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百家讲坛》节目预告(1月19日-2月3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百家讲坛 来源:央视网2017年01月16日 09:44 A-A+

中华家训(一)             1月19日播出

它是一个家族立身处世的行动指南,它是维持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传家宝,家训,中国人独有的治家规范。“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撑持”。中国人生而有治家、理家、振兴家族的传统和愿望。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家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基石。那么在历史上,家训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这样重视家训?
  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有一些人不认识字,没有文化,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培养出杰出的孩子,这是因为有仁、义、礼、智、信这种大文化的浸淫,这些不识字的中国人骨子里依然保持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品格。
  可是,在曾经的一个历史时期,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字的方式保存下来的方式和操作者,并不被人看好,因为看不到文化的重要性,读书立说的文人甚至因此获罪,成为了他们横遭屠戮的原因。那是历史上怎样的一个朝代呢?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秦朝末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贱视文化、鄙视文人的思潮,置身其中的刘邦自然不能幸免,在那股强大的思潮下,刘邦整天游手好闲、混吃混喝,命运丝毫没有被改变的迹象。但是当秦的暴政惹得天怒人怨的时候,有些人就揭竿而起了,刘邦是被裹挟着走上了反秦之路的,就是在这个反秦的道路上,刘邦认识了文化对于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
  而正是因为刘邦逐渐认识到文人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对社会发展与稳定起到的作用,所以知错善改知人善用的刘邦,逐步从普通的起义军首领,逐步发展为诸侯王,最终成就汉家帝业。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家训》第一集《刘邦的醒悟》。


中华家训(二)             1月20日播出

霍去病在中国的历史上鼎鼎大名,他是汉武帝最为倚重的抗击匈奴的将领。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名言,传唱了几千年,历代文人写下一首首诗篇来歌颂他的丰功伟绩。
  霍去病英年早逝后,汉武帝爱屋及乌,把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带在身边,武帝晚年曾托孤于他。由此可见,霍家在当时尊荣无比。而霍光之于汉武帝,也是极其忠心。他不负汉武帝的嘱托,竭力辅佐汉朝天子。霍光本人非常注意自身的政治修养,以儒学经术约束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一定规矩,都要合于礼法。
  事实上,霍光也不负汉武帝的期望,他扶持了汉朝两代帝王,前后执掌朝政达20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是一位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
  霍光一生小心谨慎、老成持重,可能他怎么也想不到,他死后,霍家有灭族之祸。但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摆脱不了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思想束缚。霍光在位时,他的子弟和宗族也都高官显赫、风光一时。绚丽极顶的背后紧跟的就是盛极转衰,霍氏家族由此埋下了祸根。
  这个家族仅仅两代以后就盛极而衰,原因是什么?霍家的巨大反差引起了后人无尽的思考,当时显赫一时的霍家崛迅速崛起又倏然败亡?它最终又是因何走向了衰败的呢?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家训》第二集《霍家的兴衰》。


中华家训(三)             1月21日播出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说起弘农杨家,那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家族。被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就是这个家族的代表。西晋以后,后面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娶杨家女为荣,都在杨家挑选自己的皇后。
  弘农杨氏开创了“四世三公”的人臣骄傲,肇始者就是人品才学俱佳的杨震,他从小家境就不富裕,为官后也保持清廉,他教育孩子“薄钱财而重德才”,对社会应该“立德 立言 立功”。而“立德 立言 立功”也是杨震为他的子孙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杨震以后,杨家代代出人才,都以品节高贵而著称于世,成了天下敬仰的名门。
  无论古今,子女教育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更多的人把焦点都放在了子女身上,而忽略了自身的理念。事实上,父母给孩子留下什么,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很多人认为,应该给孩子留下钱财,让他衣食无忧。
  为此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不愿后代在自己营造的安乐窝里坐享其成,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那么如果不留钱财,留什么呢?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家训》第三集《杨家的传承》。

中华家训(四)             1月22日播出

我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有很多,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等,这些通常称为“家训”,这是先民留给后世的一大笔珍贵遗产。重教是我国的传统,大量家庭教育著作的出现和流传就证明了这一点。
  家训虽然是一个家族制定的内部规范,但其本质还是对子女的教育。他们用历史的或者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这些智慧,希望后世的子孙们少走弯路,少受磨难,传承家族的传统。
  那么作为家训的“训”,它是什么意思?它和教育的“教”都代表了什么?古代人是如何解读汉字的呢?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理解了汉字就理解了中华文化。因为古人在创造汉字时,给了每一个字非常形象的创造,这样每个汉字的背后都有它构成的道理。
  古人在教孩子认字的同时,大量的文化信息也就传达出去了。因此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那么古代在对孩子道德的培养上,又是如何通过汉字来教育孩子呢?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家训》第四集《儿童的识字》。







860010-11190603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