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东坡曰》第二章 第三节 人物塑造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4月19日 22:06 A-A+

从《乡约》的节目操作来理解人物塑造,就是在编导前期采访的基础上,在事实的基础上对嘉宾的故事进行加工,根据主题的要求对采访的基本事实进行取舍,强化放大人物性格和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在叙述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对故事及嘉宾的意义进行提升,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性格突出鲜明。

1、立人

在《乡约》栏目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个人能不能立起来,即所谓的“立人”,《乡约》虽然采访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但又不是一般的小人物,在他们身上总有一些特别之处,在他们身上聚集着一种人生的正能量,他们是一些有境界、有正气、有风骨、有志向、有毅力的小人物,立人,就是要把这些精神特质发掘出来,加以提炼强化,并有效地传递出去。这种精神特质在节目中往往体现在思想境界、战胜自我、自我实现、无私奉献、改变周边、社会贡献、文化传承、为国争光等具体的人生故事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正向的社会价值。

例 53:《廖娘的理想》

例 53:《廖娘的理想》

1986年中山大学哲学硕士毕业的廖晓义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助理研究员,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不久她却辞职了,因她在出国期间感受到我国的环保教育和环保政策的推动与先进国家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回国后她辞掉工作,成立一个民间组织,从事环保教育、推动环保政策以及监督和引导企业行为,她从未干过电视,借钱成立了摄制组,为节省经费,她连续 100多天只吃煎饼果子,一年后她的电视系列片《绿色访谈录》问世,但当时的社会是发展经济,普遍存在着先发展后治理的想法,社会和政府的环保意识还很薄弱,廖晓义呕心沥血拍摄的电视片没有一家电视台播出,因为她的意识超前了 10年。

1993年,廖晓义随读博士的丈夫来到美国,她在美国做家庭保姆,一个月 700美元的收入,她用当保姆攒下的两万多美元,赴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地再次拍摄环保纪录片,先后采访了四十多位国际知名的环保女性,以全球皆知的“老环保”、当时的挪威首相布兰特伦夫人的采访作为节目的结束,并为这部环保纪录片起名为《地球的女儿》。

1995年 5月,廖晓义带着她的《地球的女儿》回到北京,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播放,成为这次世界盛会的中国骄傲,1996年 3月,廖晓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1997年以来地球村成为为联合国环境署的民间联络站,由当时的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与廖晓义共同主持每周十分钟的环保节目《环保时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廖晓义的声音借此传给千家万户。

十几年来廖晓义作了上百次的环保讲演,发表文章 40多万字,拍环保、说环保、呼吁环保,还联合各环保组织一同发起“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无车日”等二十多项环保倡议。2008年 5月 12日,汶川地震把廖晓义震回了老家四川,在家园重建的过程中,从房屋的建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贯穿着一条生态环保的理念,她的呼吁开始变为实践,也为现代人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廖娘的理想》通过人生故事,展现的是廖晓义的一种精神境界,这里看不到现实世界的物欲,只是一种悲天悯人的纯净的理想,这种境界在净化我们的环境,也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从内心对廖晓义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图片49 《东坡曰》作者:肖东坡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