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百家讲坛》节目预告(1月19日-2月3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百家讲坛 来源:央视网2017年01月16日 09:44 A-A+

中华家训(五)             1月23日播出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出现过无数的贤君良臣与英才豪杰,细细品读他们的人生,我们便不难发现,这些人杰在初期,大多都有着艰难困苦的经历。“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句看起来再浅显不过的一句话,却蕴含了中国古代近千年的教育智慧。
  春秋时期的百里奚之所以能够成为秦穆公倚重的客卿,正是因为他在心志和筋骨上受到了极大的磨炼,所以才养成了良好的砥砺了心性、增加了了以前没有的才能。也正是有了这些磨难的砥砺,他们才能够脱颖而出、建功立业。
  家教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其在中国古代的社会观念当中,家庭就是国家的缩影。正如《大学》中所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而千百年来,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个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造就了一个个名垂青史、建功立业的人物,这也正是一个好的家风家训对于一个家庭和国家长远地影响。
  在孩子砥砺心志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极其关键至关重要的,有时家庭过分的关爱会令孩子失去磨炼自己的机会。那么,对于这些艰辛的磨砺,中国古代的家训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对于子女的教育又有着哪些引导作用呢?
  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五集《咬得菜根苦》。

中华家训(六)             1月24日播出

天下做父母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智力超群。但是北宋文人苏东坡却大唱反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聪明,他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无独有偶,历史上还有许多有见识的人,他们也和苏东坡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钝些,不要锋芒太露。
  从历史上看,聪明的人失败的多,而愚钝的人反而会一生平安,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聪明的人难以获得成功呢?
  三国时期,出身于名门之后的孔融和杨修天资聪颖、饱读诗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曹操对他们也是爱护有加,但出人意料的是,二人不仅没能受到重用,最终都被曹操处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以爱才惜才著称的曹操对二人痛下杀手?在他们聪明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仔细品读杨修的故事,我们发现重要,杨修的聪明在于机敏聪慧,而不是治世大智慧,他喜欢在文学才华处让曹操屡屡见拙,而在大局上有没有为曹操出谋划策,这样一来,遇到喜怒无常的曹操当然性命危矣。而和杨修同时期的孔融,他成名较早有影响深远,“融七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已经成了后世教育孩子的典范,但是这个少年成名的孩子,最终被“名”所累。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呢?
  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六集《误读的聪明》。

中华家训(七)             1月25日播出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德与才的论争最有名的莫过于曹操的唯才是举了。汉朝末年,举孝廉是当时人为官的敲门砖,也是朝廷选拔官吏最重要的方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选官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曹操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唯才是举,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德和才”的大讨论,至今这个话题也在争论之中,那就是到底是重德还是重才呢?
  曹操求才若渴,多次颁布求贤令,并且不惜降格以求,只要有才,哪怕德行不好,也一样为我所用。曹操的这种用人方略确实为他延揽了人才。也打破了汉代的选拔管理制度举孝廉。
  反观历史,再看曹操的唯才是举时,有人认为那是曹操是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曹操并不是不重视人才的德行。观察曹操周围的文臣武将,如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都是人之俊杰,德行与才能俱佳。但是曹操这种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却对后世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唐朝建立,唐太宗扭转了这一用人观。
  唐太宗时期,太宗对人的考察不是“唯才是举”,他强调用人要德大于才,对官员的选拔最重要的是考察他的德行。那么关于德与才,历代的家训是如何取舍的呢?取德舍才和取才舍德各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七集《取舍德与才》。

中华家训(八)             1月26日播出

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关于孩子的教育,不但有孟母三迁断织劝学;也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正是这些伟大的母亲,用善良淳朴的关爱与大义激励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国家谋、为天下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为国家大义挺身而出的股肱之臣,也有圆滑而不失原则的政治良才。就是他们共同撑起了历史的天空,让历史变得鲜活。这些人成长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励志的故事。他们的教育成长有着哪些故事呢?
  真正的强者,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遇事宠辱不惊,处在高处,就举目远眺;跌落低处,也能静心欣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染和影响着家人或后来者,这种来自父母榜样的力量不可低估。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八集《强者的意志》。

中华家训(九)             1月27日播出播出

在中国历代的家训中,有一项内容几乎是所有家训都绕不开的,那就是宽容。中国人把宽容视作最为重要的美德。历史上不乏宽容大度的人,他们的事迹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古代中国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是因为人人讲究以礼待人,以理服人。更讲究忍让和宽容。“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传颂,成了解决纷争的典型桥段。
  事实上,宽容和大度不仅能解决一些小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发挥着大的作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战略战术的胜利,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孙权在这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孙权都做了什么呢?
  待人要以宽,做人要以勤。在中国的家训中,宽容始终是一个最主要的内容。中国人视它为最重要的美德。有了这种宽容的心态,社会才会健康的发展。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九集《宽容的力量》。

中华家训(十)             1月28日播出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有了敬畏,就有了行为规范和准则,就会自觉约束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程门立雪是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尊师重道的千古佳话,一直用来赞扬那些诚心求学,尊重老师的学子们。但是这个故事背后,还有它更深刻的寓意,如果没有领会到这个层面,就不能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在韩昇老师看来,“敬”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尊敬。因为表面的尊敬人人都能做到,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敬”强调的是内心,是由内而外的一致性。

  无独有偶,高山流水的故事,也有其深刻的内涵。那么这些故事,到底传达了什么精神?历代家训中,有没有涉及这一内容呢?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只有心存敬畏之心,才能行有所止,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十集《心存敬畏》。

中华家训(十一)             1月29日播出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一般被用来教育小孩子,要诚实守信,撒谎骗人的后果往往是自食其果。但是,在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积淀中,对于“诚“的理解,并不单单只有”诚实“这一项含义。从经典古籍《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开诚心,布公道”,到人人朗朗上口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个简单地”诚“字透出了古代先贤虚怀若谷的大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至真至纯的人格。
  对内言行一致,对外诚心待人,这是韩昇老师总结出“诚”的最基本内容。诚是言行一致,不仅是在为自己的后人做了一个合格的榜样,更是在实现承诺的过程,提高了自己内心的境界。即使出于种种原因,承诺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当初的预想,但为了实现这一承诺,自身始终是尽心尽力的,这便是诚心待人,这时的“诚”,也是他人愿意去相信和肯定的。
  那么,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古人们,他们对于“诚”字的理解,有哪些真知灼见呢?在古代家训中,又有哪些关于正确培养小孩“诚”的有趣故事呢?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中华家训》第十一集《诚者自成》。     







860010-11190603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