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东坡曰》 第一章 第一节 片名点题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4月19日 15:04 A-A+

主题是节目的灵魂,是节目要向观众表达的思想、观点,也代表着节目和栏目的价值取向,为使观众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节目表达的意图,往往用能够支撑主题的故事、情节、细节来诠释主题,但作为电视节目来说,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因为电视作品不像纸媒,看不懂、领悟不到的地方可以翻回去再看一遍,一本书你可以看十天半月,去体会、领悟书中想表达的东西,但电视节目则不同,观众的收看是线性的,前一分钟的内容你就不能再翻回去重看,因此,电视节目对主题表达的要求也就更直接、更明确、甚至更强烈,要明白无误地告诉观众你的表达,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你要表达的东西,这就需要在节目中通过多种手法去强化、突出节目的主题。作为一档日常的电视节目,不可能做到每期节目都是精品,但至少要让观众知道这期节目说了什么事儿,让观众看明白、领悟到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也是电视节目最起码的要求。

一、片名点题

片名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把一个节目喻做腾空而起、行云布雨的飞龙,那么片名就是龙头,龙头昂扬才能翻云覆雨,片名在片子当中就是处在一个龙头的位置。节目开始,片名先出来,现在节目播出时,一个普遍的做法是片名一直悬挂在屏幕上,可见,起一个好的片名是多么重要。好的片名首先是对主题的强化,是本期节目内容提纲挈领式的描述,是节目中心意思的表达,是引导观众对主题领会的一种暗示,否则就成了文不对题或是驴唇不对马嘴。在这个前提下,好的片名还要准确、凝练、响亮、通俗、上口、富有悬念,能够引起观众的收视欲望,要起出这样的名字,就要熟知节目内容,利用修辞手段把节目中独有的信息强调、组合,起出一个只适用于这个节目的名子来。

例 1:《“倔驴”找驴》

例 1:《“倔驴”找驴》

山东省东阿县顾官屯镇大张村的张向阳,本来是县畜牧局的工作人员,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翻翻《本草纲目》,然而,《本草纲目》上的一段文字,改变了他命运的走向。这段文字的大意是用当地乌头驴的驴皮用子时的井水熬制,这样生产出来的阿胶质量是最好的,这似乎让他看到了一条发财的门路,因为当地就是我国阿胶的主产地,而当地特有的传统品种乌头驴,因为食量大,脾气倔,再加上农用车的普及,乌头驴在当地几乎绝迹了。张向阳利用假日走村串户赶大集,终于在一个农户家发现了一头乌头驴,出手两万牵回了家,随后他又陆续找到了两头乌头驴,兴高采烈地牵着三头乌头驴到阿胶厂要卖个高价,顺便发点小财。

阿胶厂的人告诉他,驴是不错,可惜太少,现在都是规模化生产了,你还以为是支口铁锅熬驴皮啊,三头驴连锅底都粘不满!接着对方开玩笑地说你回去接着养吧,等养够数了我们高价收购,有多少要多少!一句玩笑话张向阳当了真,他辞掉了畜牧局的铁饭碗,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办起了乌头驴养殖场,养殖规模也逐渐发展到 200多头,就在他倾家荡产、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阿胶厂的领导找上门来,要高价买他100头驴,他们的阿胶要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要用乌头驴和土法熬制阿胶,这时的张向阳却一头不卖,他提出的条件是要乌头驴可以,但要和厂家搞合作,厂家投资,他为厂家做乌头驴的养殖基地,厂家答应了他的条件,张向阳如虎添翼。

图片2 《东坡曰》作者:肖东坡

为了迅速扩大养殖规模,他又开始了找驴的行程。他听说云南的驴比较多,母驴基数大,他就牵着十几头乌头驴到云南去建基地,但乌头驴和当地的母驴体型相差太大,在交配的过程中造成母驴大量死亡,此路不通,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辽宁,他计划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迅速扩大种群,用他的种驴和当地母驴交配后,产下的小乌头驴由农户饲养,大了他再回收,但他不知道当地的讲究偏偏就是不养黑驴,认为养黑驴不吉利,可张向阳要的恰恰就是全身没一根杂毛的黑驴!

经过千辛万苦,张向阳终于在山东、云南和辽宁建立了乌头驴养殖基地,繁殖乌头驴 3000多头,成为世界上养殖乌头驴最多的人。

《“倔驴”找驴》凝缩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在山东找纯种乌头驴、到云南和辽宁去找基础母驴,建乌头驴的繁育基地,都表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倔驴”突出了张向阳一条道上走到黑,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驴”脾气,其实这正是节目宣扬的那种为了梦想执着追求,百折不挠的精神,节目中的主要情节,就是张向阳找驴,找乌头驴、找基础母驴,片名既凝练了主题还涵盖了节目的主要情节,且凝练通俗,朗朗上口。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