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中国影像方志》宿松篇:“南国小长城”白崖寨 文南词悠扬 “长江绝岛”小孤山

CCTV节目官网-CCTV-10 中国影像方志 来源:央视网2020年08月02日 15:18 A-A+

《中国影像方志》安徽卷 宿松篇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白为避“安史之乱”,自汴州,即今河南开封南奔。相传李白此时曾游历至宿松,在南台山的对酌亭,与时任县令的闾丘氏,一同啸傲风月,饱吟山水。坊间流传,一次对酒放歌后,李白曾醉宿于山间的一棵松树下,而这便是“宿松”地名的由来。

李白醉宿松树之说,足可见老百姓对李白的偏爱与推崇,但据安徽府县志辑《民国宿松县志》记载,宿松县名早在李白到来的一百多年前,也就是隋朝,就已由朝廷定名。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定县名为宿松,名称沿用至今。宿松水口山的庙宇,叫做大王庙。每年老百姓都会来此朝拜,祭祀一代名吏张何丹。张何丹在任期间,政绩卓著,爱民如子,他死后,百姓大恸,负土为茔,立庙墓前,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歌咏,香火绵延千年不绝。张公“忠孝廉节”的大义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宿松人。仁厚好施的东吴猛将陈武,忠君卫国的明朝田园宰相石良,清正廉洁的清代疆臣罗遵殿,宁死不屈的革命英烈徐文藻……继张公之后,宿松英杰辈出,人文蔚起。

“南国小长城”白崖寨

在距宿松县城二十余千米的趾凤乡,苍茫的高山跌宕起伏,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一座山高耸而突兀,这座陡峭幽奇的山叫做白崖山。

白崖山主峰雁恋坡,窄径凌空,挺拔峭立。白崖山上一座距今近七百年的古寨傲然耸立在青山白云间,这就是被称为“南国小长城”——白崖寨。古时白崖寨共有城门五座,分别为东朝九门,南听雨门,西南攀龙门,西百花门,北乘风门。如今只留下攀龙门、听雨门、朝九门三座。三门中攀龙门最为险峻,拾阶而上,在古木环抱、苍松翠柏之间,四百级台阶由青色条石铺就。寨门“攀龙门”三个大字苍劲古朴,两侧寨墙依山势向两侧蜿蜒而上,如同两扇展开的羽翼,森森静对,寨城内外,峰峦嵯峨,芳草佳木,叠翠流香,天工与人工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中露出神奇。在白崖寨西峰上有着这样一块巨石,其上刻有“最上一乘”四个铁画银钩的大字。手题这四个字的人便是明末著名将领史可法。

193210月初,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奉命整编部队,成立红二十七军,刘士奇任军长。10月上旬,二十七军从太湖县境进入宿松县北部的趾凤河一带,并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敌军伤亡惨重。此战为白崖寨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留下了革命战争的不朽史章。

文南词婉转悠扬

《小孤山下唱小姑》,是宿松人最喜爱的曲调,歌曲中的小姑女和彭郎君,也是宿松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二人两情相悦,最终结为连理,而这段传说的发生地就是矗立在滚滚江水之上的小孤山。

小孤山,苍茫高远,风光旖旎,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下有滔滔湍急的江流,为楚、蜀、豫章诸水咽喉,有“海门第一关”之称。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为小孤山竞相作画题诗。唐代画家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细致描摹了小孤山以及四周的妙绝风景。宋代大文豪苏轼欣然为其画作题诗曰:“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小孤山也以“长江绝岛”的美誉,传颂至今。艺人们所演唱的婉转而又悠扬的曲调,正是伴着小孤山的傲远以及滚滚江水而生的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文南词。文南词又名文词腔、文曲戏,属长江下游沿江两岸的摊簧一类,清末民初由卖唱人传入安徽,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年过七旬的高荣生一生研究文南词唱腔,他对文南词的历史如数家珍。

文南词正本戏主腔,分小调、文词、南词三大类,文南词声腔完整,曲调丰富,曲牌更是多达一百二十余种,有“九腔十八调”之称。2008年,宿松文南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面鲜美可口

宿松鱼面主要原料是以青、草、鲢、鳙等鱼肉,配以面粉、淀粉和调味佐料,经过除刺、切肉、轧肉、和粉、搅轧、擀皮、叠卷、蒸卷、切卷、晒卷等十几道工序加工而成。

宿松鱼面远近闻名,是宿松美食界的招牌。从前,佐坝乡多数渔民专以卖鱼面为主。佐坝乡洪岭村祖祖辈辈都有在祠堂吃鱼面的习俗,当色香味俱全的鱼面端上桌子时,幸福感和满足感,总会表露在宿松人的脸上。

生态发展 绿意盎然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宿松县陈汉乡万亩山坡上,一株株碧绿的油茶树整齐排列,红绿相间的果实缀满枝头,工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忙着采摘,一片欣欣向荣充溢在宿松县。

宿松县是农业生产大县,棉花种植是宿松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然而,由于宿松棉花多为分散种植,机械化程度不高,市场不稳定,棉农的收益很难保证。但是自从开创“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虾连作”生产模式,经济终于得到了好转。

如今宿松县全力实施产业扶贫提升工程,着力打造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等扶贫产业。宿松县也从开始的问经取道、边试边学,到今天的方法老练、技术独特,从开始的粗放养殖,到今天的生态绿色。汇口镇的“稻虾连作”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出产的龙虾也畅销周边各省。“稻虾连作”的产业发展,为贫困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增收,转“输血”为“造血”,为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根本途径。

自然的馈赠融汇了宿松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新的曙光必将照亮宿松人未来的行程。

播出时间:82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