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李红,1米75的个子,穿梭在田间地头,长发飘飘的她看上去就像是来农村郊游的公司白领。不过,她到麦田里可不是来玩儿的,她的身份是一名大学生村官。麦收已经开始,李红的任务非常艰巨,这个任务往大了说,可以说是麦收的第一大难事--禁烧秸秆。这不,记者一进村子就感受到不同的气氛:禁烧宣传车不停巡逻,禁烧标语随处可见,每个村都有禁烧小分队,有的村干部甚至还把床安到了麦地边,严防死守。
阜阳市颍上县五十铺社区居委会委员叶广金:所有的干部就讲的,谁包谁的点,如果哪个地点出问题,就是谁负责。
阜阳市颍上县蒋王村 村主任助理朱晓伟:禁烧工作是目前压倒一切性的政治性工作。目前禁烧的确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焚烧秸秆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备受关注,为了保护环境,全国各地明令禁止焚烧秸秆。可是,大学生村官李红刚到地里一提到禁烧,就有农户跟她对呛了起来。
村民:头几年准烧的话,这麦茬烧得地里光溜溜的。草也死了,麦苗也死了,啥都死了。
村民:谁不愿意烧(秸秆),烧了麦茬,种地还好,种玉米还好种,(不烧秸秆),你种玉米都不好种。
政府严防死守不让烧秸秆,农民总是偷偷地想要烧,围绕秸秆产生的矛盾谁都头疼。没地搁的秸秆怎么处理?这是全国性的大难题。禁烧的压力越来越大,李红觉得如果只是禁烧秸秆,其实治标不治本。
村民:(秸秆)房前屋后朝哪儿搁,能有多大的地,没有空闲地点。
村民:老百姓平常就讲,既然你不让我们烧,我们可以不烧,但是你这个问题,你能给我们解决掉,是吧。
李红已经是第三年参与禁烧工作了,前两年她都绞尽脑汁,疲于奔命,总是和村民像玩“捉迷藏”一样。但是,今年李红对完成禁烧秸秆的工作充满了信心,麦收前,她和一家秸秆回收企业签订了4000吨的秸秆收购合同,相当于1万亩麦田秸秆的出产量。李红处理秸秆的新办法,不靠禁烧来“堵”,而要“疏导”,把秸秆回收利用。这么大胆的尝试在当地还是头一回。
秸秆加工企业负责人彭贵生:大学生村官这种勇气,就是李红这种胆识,因为这个行业很多人都不敢做。那李红愿意做这个事情,我们为何不扶持她呢?
李红,一个初出茅庐的弱女子,为什么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回收这么多秸秆,李红和秸秆加工企业到底打算怎么变废为宝呢?回收秸秆和收小麦一样,都需要抢时间。抢收的迟了,农户还是有可能烧掉秸秆。时间如此紧迫,李红能不能迅速聚集4000吨的秸秆呢?
主持人:就这么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要收4000吨的秸秆,你想想这事有多难。咱们来看看河南的张振平,他也碰到这么一件麻烦事,有人就居然在他接管的地里,冒死拦机器。您问来,这到底是何许人也?他要干什么呢?
这天下午,村东头的一块普通的地头上一下子聚集了很多人,这些人都是特意赶过来看热闹,就是想看看张振平要怎么解决眼下的这个大麻烦。连张振平合作社的股东也看不过去了,也憋了一肚子的怨气。
合作社的股东张德星:就这二亩来地,一个坟,两个坟,三个坟,四个坟。一亩地四个坟啥概念。大型机械进不了,你看这坟。你坚决不能碰到人家的坟,人家来了都能喝血,拼命。农村人注重的传统,封建迷信,你不能碰人家的坟,来了他真跟咱急。
合作社的股东 张振强:这遍地都是坟。你看收割机工作也不好工作,坟不能碰,上面种的东西,有树有啥也不能碰。
这一块地里就有几个坟头,收起麦来很费劲。张振平合作社有7000多亩地,小麦已经开始抢收,三天就得收完,一刻都不能耽误,地多机器少,就在这抢收时的节骨眼上,张振平却把合作社仅有的这辆农机调到了这片地上。坟头旁边总有人目不转睛的盯着收割机,寸步不离。
村民:我看坟,怕拖拉机碰到坟,怕收割机碰到坟不好。老话说碰到坟不好。
记者:怕碰到土?
村民:对了,碰到土。树都不能碰。
村民:树都不能碰。
记者:树都不能碰!
割麦时动了坟地,哪怕是上面的一块石头,一根草,农户都得跟你急。麦收的紧要关头,哪个机手都不愿意割这块地的麦子,可张振平始终一个态度,一点都不含糊:“继续收”。
张振平:他们来这干活也都带着情绪,因为都是赔钱,确实不赚钱,一亩多地。亏钱也要把这个事做下去,为了赢得更多农户的信任。
农机一开动,就没有回头路,怎么也得把麦收完。可这会儿,在接近坟地边的地方,农机刚要开动,农户直接就叫停了,说什么也不让农机往前开了。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7月01日 04:52
视频简介:几千亩的麦收难在了一亩8分地。你争我抢,状况不断,难以取舍,看张振平如何调度有方。柔弱的女村官,勇挑重担,治标又治本,背后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