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7 科技苑

[科技苑]到大草原上去种草(20151012)

来源:央视网2015年10月12日 20:24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这是2009年拍摄的飞机播种苜蓿场景,飞播效率很高,可希望很快变成了失望,苜蓿苗根本长不出来。

  半沙化的土壤,狂暴的风沙,苜蓿种子没发芽就被吹飞,难得长出来的也很快夭折。

  苜蓿是多年生的,前35天它长得非常慢,这段时间必须得要保护,刮风也不能起沙子,不起沙子它就没事。但是沙地里种,不起沙子是很难的。

  苜蓿,可以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收割,一年可以割三四茬,但苜蓿根系长得慢,头一个月,苜蓿要扎根,这是最难熬的一个月,虽然政府部门为牧草种植户提供了几十万的喷灌设备,可还是很难让苜蓿抵挡风沙的摧残。

  畜牧局多方求助,很快一位北京的专家来到科尔沁草原。房丽宁,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科学博士,是我国“牧草与青贮饲料研究推广中心”的首席专家。房丽宁研究牧草二十多年,她知道沙地上种牧草,风沙是最大敌人,过去在沙漠里种树,先要防风固沙,多采用打草格的办法,房丽宁建议,苜蓿地里也需要一道防风的树林。

  房丽宁说,这个麦茬,就相当于一个小树林,它就像一面墙一样,把地面的风给减缓了,把种子播种在行间,麦茬可以保护让这个表层的沙土不动。

  房丽宁说的麦茬,是另一种牧草,燕麦,燕麦是一年生牧草,根系长得快,不怕风沙,房丽宁的想法是,先种一茬燕麦,收割后,不翻地,在麦茬地里,直接播撒苜蓿种子。

  有了麦茬形成的防风小树林,小苜蓿终于扎根发芽,两年的摸索,2011年,苜蓿草试种成功,让解决牛羊没草吃的难题有了可能。房丽宁又从国外引进一个更好的苜蓿品种,让苜蓿叶子从3片增加到5片。现在国外的品种都是多叶型的,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五片叶,蛋白在哪,都在苜蓿叶片里含着。

  蛋白主要在苜蓿叶片中,所以叶片更多,茎秆更细,这是高品质苜蓿的特点,在房丽宁的指导下,阿鲁科尔沁成功实现了苜蓿品种的更新换代。叶子的比重大一点,叶子里面含有的蛋白质含量高一点,所以叶子的比重高,产量高,这就是好苜蓿。

  中国沙土地里也能种出高品质的苜蓿,这让人们看到了草原经济的巨大潜力,而奶牛养殖企业也意识到,高蛋白的牛奶需要高蛋白的饲草,那几年我国从国外进口苜蓿,每年都在50%以上的比例增长,2012年1月,中央1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苜蓿种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很多外地企业也来到阿鲁科尔沁租地种草,这让60多岁的老巴大叔也动心了。

  老巴大叔和几个牧民成立了合作社,政府和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头一年种草,合作社就尝到了甜头。一亩地,养殖一只羊,剩下的还能卖400多元钱的草料,多养了羊,还能卖钱了,这一亩地。

  第一茬苜蓿草收成不错,他们继续扩大规模,随着苜蓿越种越多的,还有承担防风固沙任务的燕麦,燕麦蛋白含量略低于苜蓿,但也是牛羊喜欢吃的牧草,很快燕麦就成了阿鲁科尔沁的第二大牧草。阿鲁科尔沁也形成“苜蓿+燕麦”两大当家牧草,2013年,苜蓿40万亩,燕麦20万亩,阿鲁科尔沁旗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评为“中国草都”称号,这让阿鲁科尔沁旗政府有了更高的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牧草基地。

  成熟的硬件设施,集中规模的发展模式,吸引了上市场公司、跨国企业到阿鲁科尔沁租地种草,而那几年地里牧草的长势也确实很给力,亩产跟发达国家也相差不大,好时候,好政策,天时地利人和,阿鲁科尔沁旗准备大干一场,但打成草捆一卖钱,就是卖不上好价钱。

  五片叶的苜蓿产量很高,跟发达国家相比也不相上下,可是很快,人们发现这些长得很好的苜蓿,价格就是卖不过国外的。一斤少卖了5分钱,5万斤草得差了多少?

  为什么地里长得一样,就是卖不过别人,房丽宁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这5分钱就差在苜蓿叶子上。压得重就是叶片都捊掉了。

  压扁,就是说刈割苜蓿时,要在刈割机里把苜蓿挤压一下,让茎秆破裂,这样可以加快茎秆水分干燥速度。

  挤压技术要求很高,压力太大,苜蓿叶子可能被挤掉了,但如果压力太小,茎秆干燥时间太长,等茎秆干透了,叶片就过于干燥而脱落,而叶片数量直接影响到苜蓿的价格。

  既要把苜蓿的茎秆压扁,又不能损伤苜蓿的叶片,还要根据不同的苜蓿品种,调节不同的压扁力度,这需要专业的机械设备,阿鲁科尔沁从国外引进了最先进的刈割压扁机,通过培训组建了十几个专业的收割队,又组建了摊晒机作业队,打捆机作业队,围绕高品质的牧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团队,提供一条龙的专业服务,阿鲁科尔沁的牧草品质也终于达到了国际水准。

  苜蓿草达到了国际标准,可阿鲁科尔沁的另一当家牧草--燕麦,又出了问题,这回问题更严重,2014年,老巴大叔的燕麦草怎么也卖不出去,再便宜处理也没人要。

  老巴大叔出问题的这茬燕麦,地里看起来长势很好,刈割时压力也掌握得很好,可最后加工出来的草捆,很多都变质了。

  发霉,饲草中黄曲霉毒超标,会给畜牧养殖带来毁灭性打击,可这茬燕麦,老巴大叔每天都不停的翻晒,打捆前也经过仪器测量,明明含水量已经很低了,为什么还会因为水分超标造成霉变呢?这一回,连房丽宁也有些搞不明白了。房丽宁查资料,请教国外的同行,原来他们忽略了茎秆上的茎结,燕麦茎秆是很容易晒干,但晒干茎结却需要更长的时间。

  茎结不容易脱水,测水仪也不容易测量含水量,如果水分还没晒干,再被压缩成这一捆四五百公斤的草捆,很容易就会发霉变质。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测量茎结的含水量,房丽宁找到了一个土办法,很简单,从地头随便捡起两个黑色铁家伙,敲打起来。打捆前,随机抽几根燕麦,用锤子砸一下茎结,如果还能砸出水来,说明还不能打捆,砸不出水才能加工草捆。

  一个土办法,解决了大难题,现在阿鲁科尔沁已经探索出一整套沙地牧草种植管理方法,在退化沙化草原上集中连片种牧草,阿鲁科尔沁的牧草已经形成100万亩的种植规模。

  每年一到六七月份,草原会进入雨季,干草晾晒很不方便,生产青贮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边收割边加工,把牧草粉碎后,压紧实,堆积起来,等到冬季时再进行销售,从种植收割、到打捆青贮,阿鲁科尔沁不断延长着牧草产业链。

  到2015年,阿鲁科尔沁旗的牛羊存栏已经近300万,比2010年种植牧草前翻了一番。因为牧草防风固沙的作用,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老巴大叔现在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重新赶起牛羊,虽然畜牧养殖现在已经不是他的主业,但作为一辈子在草原放牧的老牧民,他要找回到的就是儿时的回忆和纵马美丽草原的畅快。

  阿鲁科尔沁现在已经成了我国优质牧草的主要供应地,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生产苜蓿和燕麦干草品质达到国际标准,更重要的的,通过小面积的人工草地建设,保护大面积的天然草场,不仅为我国牧草产业的发展、也为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提供,揭示农事秘密,推广农业科技。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10月12日 20:24

视频简介:到大草原上去种草,这要种的是什么草?这些草,个头虽小,可你千万别小瞧;三片叶、五片叶,叶片越多越值钱;这是什么样的草?又为什么成了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