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探索发现》一周节目预告(1月15日-1月22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探索·发现 来源:央视网2017年01月13日 10:55 A-A+

《包山大冢》上集简介: (1月19日)

1986年,湖北省计划修建的一条铁路将要穿过一座名叫包山大型楚墓,考古工作者受命对它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前期勘探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大墓规模很大,墓主人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贵族。但很快,3个盗洞的出现以及周边群众关于墓葬被盗的传说让人们开始纠结起来。
  这一天,在封土堆上进行勘探的一名队员听到脚下探铲打出的探洞发出异响,紧接着一股气体澎涌而出,并且被烟头点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慌乱过后,现场指挥,荆门市博物馆馆长刘祖信意识到,大墓墓室应该出在密封状态。可是深达十余米的盗洞又该怎样解释呢?
  有了这个重要发现,在刘祖信的坚持下,铁路整个沿线考古的经费绝大部分都被投入到了包山的发掘中来。很快,正式发掘开始了,随着封土和墓坑填土被一层层清理,盗洞越来越清晰。当进入墓坑中部时,队员们发现原本存在于椁室附近的青膏泥已经被带到了这里,大墓极有可能被盗穿过。难道说之前的判断有误?此时此刻,刘祖信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继续向下清理,在地下20米处,接近椁室的地方,盗洞突然多次转向。队员们在这里不仅发现了古代的盗墓工具,甚至还有一具人骨。最终,盗洞在距离椁室一墙之隔的地方中止了。根据经验,刘祖信判断,出现这样的情景,是因为大墓过于深邃,盗墓者产生了怀疑,所以多次转向,最终因为类似“鬼吹灯”这样的原因窒息而死。
  经过接近1年的发掘,1987年1月11日,大墓填土终于清理完毕,揭开椁室盖板,人们看到的是满室红彤彤的随葬器物。

下集简介: (1月20日)
  1987年1月11日,考古队员揭开了包山大冢椁室的盖板。在这个被分隔成5个空间的巨大椁室里,保存得相当完好的随葬器物琳琅满目。但此时此刻,以漆木器为主的文物正面临着加速氧化的“沙漏效应”,文物清理必须争分夺秒。
  在接下来的清理工作中,考古队员分成几组,对四个分室同时着手清理。人们先倒挂着提取漂浮在积水中的文物,然后一边抽水,一边进入椁室清理。墓葬东室摆放的大多是青铜礼器和祭祀品,包括食物、竹笥、漆案等在内,随葬品保存状态异常惊人。这里出土的264件文物中,仅代表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青铜鼎就有19件。
  南室出土器物最多,足有1500多件,主要是车马器和兵器。这里出土的剑形矛属于首次发现,而且作为兵器来说,设计十分精巧、实用。
  南室的另一个收获是一束名为《遣策》的竹简,内容记录的是丧葬礼仪和随葬器物名单,给今天人们了解和研究楚国社会制度、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包山大冢西室存放的是日常起居用器,这里的一张折叠床因此了人们的注意,即使放在今天,它依然拥有实用价值。2300多年前的古人竟然有这样极具创意的设计,不能不让人惊叹。
  在折叠床上,考古队员又发现了一束竹简,然而奇怪的是,这些竹简上竟然空无一字。
  北室存放生活用品,出土器物47件,在其中的一把龙首仗,古人使用了一种被称为“错金银”的金属工艺,这种技艺早已失传,它的出现意义同样深远。
  在北室中,人们又一次发现了竹简,这一次竹简上的文字十分丰富,司法、卜筮、祭祷等内容让人们把它誉为《楚国百科全书》。
  最终,包山出土的近两千件文物中,共有10件被认定为“中国第一”,大批楚文化遗产的出现,让包山大冢的发掘不仅取得了成功,还将被铭记史册。







860010-111906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