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新闻1+1

《新闻1+1》 20140423 24小时书店:能走多远?

来源:央视网2014年04月23日 22:33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主持人:

  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走进《新闻1+1》。

  相信今天下午很多的手机用户,都和我一样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上面写的是“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读了吗?”

  确实,当一页页的书香在慢慢地在更多时候被隔上了电脑屏幕,当曾经我们和家人一块去逛书店的那种恬淡,慢慢地变成了一张又一张的快递单据签字的时候,我们确实得问问自己,我们有多久没有读书了?有多久没有去书店了?如果说现在有一家24小时连轴转不打烊的书店出现在你面前,你会喜欢吗?

  记者:

  您怎么看待这个城市有一个这样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呢?

  北京市民:

  这是一个好事,现在能不能维持我觉得是一个问题。

  北京市民B:

  24小时不打烊书店?最多也就买书方便一点,不过现在都网上买书了。

  北京市民C:

  我觉得它应该是个好的尝试。

  北京市民D:

  可能更适合年轻人。

  北京市民E:

  让我们能够有更多读书的地方。

  北京市民F:

  现在的社会怎么说呢?整体来说是比较浮躁的,很少有这么一个能静下心来去看书的时间。

  主持人:

  看完了这个采访,我特别想问一问我的同事,也是今天我们节目的评论员。岩松,你个人认为这个城市真的需要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吗?

  白岩松 评论员:

  如果这家书店只是以24小时来销售图书的话,那我觉得可有可无,因为互联网上早已经24小时去卖书了。但是如果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是以销售,以阅读为中心的新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话,那我觉得,对于北京这样的,包括很多个中大型城市来说太需要了,因它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态度和一种追求。

  主持人:

  你指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评论员:

  我觉得生活方式就是,也许你一直就停立在这里头,很多人可能知道,今天没有去,明天没有去,但是你只要在,我心里就安,有一天我可能就会去。另外还有很多生活在这个城市,以及流动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今天晚上可能就想寻找一种新的体验,与书香有关,与精神有关,与一种首都的氛围有关,他可能就去书店了。有,就为别人的需求提供了一种供给,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去的人不一定仅仅是为了买书,而是一种感受,一种与精神感受有关的这样一种场所,我觉得非常重要,北京这座城市,早就应该有这种与文化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了。

  主持人:

  确实现在大家都在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让心灵真正地宁静下来。有个书店在这,我们的心是不是能够真的静下来了呢?在可能很多的老北京人特别熟悉的北京市的美术馆东街22号就有这样的一家书店,它是北京的第一家24小时的书店,它的名字叫做三联韬奋书店,到底它会不会成为北京人的一种精神归属,甚至全国人的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归属呢?我们的记者特别花了一整晚的时间探访了这家深夜的书店。

  解说:

  或站或坐,有专注有犯困,这就是深夜中的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自从4月8日开始尝试24小时通宵营业以来,这样的景象每天都会出现。

  事实上,作为北京第一家深夜书房,不但吸引了许多挑灯夜读的读者,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想知道,这样的尝试究竟会获得什么样的回应?

  王玉 三联韬奋销售负责人:

  周五、周六、周日这三个夜班来看,现在以高校的年轻人,还有上班族的年轻人居多。

  解说:

  坐垫、小马扎、书桌、台灯还有24小时咖啡厅,这些都是三联韬奋书店特意为夜间读者们准备的。除此之外,夜间到店的读者还可以享受打折、换购、返券等优惠,种种举措就是为吸引读者,也同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的环境。

  读者:

  大家现在手机、iPad、各种新媒介很多,可能使我们静下心来看书的机会就少了很多,真的很遗憾。所以我想有这么一个好的文化场所,可能为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看书真是挺好的。

  解说:

  作为北京首家也是唯一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经营者心怀忐忑,抱着尝试之心,但10天的试运营,结果却出乎他们意料,10天来,书店晚9点到第二天早9点的平均销售额至少为2.5万元,最高的一天达到4.5万元,这一数字已经接近书店日间的销售额。

  读者:

  北京这种大城市,24小时的便利店、饭馆、洗脚房什么都能有了,它就应该有一家书店。这次三联办这个24小时(书店)我觉得也是承认了北京这个城市文化底蕴到这个时候了。

  解说:

  作为尝试就免不了有质疑,有人担心虽然短期内书店运营良好,但长此以往是否也会面临很多困难?也有人提出,24小时书店并不符合北京居民的生活规律,但更多的人依然是认同这家24小时书店所带来的象征意义。

  读者:

  它就是像个灯塔一样,因为黑夜里追求知识的人随时看到光明,它的象征意义比经济收益要重要。

  解说:

  今天,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了24小时书店开业仪式,而与此同时,关于不打烊书店应成为城市精神地标的声音,也似乎赋予了三联韬奋书店更深远的意义。那么,这个24小时的书店真能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地标吗?

  主持人:

  是啊,这一座24小时的书店真的能够成为这个城市的精神地标吗?真的能够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找到一种精神的归属吗?我们就来看看,这家书店在多大程度上给予了我们营养。比如说在这个书店试营业之后,有一些读书人,或者是来到这的一些顾客就留下了一些这样的留言,比如说,和喜欢的人读喜欢的书是多好的事。还有这样的一条说,来到这之后,心里就暗暗地想,以后不会再长久地离开了。

  我想问一下岩松,大家这样的一些书写,是不是意味着大家已经心里接受了这样一个精神地标对于这家书店的定义了?你好像也去那体验了,你觉得呢?

  评论员:

  对,因为这些年来,其实由于对台湾诚品书店24小时不打烊这种宣传已经足够有烈度了,因此中国相当多的城市以及相当多的城市当中的阅读群体都会有一种巨大的焦虑,这焦虑就是,这种24小时的书店什么时候会在我们身边出现呢?我觉得诚品一直是种巨大的压力,北京当然也在承担着这样的压力,因此当它一有了24小时书店以后我就赶紧去了。半夜11点的时候去的,人很多,记者也不少。我非常高兴,但是高兴完了以后并不是立即鼓掌,我也买了300多块钱的书,其中我觉得由几个因素构成,第一就是,相当多的人会觉得新鲜,这是一种很新鲜的,我要去体验,到底体验者和未来长期进书店的人群有多大之间的差别我觉得需要观察。

  第二,的确,北京这座城市会有很多的夜猫子,他喜欢24小时,尤其后半夜这样的一种阅读,因此这个基数到底有多大,我觉得也需要慢慢通过正式开业去观察。

  第三,我觉得有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对于三联书店,作为老读者,我拥有的卡也只能打95折。大家要知道,在互联网买书的情况下,九五折几乎是等于没有折扣。但是,在试营业期间,三联全场八折,因此八折所带来的销售额和人流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觉得这也需要观察,因为正式营业之后这个八折就没有了,其实我个人反而期待,在未来,它的24小时营业进入到午夜十分的时候,应该也是全场九折,互相妥协一点,这样可以维持一个更好的人流。所以我说,非常高兴看到终于有了,但是另一方面,不急于鼓掌,因为这是一个市场环境的情况下,需要再观察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才能得出结论,不能让人只当雷锋,却腰包里亏得一塌糊涂。

  主持人:

  其实说到它是不是赚钱,或者它有没有亏本,我们也特别做了一个调查。我们看到,截止到22日,这个韬奋书店晚上的销售36万块钱,我们特别找了一下,它有一个最高的销售额度是4.5万,它最低的时候还有1万多块钱,有的时候甚至相当于韬奋书店白天一半的营业额了。而最重要的是客流量,我们看到,客流量在晚上的零点以后,在店的读者只有50到100人,而到了清晨的时候,只有50个人,左右不到60个人,所以很多人就会有疑问,政府补贴了那么多钱,大概有100万,还有各种免税的政策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成本,为这几十个人服务值不值?

  评论员:

  为几十个人服务当然值,如果要是就剩10来个或者5、6个的时候需要重新评估,另外我觉得一定要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去衡量,有很多人说,不要看经济效益,要看社会效益,这话其实是空话,因为真正如果要是亏的很多,那可是三联要自己背的,他有好处,楼是自己的,少交租金,另外有很多免税的政策,但是接下来还需要长期的运营。

  台北的诚品书店,从2005年我去拍摄,一直到现在,我前后3次是在午夜十分都去过诚品书店,我觉得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台北这座城市拥有一个庞大的24小时有阅读习惯的人群,有了这样的基数,这样的书店才可能生存下去并且盈利。第二,台北的诚品书店本身就是在销售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空间很大,设计都错落有致,让人们随时可以坐下。甚至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一定要为人们偶尔打一会盹提供相关的服务,但是现在的三联书店几乎很难做到。第三点,台北这座城市一年四季的温度非常高,有大量可以在外面游荡包括24小时不睡觉的人群,因此我觉得在北京也需要理性的评估,是不是从春天到初冬可以24小时营业,但是天真凉了之后,开到晚上12点就可以了。

  主持人:

  所以客观地说,由于这三个屏障,您对于它是不是有持续性是有所担心的?

  评论员:

  我觉得我们拥有一种巨大的焦虑,也希望我们生活的城市有这样的24小时(书店),而且这样的人群也在增长,我觉得这都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一步一步去向前走,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大跃进,不能因为我们的焦虑立即就让它变现,我们的幸福要让别人以痛苦的方式来承担,尤其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但是我期待我们能够养起(书店)。这么大一座城市,北京市算上流动人2000多万的城市,我们应该足够支撑起有一家,甚至两家、三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想想看,我们的饭店有多少是24小时营业,都被我们扛住了,簋街火着呢,离三联书店非常近,我希望将来它们有直通车。

  主持人:

  真是,但是我不知道对于三联书店的运营者,他会不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们通过短片来看一下。

  解说:

  樊希安,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书店24小时不打烊的想法,最初便源于他作为一个老读书人的切身感受。

  樊希安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 总经理:

  我自己也很喜欢看书,有时候白天忙碌一天以后,晚上想到我们楼下书店转一转,买点书的时候,(书店)到了九点就下班了,也发现很多人这时候往书店里来,说不开了不开了,关门了,就有点很遗憾的感觉。

  解说:

  但运营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当然不能仅基于一个美好的愿望。樊希安和书店的同仁们认准的是城市发展需求给24小时运营带来了巨大可能。

  樊希安:

  八年前我们不会有这个想法,五年前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三年前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到了去年的下半年,我这种想法就非常强烈,我就突然感到,我们周边的文化商圈逐渐形成,特别是交通(便利),所以就促使我们考虑,条件成熟了。

  解说:

  当然,在樊希安看来,支持书店24小时不打烊的内在基础,还是现代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追求。

  樊希安:

  现在随着生产、生存方式的改变,我们人们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他有这样的需要。现在来的人有的是恋人,有的是闺蜜,有的是朋友,还有在我们这里开阅读会,读书是可以在很多地方读的,但是有的人就愿意在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很温馨,可以交流,我觉得现在多元化的问题确实需要我们重视。

  解说:

  有了想法,有了可能,有了需求。而到了实际操作的阶段,樊希安面对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恐怕还是资金上的保障。

  樊希安:

  去年咱们国家扶持实体书店,国家给我们100万的资金,这钱怎么花,用到哪方面去的时候,就想可不可以尝试搞个24小时书店,投入并不是很多,国家给拿了100万,我们自己能拿出100万,投200万就够了。

  解说:

  面对一个新的尝试,当人们在渡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后续如何持续和发展恐怕也是樊希安要面对的问题。

  樊希安:

  18日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马读书会》参加的有100多。今天晚上是“北京阅读季”来搞活动,我们已经和有关社会公益团体签订了协议,争取每周要搞一个活动。

  记者:

  在未来,随着我们影响力扩大,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群不单单是为了阅读到来的,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呢?

  樊希安:

  比如说有人问我们,你是乞丐,来或者打工族来,你欢迎不欢迎?我们是包容所有的读者,我们都为你服务。

  主持人:

  我们看到,虽然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但是岩松我也很想问,一个书店真的能够承载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这份重量吗?

  评论员:

  我想国家领导人给这个书店写信,本身20%是写给这家书店的,剩下的80%是写给(全民),希望全民来倡导阅读的,同时也是领导在抓落实,因为“倡导全民阅读”已经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但是当然,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是跟近些年来很多城市盖摩天大楼,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和反弹,什么叫精神地标?那是一个城市长期的追求,没法大跃进。像北京的人艺剧场,我觉得就是精神地标。以前的王府井书店就是精神地标。那天,我路过上海的一个小巷子里头,一个大门我赫然一看,《收获》《上海文学》《萌芽》杂志社的编辑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城市一个重要地标。你路过兰州,可能自来水最近有问题,但是如果路过《读者》编辑部的话,你会觉得,这是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重要的记忆,因此精神地标不是高楼大厦,不能够急功近利,它需要慢条斯理地去传承,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的追求,不仅仅是书店,有很多层面。

  主持人

  我记得马尔克斯曾经说过,其实无知可以让人孤独,自私可以让人孤独,但是最可怕的孤独我们精神上的贫穷。其实我们发现,现代的社会当中,读书人真的是越来越孤独的群体了。不信我们来看一个调查。

  解说: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去浙江宁波旅游的人会忽略天一阁吗?然而,有了这个书香文化的地标,却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去感受书香。

  记者:

  我们在谈一个读书的话题。

  游客A:

  我们是没文化的人。

  记者:

  谦虚。平时会看书吗?会读书吗?会给读书留时间吗?

  游客:

  留时间?很少留出来现在,现在工作忙了。

  游客A:

  玩微博、玩微信。

  记者:

  这种时间占据了大概多长时间?

  游客A:

  除了上班(之外)剩下的时间被这种时间占去了。

  岳麓书院游客:

  也不是不想看,只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特别是我们80后,在工作生活上、孩子、老人压力比较大,也是一种找借口,可以这么说。

  记者:

  还是太忙了吗是吗?

  岳麓书院游客:

  还是太忙了现在。

  记者:

  有没有看过一本让您觉得深受影响的书?

  岳麓书院游客:

  印象最深的书还是高中的时候读一本《平凡的世界》那时候还是比较青涩的,对社会、对人生还是懵懂的时候,所以那的时候影响比较大。

  解说:

  据统计,2013年,我国成年人均纸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而与此同时,容纳人们感受书香的书店、书吧最近几年也在萎缩,而在消失的同时,有些地方的尝试也同样在受到人们的欢迎。

  泸州市民 石国安:

  心旷神怡的,什么书都看到,既休闲,天气热了这里的空调就开着,觉得这是老有所乐的精神食粮。

  解说:

  69岁的退休工人石国安最近欣喜地发现,他所在的合江县图书馆,开设了一个延长到夜间开放的书吧。这个智慧书吧不需要办理借阅证等证件,实现了看书、阅读的零门槛。虽然开放不到一个月,这里已经接待了近万人,阅读人数同期增长了2倍。

  而在天津,为流动外来务工商贩建立的菜场书屋,在读书日前夕也投入使用。24岁的杨宇在帮父亲卖瓜果的闲暇时间里,原本喜欢用手机看小说,现在,因为有了这个书屋,他便有了新去处。

  杨宇 摊主:

  也有看书的,但是现在少,因为现在90后的都一般喜欢上网。现在看书的也少了,看书比较长知识,以前不知道的看完之后都知道了。

  主持人:

  岩松,对于这样一个让人觉得有点尴尬的阅读现状你怎么看?

  评论员:

  一个人不读书是你自己的事,一群人都不读书就是一个民族的事了。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读书的现状感到悲伤,但是对读书的未来却非常乐观。因为吃饱了穿暖了之后,你接下来的需求是什么?继续吃吗?都吃出高血压了,血脂高了,糖尿病了你还吃吗?就会在精神的层面去多吃美食了,读书就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觉得舌尖之后应该是心尖。另外一方面一定要去解读一下,我觉得不能把手机上网等等等同于阅读,这是两回事,如果你是在手机上读下载的书那可能是靠谱的。

  主持人:

  但是我们也看,确确实实这几年你一直都在推动阅读的回归,但是光靠倡议就能让阅读回归吗?

  评论员:

  倡导全民阅读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我觉得它决不能只是喊几句口号,或者说都在提议大家读书就够了,需要很多推进。比如说从写作者的鼓励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稿酬太低。另外,比如说一本书出完了之后,它的稿费是一次性收税,拿走不少。但是人家可能创作了1年,甚至5年,甚至10年,分解下去的话该不该收这笔税?另外还有,一个市长在规划一个城市的时候,如果纵容或者放任所有的实体书店慢慢都倒闭了的话,将来我们领着孩子去走过一个街道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连暴发户都知道用假书装修自己的房子,市长难道不知道用保留很多实体书店让这个城市更有文化气吗?

  另外,我觉得还会去思考很多东西。互联网上去卖书,它上来就很低的折扣卖新书,但是它是为了做促销,去做广告,但是这是合理的竞争吗?我们要不要有相关的保护?比如说新书,或者互联网上最低折扣到什么样的程度?只有一系列相关的动作都做实了,倡导全民阅读才会真正变成现实,我觉得最好的结局不是我们做什么了,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手捧起一本书来。

  主持人:

  确实,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我也看到了,一搜索书店一定会出现很多的书名,其中有一本在很多年前我就看过,它也被拍成了电影,叫《查令十字街的84号》,里面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那个汉夫小姐写给书店老板的一封信,有这样一封信的内容说的是,春天来了,麻烦您能挑选一本不太煽情的情诗吗?我特别希望能够有那种小开本的,让我可以揣在兜里面去中央公园。现在,北京的春天也已经到了,真的希望能够在我们去北京逛公园的时候,也能够看到很多很多的人,带着这样能翻阅的书在公园当中徜徉,感受文化的美意。

  感谢收看今天的《新闻1+1》,我们明天再见!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4月23日 22:3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近日打造出“24小时书店”模式,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读书会让人觉得充实,就像个灯塔一样,让在黑夜里追求知识的人随时看到光明。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只有一系列相关的动作都做实了,倡导全民阅读才会真正变成现实。(《新闻1+1》 20140423 24小时书店: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