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线是福建人生活中日常食物,也是逢年过节、结婚祝寿的必备美食。福建沿海地区是有名的侨乡,华侨们把面线带到了东南亚地区,面线也带上了一种思乡的味道。
蓬壶镇做传统手工面线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在蓬壶镇美中村,聚居着30多户身怀绝技的面线宗师。一团面粉在他们手里,经过一套祖传的功法,能变出千万根细如丝线的面条,就是面线。
林培伟:这就是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在做面线。
林培伟:这就是晒面场。
记者:这就是面线
林培伟:对,面线。
记者:这看起来像挂的一匹一匹的布
林培伟:对,像白布。很细。
像当地人一样洗手消毒后,林培伟要带记者仔细看看,这面线究竟有多细。
记者:你看人家拉的,特别整齐。
林培伟:很洁白,摸起来质感也很好。像婴儿的皮肤一样。
记者:这个特别细,摸起来手感也很好。
林培伟:很好,像婴儿的皮肤一样。
为了让记者看清楚面线到底有多细,林培伟找来一把游标卡尺。随机测量了一根面线。
记者:o.33毫米。这算特别细了是吗?
林培伟:特别细的
记者:咱们再测一根试试,0.2毫米。
人的一根头发丝最粗大概0.1毫米,一根面线也就是两到三根头发丝的粗细。是货真价实的细如发丝。
林培伟就从这种细如发丝的日常食物上发现了商机。2015年,他进入完全不懂的面线行业,两年时间就把传统手工面线打造成了一个赚钱的产业,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林培伟是怎么做到的呢?
每天不到凌晨4点钟,面线师傅老林就跟妻子开始做面线了。
做面线是个力气活,一共18道工序,全要靠手工完成。
搓条和盘面同时进行,一只手搓细,一只手要整齐地盘在箩筐里。来回搓上四遍,天亮时分,100斤面粉变成了像筷子一样细的面条。紧接着,搓好的面要绕到面筷上。
上面筷需要身段柔软,手臂灵巧,更适合女师傅来做。对于她们来说,上面筷就像跳一场轻快的舞蹈。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12月05日 23:3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一根神奇小面条,细到能穿绣花针。一帮拉面老师傅,个个都有真功夫。一个年轻小伙子,没力气、没经验,还想从老师傅手里赚大钱,结果却被打跑了。看福建永春县的林培伟,如何连出怪招,智斗一帮老师傅,还带着他们一年销售额三千多万元。(《致富经》 20171205 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