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探索发现》节目预告(10月16日-10月21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探索·发现 来源:央视网2017年10月13日 10:00 A-A+

《缮物志——修复的故事》

(上集)

瓷器,坚硬耐磨,可持久使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然而,瓷器易碎,破碎的瓷器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于是,工匠们开始琢磨修补破碎瓷器的方法。

耿海胜是一名锔匠,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锔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锔瓷,指用锔子修补破裂的陶瓷器。“锔子”指通常用铜或铁打成的扁平的两脚钉。打完孔后,就可以开始装钉了。把锔钉放置在打好的孔上,用小锤轻轻敲打,使锔钉的两个角嵌入孔中。

退休前,蒋道银是上海博物馆的古瓷器修复工艺师。

他要为女儿修复一只吉州窑斗笠盏,先根据瓷片的形状、纹饰、颜色,进行排列、编号。然后进行粘接。

经过粘接、补缺、打磨以及漫长的等待之后,蒋蔚手中的斗笠盏已初现原型。

着色工序,就是用颜料掩盖掉白色的石膏部分,最终让瓷器的颜色达到统一。

器身修复最后一个步骤是罩光。

蒋道银耗费了整整40天时间,恢复了吉州窑鹧鸪斑斗笠盏原有的风采。

孙丽强要用剪瓷雕的手艺修补高山寺的龙雕。

数百只各色的瓷碗,在工匠们的手中敲击成为碎片。孙丽强用一把古老的铁钳将它们剪成不同的形状。剪瓷是根据样稿将准备好的碎瓷片剪成各种形状,比如,龙的鳞片、飞鸟的羽毛。

把成百上千片瓷片剪好后,就进入剪瓷雕的下一道工序:拼贴。

普通的碎瓷片之所以能成为栩栩如生的瓷雕,就在于剪与贴时手艺人所付出的心血。

播出时间:CCTV10 101623:02

 

《缮物志——修复的故事》

(下集)

百宝嵌是一门传统的镶嵌技艺,手艺人将种类繁多、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嵌入木制品表面,从而组成精美的图案。

周洪俊要修补一只看上去十分残破的盒子。它的木质材料部分是用小叶紫檀制作的,制作年代大约为清代初年,原本的百宝嵌图案应该十分精美,现在却残缺不全。

周洪俊先重新构图,然后选择合适的宝石,并切割成薄片。然后酱设计图稿中的图案,分解成了119个部件。他把这些纸片全部贴在切割好的宝石薄片上,再根据图案对宝石材料进行雕刻。百宝嵌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镶嵌。木盒上的那些残破处,119块宝石被一点一点地拼凑、组合、荟萃到了一起,完成了修复。

浙江宁海里岙村的老戏台,被称为“南一台”,建有独特的木结构藻井。古戏台藻井的每一个构件,都依靠木匠制作的榫卯组合在一起。由于年久失修,戏台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人们决定要拆掉藻井,将它修复好。宁海地区古戏台建造的传承人王世春对于各种风格的戏台藻井以及暗含其中的榫卯结构,早已烂熟于胸。

南一台的藻井,光是拆卸,就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加上将拆下的构件一一检查、修复好,再装回去,整个过程要历经几个月。这是一项考验体力和精力的工程,而这,都将由这些老人一步一步地完成。

播出时间:CCTV10 101723:02







860010-111906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