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地理中国》节目预告(2月20日-2月26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地理·中国 来源:央视网2017年02月20日 14:07 A-A+

 

 

    《青海奇观·鸟岛“不速客”》 223日播出

 

在青海湖中,有一个名叫小西山半岛又被人们称作鸟岛。它坐落在青海湖的西北边缘

最近一段时间,人们频发现候鸟斑头雁残肢断翅,而且当地人发现了一种神秘黑色大鸟在附近出没,人们怀疑这里死亡的斑头雁是被某种神秘生物捕食了

一番考察之后,人们发现这种飞鸟竟是鸬鹚。但是专家说,鸬鹚是以鱼类为食,因为这时青海湖中的湟鱼正在沿着布哈河逆流而上,到上游浅谈地带产卵,所以鸬鹚才会出现在这里,并且在斑头雁领地我们也没有发现鸬鹚的身影。考察组决定先找到鸬鹚栖息的地方,当考察组几经周折后,在一块独立的礁石上我们发现了鸬鹚的栖息地。通过考察我们得出,这块礁石是青海湖湖盆下沉时残留的一块,而鸬鹚在这里筑巢很可能是为了躲避某种天敌。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鸟岛,经过彻夜的守候,考察组发现竟然是狐狸猎杀了这里的斑头雁。

通过这次考察,科研工作者们对与青海湖鸟岛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青海湖一带所呈现出的,只不过是青藏高原多样生态中的冰山一角。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不同的生态环境,组成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青海奇观·秘境可可西里》 2月24日播出

 

在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坐落着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

那片平均海拔达到4600多米,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的荒原,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神秘的地方之一。从古至今,有许多试图征服自然、挑战极限的探险者,都来到这里。然而,真正能够成功穿越这片高寒山区的人,却寥寥无几。可可西里,至今还是中国面积最为广阔的无人区之一。

可可西里之所以成为无人区,跟它险峻的地势,稀薄的空气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这样的环境之下,人类无法生存,但却是一些高原动物赖以生存的乐土。

每年七八月份正是产后的雌性藏羚羊,带领小羊回迁的季节,从卓乃湖到三江源栖息地的回迁之路,大概有三百多千米,羊妈妈和小羊们,要走一个月左右。从卓乃湖到达五道梁后它们要渡过横亘在回家路上的楚玛尔河,然后要跨过青藏公路,在穿越青藏铁路,五北大桥的动物通道后,再走不到一百千米,最终回到它们的家园,三江源栖息地,而这一路可谓危险重重。

 

 

青海奇观·发现石头城 2月25日播出

 

青海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在高原之上,隐藏着许多古代文明的遗迹。传说,在一千多年前,青海湖一带曾存在过一座显赫一时的古城。然而,不知什么原因,这座人丁兴旺的城池却在一夜之间消失了。这样的传说,让许多人感到不解,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繁华的地方彻底荒废?如此寒冷干燥的高原腹地,又真的曾存在过那样的古城吗?

《地理•中国》摄制组同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副总工程师罗银飞一起,来到青海湖进行考察。考察组在青海湖边的平原地带发现了一座古代城垣的遗址,文史专家推测,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名为吐谷浑国的都城,伏俟城的遗址。

接着,考察组又在青海湖中的海心山上发现了唐朝军事据点应龙城遗址,那里还有一口可供饮用的淡水古井。

据当地人说,伏俟城与应龙城都位于一条当地人口口相传的“龙脉”之上。这条龙脉贯穿青海湖并向西北的陆地上延伸,传说中消失的“古城”很可能也位于这条神奇的“龙脉”之上。

于是,沿着“龙脉”的方向,考察组骑马来到了青海湖西北方的大山之中,并发现了一座由石头堆砌的古城遗迹。专家在考察后发现,这座"石头城"很可能是由古人巧妙地利用当地地形和天然石材建立起的军事堡垒。同时,专家还在遗址附近发现了古人可能利用过的水源。

这座“石头城”,在任何史料上都没有记载,它的发现对于研究青海一带的历史地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许,沿着这样的线索,地理研究者们,能够找到更多古代文明的印记,发现更多鲜为人知的城垣遗迹。

 

《彩色篁岭村》 2月26日播出 

 

婺源篁岭,地处江南山区,因村中“地无三尺平”,村落依山而建,村民房屋呈阶梯状扇型分布,受地形限制,山中村民没有空地晾晒农作物,家家户户在房顶上加设眺窗,架起长长的木架,使用竹晒匾在晒台上晾晒,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

每年夏秋交替,房前屋后成了竹晒匾的世界,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春晒茶叶、蕨菜、水笋;夏晒茄子、南瓜、豆角;秋晒黄豆、稻谷、辣椒……,五颜六色的作物,衬托着徽派古建粉墙黛瓦、青山绿水,层层叠叠的民居村落,形成了一幅幅五色斑斓的山水画。山居人家,对晒秋有着深厚的情感,篁岭晒秋已形成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岭也被外界称为“晒秋人家”。不仅在十多次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也成为篁岭古村的象征。

自然条件的局限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每当日出山头,晨曦映照,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

篁岭独特的“晒秋”景观符号不仅成为今年全国高考题,还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是世界级古村样板。

晒秋民俗:

在农家,村民在一年的辛苦耕作之余,把收获的农作物如稻谷、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阳下晾晒干燥,以便可以长时间保存,这种现象尤其在南方居多,特别是江西、湖南等地,地处山区,气候潮湿,农作物更是需时常晾晒方能保存,秋季是农作物的收获季节,这种现象更为常见,故称为“晒秋”。

 

 

 

 

 

 

 

  

 







860010-11190643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