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探索发现》节气--时间里的中国智慧(2月18日-2月25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探索·发现 来源:央视网2017年02月16日 15:39 A-A+

《节气——时间里的中国智慧》第四集 解纳三伏 (2月21日)

  每年公历6月下旬,芒种过后,夏至接踵而来。大自然用微小的变化演绎着时间的“匆匆脚步”。凉爽的清风、和煦的阳光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光线对皮肤的烧灼感和空气中愈演愈烈的潮湿闷热。骄阳下,草木繁茂,城市中依旧车水马龙。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已经缓缓拉开了帷幕。

  夏至日,太阳走到黄道的最北端,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长的一天,此时万物壮大繁茂至极点,阳气也到达极致。夏至日后随着日照时间渐短,阴气开始慢慢生发。因为正好在这天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

  夏至阳气鼎盛,催熟了累累硕果,人们将迈着从容的步伐,走向丰收的秋天,经过蕴藏的冬季,又迎来朝气蓬勃的春天。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表示炎热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暑为热,大暑便是大热了。此时,35度的高温司空见惯,40度的酷热也并不鲜见,高热、高温、高湿的三高天气,是这一时节的主旋律。

  大暑至,万物荣华,中伏前后,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阶段,也是播种蔬菜的好季节。







860010-111906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