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新闻1+1

《新闻1+1》 20140502 活到老,读到老!

来源:央视网2014年05月02日 22:33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解说:

  一个爱书的保安。

  夜读者:

  明天七点上班,所以我就五点回去。

  解说:

  一个刚刚辞职的姑娘。

  庄醒:

  让所有的人能够自在地进来,没有任何的压力,纯然的自在。

  解说:

  还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母女。

  外地夜读者:

  我们就为这一夜,像我们很晚到北京,想着能把这个时间尽可能多地利用起来,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多好。

  解说:

  京城第一家24小时不关门的书店,招来了一大批夜读人。

  书店工作人员:

  很多年轻人需要一个能沉下心来,通过书本能引发自己思考的一些东西。

  解说:

  《新闻1+1》五一特别节目:因为挚爱,所以阅读。

  字幕提示: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片段

  敬启者,史蒂文森的书真是优美,使我的旧书架相形见绌,我小心翼翼地触摸,柔软的羊皮纸封皮和米黄色的书页,没想到书摸起来让人如此欣喜。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新闻1+1》。今天是《新闻1+1》的五一特别节目,新方式、新生活的第二集。刚才您看到的电影片段已经显示出来了,是查令十字街84号,它讲述的是一个爱书的人和一家旧书店之间的故事。刚才我们也引入了主人公曾经在片中讲述的一句话,她说“如果你能够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话,请代我献上一吻,因为我亏欠它的太多。”这句话今天我们的节目同样可以引用,为什么说是亏欠,因为跟根据上个月出炉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中国人的阅读数量是4.77本。有的人说因为我生活在一个节奏太快、压力太大的时代,我没有时间阅读。但问题是阅读没有时间阅读,真的是因为时间太少,另外节奏太快吗?好,我们一同来关注今天的节目。

  (2014年4月20日)

  解说:

  晚上9点,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23岁的庄醒来到三联韬奋书店,两个星期以来,这几乎是她每天不变的安排。这家书店4月8日开启24小时运营,成为北京第一家不打烊书店,庄醒就是慕名而来的夜读人,在这里她已经度过了五个通宵。

  庄醒 夜读者:

  安静,自我评价我的自律性是比较弱的人,有一个人在那边读书的话,我很有可能会读不下去,自由松散的习性已经有点常年恶习的那种感觉,所以到这边来的话,反而自己能够专心读书。

  解说:

  晚上9点半,书店很热闹,庄醒幸运地抢到了十张阅读桌中的一个。对于刚刚从单位辞职的她来说,这里是心灵栖息地。

  庄醒:

  那句话挺感动我的,也是跟门上的竭诚为读者服务相匹配的,即便夜间只有一个读者,也会有九个图书管理员为他服务。

  解说:

  喜欢来这个深夜书房的有建筑工人、大学生,还有专门从银川赶来的一对母女。

  夜读者:

  星期一请一天假,到星期二早晨才去上班。

  记者:

  您这次就是专程?

  夜读者:

  专程,我们就为这一夜,我们很晚到北京,就想着能把这个时间,尽可能多地利用起来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多好啊。

  解说:

  这位做保安工作的小伙子告诉记者,他已经是第二次来这里夜读了。

  夜读者:

  当你在这里看书的时候,你有止不住的欲望去想读完它。像国图这样的八点或者九点关门的话,时间安排不过来。

  解说:

  临近11点,书店的节奏慢了下来,没有足够的阅读桌,书店专门为读者提供了坐垫、小马扎。在这里庄醒是个学习者,同时也是个观察者,在从一家出版公司辞职后,她正在为自己的以独立书店为内容的纪录片收集素材。三联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出现,为她提供了一个观察平台,她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在了微信朋友圈里。

  庄醒:

  我已经快成一个微信控了,每天刷那么多。

  记者:

  都是关于三联的吗?

  庄醒:

  从4月8日起主要的内容就是三联。这是第一天的三联,凌晨两点,凌晨三点,不亮的五点半,天还没亮的时候,是一个节骨眼。我大概那天是每过一个钟点,就得去巡逻一下,看一下他们还有多少人在坚守。我更希望在我之前所观察到的书店中,总缺点的那些东西,我希望能在三联看到,事实上我也真的看到了,很多书店它的立场其实大于它的社会的担当我觉得,它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不允许拍照,不允许干吗干吗,就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理由,为后来的读者关闭了一扇又一扇的窗,那种敞开度不够包容或者有些势力的眼光,本身就是将书店和读者间的距离在拉开。

  解说:

  在庄醒看来,书店不单是为盈利,更是一个精神栖息地,这里就具备这样的特质。和别的读者不同,庄醒还会带自己的书来阅读,而五个通宵的夜读,也让庄醒有了自己的收获。

  庄醒:

  让所有的人能够自在地进来,没有任何的压力,纯然的自在,这就已经是最高境界了。

  解说:

  因这份纯然的自在,书店运营两个多星期以来,仅仅是零点以后的在店稳定读者,就达到50到100人。清晨以后也有40多人,或在书店,或在楼上的咖啡店与书为伴。

  王玉 三联韬奋书店销售负责人:

  周五、周六、周日三个夜班来看,基本上以高校的年轻人,还有一个是上班族的年轻人比较居多,现在年轻人需要这种回归。很多年轻人需要一个能沉下心来,有一个自我反省的一个时间段,也有一个通过书本来引发自己思考的一些东西。

  庄醒:

  可能他来自不同的地方,可能他只是路过北京,可能他只是在北京邂逅了一个24小时书店,仅仅是一个片断,但是他留存下来的东西可能要在很久很久以后才能发现,可能那个晚上他看到了什么书,有所触动。

  解说:

  随着这个城市的苏醒,庄醒的夜读结束了,搭早班地铁回家休息一下,为了即将来临的夜晚再次出发。

  主持人:

  一个城市能够在拥有了24小时的便利店,24小时的饭馆之后,还拥有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肯定会多多少少为这个城市感到一丝骄傲。但是更应该引以为骄傲的是那些能够在这个深夜里边来到书店的人,是因为先有了他们,对于书本的需求、对于知识的渴望,才接下来有了这家24下时不打烊的书店。谁说青年人不爱读书呢?

  我们看一个调查,可以看到对阅读最感兴趣的人群,占到最大多数的,41%的是20到29岁。接下来是31%,是30岁到39岁。19岁以下的占到12%。换句话说,是这些青壮年人构成了阅读的最主要的人群。我们并不鼓励所有人都去熬夜读书,只是希望对阅读的渴望能深植于每个人心中。三联书店用这种晚上不关门的形式,引导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三联书店之所以能够这么干,是和政策的支持还有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他们这么干应该说一共花了300万,我们看看300万是怎么构成的。其中有100万是中央文化产业的发展专项资金;另外100万是自己投入;还有100万是五年的免增值税优惠政策,再加上自身盈利的40万。24小时三联书店不关门,给读书人提供了一种可能。另外,读书人还在想,有没有可能除了三联书店之外,还有其他的地方,还有其他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找到读书的地方呢?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在北京成府路262号,绿荫掩隐中有一个瘦小的门帘,“读书即生活”,是这家小店主人在这个喧嚣都市中的表达。卿松是一个80后的年轻人,也是这家名叫“豆瓣书店”的店主。

  卿松 豆瓣书店店主:

  书店它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其实它还有某种意义上的象征意义,除了人与书的相遇,我们的对话,还提供这样一个独立思考的一个空间。

  解说:

  60平米的面积,摆了30个约一米宽的书架,在紧凑的空间里,读者很难发现当下流行的畅销书,有些书甚至已经泛黄。但是在一些读者心中,它们却价值无限。

  读者:

  这个读者群不一样。

  最重要的就是特别能读到内容,因为现在很多书店其实一些书很新,但是你找不到一种很能读下去的味道的感觉。

  日本战国那个书,反正我是在我们学校图书馆,旧书市场很少见到这样的书,它应该都是经过店主的精心选择,店主的那种想法,跟我的想法非常契合。

  卿松:

  当时买何炳棣(这本书)的时候影响比较大的,他是公认的很重要的一个汉学家,而且这本书说是写他自己的回忆录,绝对不是一本个人的小史,而是一部大史,虽然是回忆录。

  记者:

  当时你买了多少本?

  卿松:

  五六百吧。

  解说:

  书的精神属性,让我们很难用经济眼光去衡量这家书店的生意。卿松说,在理想和面包之间,他更多的是理想层面的对书的精神追求,而这份追求的奠定来自于风入松。曾经被誉为“北京民营书店三架马车之一”,在这里两年的店员经历,完成了卿松做书店的启蒙。

  卿松:

  它更像一个可以聚集的小气场,因为豆瓣的存在,可能大家口口相传,大家来了就喜欢上它,因为有这种契合感,所以大家愿意每次来的时候都有收获。

  解说:

  而近几年,随着身边实体书店的萎缩甚至消失,特别是2011年风入松的歇业,让卿松倍感失落。在近乎执拗的坚持做传统书店,以书为核心,不做多元经营的理念下,卿松把豆瓣书店硬是撑了8年,拥有了5000多名固定顾客,但还没有摆脱书店略微亏损的经营现状。一年15万的房租是书店固定支出里最大的一笔,而且还在上涨。

  卿松:

  你要去坚持这个东西,同时我们能够坚持到现在,也是因为个人趣味,其实也没有多少抱怨,其实是个人关系,从公共角度来说,开放价值很重要的,人活在这个社会上。

  解说:

  要维持书店的运转,卿松利用业余时间为出版社做一些装帧设计,贴补书店。

  卿松:

  这排路上种树跟不种树其实是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他种了这么多树,对空气可能不会有太大影响,就是还有雾霾啊什么的,但是没种树路过这条街就不一样了。

  解说: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点亮一盏灯。”这首改编自郑愁予的诗句曾经被用来形容实体书店的没落,而今天看起来,这更像是在描述这位年轻人的坚守。

  主持人:

  相对于三联书店的自有房产,对于卿松和他的豆瓣书店,这样一个小书店来说,15万一年的房租当然是一个绝对大的负担,相对于三联书店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来说,卿松的豆瓣书店这样的小书店,今年也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我们来看一下,2014年国家有一个对于实体书店的扶持试点,将由12个城市扩展到12个省份,对于曾经获得扶持资金的实体书店可以继续重复地申请。而像小微还有民营文化企业,也将是重点的扶持对象。

  我们说为什么要有书店,打一个比方,到一个人家里去,你观察这个人家,不仅要观察他这个人家里的家具还有电器是多么豪华、多么高档,你更要看他家里有没有书,或者他家里的书是不是仅仅是养生或者健身这样实用类的书籍。因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也是这样的,一个城市的美好,不仅仅在于它有多少景点、它有多少商场、它有多少便利店,更在于它有多少书店,有多少爱读书的人。

  我们倡导全民读书,因为书是一个精神的海洋,但是到底怎么读书,去哪里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在北京有一个20多年的北京书市,在去年短暂停办过一次之后,今年春季又一次开始了。这个书市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读书氛围?我们来看一下。

  解说:

  历届以来规模最大,参展出版社最多,品种最为丰富。2014北京书市在启动之初,就创下了三个“最”的记录。这个“共享全民阅读,同绘中国梦想”为主题的书市,会带给读者什么呢?

  记者:

  我看您拉个小车过来逛书市,您今天有收获吗?

  市民:

  我有收获,买了一块毡子,写字画画的,还买的书。字帖,因为我先生喜欢篆刻,所以他买的。

  就这些普通字帖,最基本的。

  就是文学的,国学,还有一些修身养性的。

  我就买了一个偏方。

  主要关于旅行,还有一些孩子教育。

  家庭医学方面的,还有就是历史类书。

  怎么也得三十多本书。

  记者:

  花了多少钱?

  市民:

  花了五百块、六百块钱。

  现在花了二三百块钱了吧。

  大概花不到一千块钱。

  解说:

  此次书市大多商家以价格低、大处理为卖点,一些著名的出版社,也打出了全场五折的促销牌子。

  人民出版社工作人员:

  有一部分新书,就品相稍微差一点,库里边有点脏了,就便宜点处理,就这样的。

  商务印书馆工作人员:

  这几天销量挺好,主要是字典卖的挺好。

  市民:

  这都五折,都挺便宜的,平时网上买也没这么便宜,也就七八折,这很多老的书,网上现在买不着。

  有的书积压下来的话,处理就便宜点,工薪阶层就卖点便宜书看一看。

  解说:

  五元、十元一本,随意堆放的甩卖低价书占据了大部分区域,尽管不少人采购了便宜书,但是也有人坦言,图便宜买完,怎样抽时间看,还是个大问题。

  市民:

  这个有时候买了不一定看,需要的时候就看看。

  我可能不会每一章都会看,但是就是挑着也许哪一天想看就挑着看一看,但是你要是不买的话,肯定不会看。

  你要说真的踏踏实实看一本书,能看完的还是挺少的,都是挤时间,安排自己的时间。

  主持人:

  有人总结了一下,2014年的北京书市就像一个大卖场,有三“多”,一个是低价书多,再有一个是实用书多,不是说实用书不好,而是实用书太多,像社科人文的书籍实在是太少。像这种实用书是眼到即过的,而真正书籍的阅读,是要用心去阅读、用脑去阅读,是启迪心灵的,这样的书太少。另外一个多还有与书无关的多,像教育机构、养老院的宣传也已经夹杂其中。好了,这是书摊的情况、书店的情况。

  我们再看一下,有人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可以看到,阅读渠道的人群比例发生变化了,纸制阅读出现下降,但是网络在线、手机阅读,还有电子阅读其这样的方式这些年都在提升。

  好了,接下来我们连线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张教授,我们从一个调查中看到了这样的一种习惯,说偶尔阅读的人占的非常多,将近5成。每天都读书的人少了,25%。每周都阅读的人16%等等。您看刚才我们也说了,中国人的阅读一年4.77本,连泰国人都不如,泰国人一年阅读5本,为什么我们出现这种情况?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想大家现在阅读主要还是应用型的比较多,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考级,各种各样,马上立竿见影,实用的书很多。但是大家你会发现,会很疏远那些比如说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这些好像是跟你立即就有用的书不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的著作我们往往读的少。我们往往感受这种所谓“闲书”,有用无用的闲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的阅读好像变得越来越匮乏。所以现在的公众社会都很焦虑,就是我们怎么样促进全民阅读,让大家读一点闲书。我是觉得其实每天如果大家有20分钟的时间慢慢地品位一下一些闲书,持之以恒把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学作品,乃至于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大家如果真的多读一点,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们打造一个很好的书香社会,提升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帮助。

  主持人:

  谢谢张教授,因为张教授的感觉就是我们不是说不阅读实用书籍,而是一定要保留出来一些时间,要阅读一些经典的书籍。好,我们今天说阅读,那么阅读的好处前辈无数人已经无数次说过了,比如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到读书的必要性,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读书,就好象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其实无数的人关于读书说了无数的话。说到底一句话,读书吧,因为读书可以让你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5月02日 22:3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模式让爱书人欣喜,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读书,还会是人们的爱好吗?本期节目,我们走近三联夜读的爱书人,以及豆瓣书店那位近乎执拗的,坚持做传统书店的店主卿松,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新闻1+1》 20140502 活到老,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