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百家讲坛》节目预告(1月19日-2月3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百家讲坛 来源:央视网2017年01月16日 09:44 A-A+

中华家训(十二)             1月30日播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古以来,古人就知道读书与人修养的关系,中国人把读书视为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读书不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还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即便是衣着平凡,也掩盖不住读书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家庭是人生命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气质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人的气质和心境,与他本人的家庭、家教、家风都有密切的关系。残暴成性的皇帝石虎,他的儿子在这种环境下弑杀无度,最终走到戮母身死的家族惨剧。这更证明了家庭的贫富、家长地位的高低都不是决定孩子气质与心境的因素。
  而后赵皇帝石勒是从“市井之徒”通过学习逐步走上“开国之君”之途,其人生轨迹的出色转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的气质、心境也将随着日益累积的智慧而逐渐提高。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书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一个人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会不经意间改变着自己的内心,反之,内心世界的逐渐开阔,会不断影响自己的行为举止,也会逐渐将自己内心中的矛盾散开,开始用一种平和、公正的态度来看自己和社会。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十二集《读书改变气质》。

中华家训(十三)             1月31日播出

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正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着非常浓郁的书香情结,所以古人向来尊敬读书人,推崇读书人。
  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是大家热议的问题,通过著名的长平之战中惨败的悲情主角赵括的纸上谈兵的故事,人们开始反思读书的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赵括用一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心理来读书,其结果是可以预见的。而这种实用和功利的读书,势必会使社会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真正的读书是无用之书,而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学习不仅仅只能依靠读书,古往今来,也有很多人并没有读过太多的书籍,却也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有着过人的领悟能力,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才令他们脱颖而出,秦末起义队伍中,有一个人出身寒微,地位低下且口碑极差,但却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招揽人才,虚心受教,改变自己,最终成就四百年江山帝业,他就是斩白蛇起义的汉高祖刘邦。那么从刘邦的事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启示呢?
  事实上,历代的家训中早已经给出了答案,在一些耕读传家的家族中,不但重视读书,还告诉后人什么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十三集,《读书的境界》。

中华家训(十四)             2月1日播出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做人的重要。事实上,历代家训满篇累牍的文字归纳起来也不过就是两个字“做人”。《论语》中孔子反复教诲弟子的大部分内容都与做人有关,就连中国古代的经典中,反复讲述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仍然是做人。
  可见做人乃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不会做人就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和周围人打交道。很多人事业的成功也多半是做人的成功。如何做人,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依然有它很强烈的现实意义。那么,经典家训中是如何教导子女做人的呢?
  历史上不乏像李义府这样笑里藏刀的人,生活清贫时他们规规矩矩,一旦发达了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性,开始结党营私,搬弄权术,中饱私囊,为所欲为,最终为自己招来了祸害,因此有人说金钱和权力是检验一个人的利器。不少人在这两个利器面前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历史上不乏其人。与此相反,历史上也有一种人,在这两个利器面前,依然保持自己的本色。
  唐太宗时期,特别注重官员的品行,因此,在唐朝初年涌现出了一大批堪称典范的忠臣、名将。他们恪守做人底线,即便得罪权贵也不放弃原则,他们这种不惧生死的坚守精神,不但造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也为他们身后博得了历史的美名。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十四集《做人的本分》。       

中华家训(十五)             2月2日播出

在中国历代家训中,都将“谦逊”作为培养后代,如何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自古以来,历史上不乏因待人处世谦逊有礼、心胸宽广而名垂青史的榜样,也不乏因傲慢自大、气量狭小而一败涂地的教训。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虽然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却也关乎着自身的得失,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命运。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待人谦和、处事大度呢?在讲求团队合作的现代社会,怀有一颗谦逊之心,对我们又有何益处呢?
  “将军额上能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向来讲求的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在历史上,有很多先贤,无论是才智过人,还是富贵双全。越是处于优势的地位,越能谦逊待人,忍让他人的过错,宽容别人的不足。蔺相如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便是其中典范。那么,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是如何做到心怀大局、谦逊忍让的呢?
  在与人的交往中,常怀谦卑、敬畏之心、宽以待人,不仅能够像张良一样,广结善缘、获得成长的良机,甚至有时还能够影响到一场战事的成败,一个国家的兴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就是因为往日的宽容大度,在秦与晋的战争中,得“野人”相助,反败为胜,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那么,秦穆公都做了什么呢?在讲求团队合作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何更应该讲求谦逊待人?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十五集《谦逊待人》。

中华家训(十六)             2月3日播出

中国人自古就热情好客,爱交朋友。孔子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对于个人来说,人生在世,有三五个能推心置腹、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十分幸运的事。在人类的情感中,一个人可以没有爱情,但却离不开友情。
  友情是一种最普通、最平凡的情感。人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失去了许多光彩。但是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所有这些,中国古代的家训给了哪些有益的启发和指引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可以想见,正是由于知音难觅,所以才会有如此感慨。但是古代的帝王,他们位极人君九五之尊,又有“伴君如伴虎”的古训,那么,他们会有朋友吗?很多帝王孤独一生也没有一个朋友,但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是幸运的,在他的人生路程上,出现了好多面可以帮助他、照亮他、提醒他的镜子、知己。
  纵观唐太宗的一生,毫不夸张地说,唐太宗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他个人的因素外,身边的“好朋友”也功不可没,正是有了这些“好朋友”的直言,才成就和凸显了唐太宗的伟大。可见,真正的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而在生活中,常常令人苦闷的是,茫茫人海中,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其实,历史上有人早就给出了答案。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十六集《择友的标准》。







860010-11190603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