景、曲折的人生故事、具备特殊的才艺之外,嘉宾的表达能能力、逻辑的思维能力、普通话水平、现场的适应能力也很重要。比如有的嘉宾在下边沟通得很好,但一开始录制就晕场,说话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有的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嘴上倒不出,有的方言太重,观众要靠字幕才能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如果嘉宾善于表达,就能和主持人形成良好的互动,衍生出许多策划之外的东西,为节目增光添彩。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