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105 乙未农村纪事:村里有了新营生

来源:央视网2016年01月05日 22:45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大家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2015年,按农历干支纪年为“乙未”年,即十二生肖的羊年。这一年农村都有哪些新人、新事、新面貌呢?今天我们的节目继续《乙未农村纪事》。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 但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 农村地区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如何让网购更好地服务偏远山村?如何帮助农民线上购物、推销?这就需要一个“媒介”,一个“中间人”,农村电商“代购员”因需而生。今天的节目,我们先去认识这样一位。

  初涉网络,服务村民,村淘合伙人助网购进村

  这个不足15平米的小店,是岔河村近三个月以来最热闹的地方。

  柜台后这个姑娘今年26岁,是岔河村的村淘合伙人。“农村淘宝”属于阿里巴巴集团2014年宣布的千县万村计划,以线下服务实体的形式推动农村的电子商务网络覆盖。莒县村淘合伙人招募工作启动于2015年夏天。不到半年的功夫,第一批52个村淘点就相继成立。 

  从代购衣服、家电、食品到充话费、水电费,张龙艳的农村淘宝服务站表现得“无所不能”,而她的收入来源也主要依靠代购后的商家返点。

  村淘合伙人张龙艳:这就是他们来买东西了我记着,之后来货了就划了去。

  每下一单都得记,要不就错了。

  村民:有的也差不多。

  张龙艳:你喜欢这个颜色要不就要这个颜色。

  张龙艳的服务站专门备有软尺,她自己就像一个专业的裁缝一样,拿着尺子,非常娴熟地给村民测量三围。她告诉记者,这可是当好村淘合伙人的看家技能,要不然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张龙艳正娴熟地给村民测量三围,这一工作可以让她避免不少退货的损失。

  张龙艳:一开始就是退货多得受不了了。退货太多了。怎么回事,不是穿着很肥就是穿着太瘦。我一开始我也不会啊,我是从电脑上搜的。搜了之后看看怎么量。

  记者看见,小店里来往的客人络绎不绝,要买的商品更是五花八门,大家伙都围着张龙艳,你一言我一语。

  张龙艳:木制、复古、笔筒、木制、木头的、纯木制的、复古,就是那个样式,就是很古代的那种。

  前脚刚送走几个顾客,后脚就有另一批顾客上门,张龙艳还得抽空替大家伙收货,提醒村民们来取快递。

  村民:态度还很好,很和气。

   一上午的时间,张龙艳忙得晕头转向,中午饭也顾不上吃。可是村民们一句暖心的评价,就让她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张龙艳:这是一开始干的时候我写的。拼搏、一直努力。

  记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啊?

  张龙艳:就是说累的时候就看看嘛。干不下去的时候就看看。这个也是。

  2015年8月,张龙艳听说了农村淘宝招募合伙人的消息,她想也没想,就报了名。26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6年前,为了给女儿做血管瘤手术,她和丈夫不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负债6万余元。张龙艳的丈夫是工地建筑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刨去一家人的开销,所剩无几。

  张龙艳:就开始养蚂蚱。

  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改变这样的生活状态。然而,当她来到村淘合伙人面试点时,面试官的一句话却像一盆冷水,让她从头凉到脚。

  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资深运营经理殷经武:最起码的话,你要懂互联网,你要懂操作电脑最基本的办公软件,基本懂一些网购的经验。

  张龙艳:我连淘宝账号都没有。

  张龙艳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不单从未在淘宝上买过东西,甚至连打字都很吃力。面试官口中的办公软件,对她来说更像是在听天书。

  张龙艳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连打字都很吃力。面试官说的办公软件,对她来说更像是在听天书。

  张龙艳:你这样啊,你先回去,他这样说,你先回去把你的蚂蚱养好。

  殷经武:她的眼泪唰就下来了。

  眼瞅着机会就要溜走了,张龙艳急得眼泪直流。

  张龙艳:我说为什么我得回去养蚂蚱,我说不想喂了,我说喂够了。

  张龙艳的倔强劲儿上来了。她把自己那双因为割草磨得全是老茧的手伸出来给现场的面试官看。

  殷经武:当她把双手伸出来,让我看的情况下,我震惊了。

  记者:怎么了呢?

  殷经武:她的双手全是茧子,而且全是老茧。

  面试官被眼前这个姑娘的勤劳和倔强感动了,决定给她一次尝试的机会。

  殷经武:我说我给你一段时间(学)。

  张龙艳:不用,你就给我一天时间就行。如果学不会,我确实就承认我干不了,不干了。如果学会了的话,你不叫我干,我不愿意。

  从面试现场回到家,张龙艳马不停蹄找到一个熟悉电脑的朋友,从打字到使用基本办公软件,再到用淘宝账户下单买东西,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刻不停地学和练,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掌握了所有技能,得到了这个每村仅一席的合伙人职位。

  张龙艳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终于在规定时间掌握了所有技能,获得了这个每村仅一席的合伙人职位。

  殷经武:就是这种拼劲儿,这种全力以赴、没有退路的这种拼搏,确实也打动了我,又一次打动了我。

  得到了村淘合伙人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张龙艳欣喜不已。但该如何将网购这个对于村民来说十分陌生的概念推广出去?成了困扰她的下一个难题。老实的她只好走街串巷一家一户地推销,但是对于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连快递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推销对象来说,又谈何容易!

  张龙艳把整个村子跑了个底朝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第一单生意就在这个小院里开张了。

  77岁的郝修廷,5年前老伴过世,如今独自一人生活。老人的腿脚不灵便,很难走去5公里外的集市上买东西。可是,老人对网购毫无概念,张龙艳耐心地给他讲解,磨破了嘴皮,最终老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出了他的购物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龙艳磨破嘴皮,终于让老人提出了他的购物需求。

  张龙艳:说“有没有中山装,好多年没穿过中山装了。”

  为了不让郝大爷失望,张龙艳浏览遍了所有的相关网店,一条条看评价,一件件的筛选,最后给郝大爷选中了这件中山装。这是郝大爷第一次网购的成果,也让他从此打消了对村淘的疑虑。

  记者:这衣服怎么样啊?

  山东省莒县桑园镇岔河村村民郝修廷:好货。你看,也不长也不短的啊。不是,你看,里边还有里子。

  从此,郝大爷时不时就会找张龙艳买点东西。对于这样一个腿脚不便的耄耋老人来说,张龙艳成了她生活中的“拐杖”。

  记者:这个都是您在龙艳那儿买的?好用吗?

  郝修廷:好用。刷碗、洗衣服,都行。

  虽然张龙艳依托的客户资源只有岔河村的1200多口人,可开业三个月以来,她的村淘服务点月均销售额已达到了4万元。

  而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字显示,过去三年,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至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预计2016年,我国农村网购市场将突破4600亿。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

  要想发展农村电商,物流和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仍是最关键的问题。

  清晨8点。每天,流向莒县52个村淘点的货物都汇集在此,等待装箱。负责配送这些货物的是两辆标有“农村淘宝”字样的卡车。2015年10月以来,这抹靓丽的橘色就成为了莒县的一道新风景。

  负责配送货物的快递员成了莒县的一道新风景。

  山东省莒县快递员吴玉江:莒县的地图就跟鞋垫一样,它是长的。我们这个不是有两台车么,分南线跟北线。

  岔河村第一书记田洪顺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为了尽快实现快递到村,拉动农村消费,政府投资了200万元,将村里的硬化路铺了起来。

  山东省莒县岔河村第一书记田洪顺:咱现在看到的这些路,都是这两年新修的。原来这个地方,296户,全部都是土路。以前这是墙、违章建筑,烂石头、烂瓦块,只有中间这一条小道通。路不行,即使有淘宝网,这个物流公司也很难跑到这边来。现在它就方便了。

  路通了便捷了、快递物流也来了,给莒县村淘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第一批52个村淘点投入使用,第二批的56个村淘点也在2016年元旦前建成了。可是眼下,村淘合伙人张龙艳又碰上了一个难题。

  张龙艳:这是我上个月的营业额,总金额是38276。日均是1275。上个月排名是28。

  在每月例行的合伙人考核中,张龙艳的成绩下滑得很厉害。试运营阶段,在第一批52个村淘合伙人中,她排名第三;可才刚刚过去了两个月,就一下子被甩开了20多位。末位淘汰制的规定就像一把剑一样悬在张龙艳的头顶,而制约她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垫付资金不足的问题。

  张龙艳:先帮他们(村民)垫付。然后帮他们付上之后,这不一个产品还得好几天吗,在路上也得好几天,每一个村民来,你得(账户里有钱),至少每天得往里头搁上一千来块钱吧?三四天村民一件衣服才来了,就是说钱慢慢在里边转。你钱没有那么多垫付么不是。

  张龙艳手里只有两三万元的周转资金,由于村民们要到收货以后才给她付钱,资金的垫付周期很长,而一旦退货,退款更是遥遥无期。

  张龙艳现在只好每天跑银行勤一些,把当天的回款及时存入账户里。但是,并不宽裕的周转资金也让她无法做村里农机社、合作社这些大户的生意,业绩上不去。

  张龙艳:那个钱不是很多,要一天跑一趟。一天不管多少都得来一趟。那你要不你,要不存的话,支付宝里边就没钱了。

  张龙艳:家里太乱了。

  自从开始做农村淘宝,张龙艳和丈夫就把家搬到了店里。在店里吃、在店里睡。这个家已经一个月没回来过了。

  张龙艳丈夫:我说这哪还叫个家啊。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张龙艳丈夫:怎么这么乱啊。

  提起媳妇现在的工作,张龙艳的丈夫颇有些埋怨。张龙艳本来还想和丈夫再商量一下周转资金难的事,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张龙艳:没有那么多钱去做。因为我们这些合伙人并不是说都是很有钱的人,都是村里的嘛。经济条件都是打工。(当时)钱是我借的,还是我姑父的。当时我对象说,如果干不了,这钱不就搭上了。我说搭上就搭上,我说我就想试试。

  记者:你为什么这么执着?

  张龙艳:我觉着,反正不管是女的还是男的,都得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想着去实现它。

  张龙艳夫妇没有积蓄,手里的周转资金还是向亲戚借的,每月还得还。想着自己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工作,如今却越干越落后,张龙艳的情绪跌到了谷底。

  资金周转困难让张龙艳的生意陷入僵局,夫妇俩的情绪跌到了谷底。

  不过,或许是天性乐观,第二天一大早,张龙艳就把烦恼甩到脑后。在今年的年货节动员大会上,记者看到了这对小夫妻的身影和两双充满希望的眼睛。张龙艳说,周转资金不足没有关系,办法总比困难多,踏踏实实地服务好每一个村民,工作不会丢的,面包也总会有的!

  年货动员大会上张龙艳夫妇的眼里充满希望,张龙艳相信踏踏实实服务好每一个村民,办法总会有的。

  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增加了农村电商消费市场的潜力,其实不仅农村的消费在逐渐增加,农民网店也开始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一些返乡创业青年正在成为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正在悄然改变着过去农民卖难买难的现实,改变着农村人的生活。我们再去认识一位。

  大学生领头,电商搭架,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

  在这个地处沂蒙山区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水果为生。如果一年前,你问这里的村民“网上卖东西”是怎么一回事,他们的回答还是这样的。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网上)卖东西怎么回事?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怎么回事…俺不大懂得呀。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啥事我不懂。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不懂得。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不知道,俺也没卖过。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咱又不会弄电脑不会弄啥的,又不会上网。

  可是一年后,村里回来了一位大学生,他的新工作,正在让村民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毛坪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负责人赵西胜:现在服务站这边正在收小米,家里有小米的可以送到服务站来。

  这个年轻人名叫赵西胜,半年前,26岁的他从上海回到山东老家,当起了毛坪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负责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帮助乡亲们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大山去。

  赵西胜回到山东老家,当起了毛坪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负责人,通过互联网帮助乡亲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出大山。

  赵西胜:我们这边,所有的宽带基本上都通了,都是光纤。感觉跟城市里的距离缩小了很多。

  村口这个荒置了7年的大院,被赵西胜重新改造了一番,变成了现在的电商服务站。

  赵西胜:我们刚来的时候,院子里都是一堆破铜烂铁,堆在这里面,还有一些垃圾,这个棚又重新翻新的。

  现在,赵西胜和3个小伙伴一起,在这间电商服务站里,为村民们提供收发快递、产品代销、网上开店培训等服务。

  赵西胜合伙人:我以前在富士康干过。在外面,当过网管之类的。

  赵西胜合伙人:我以前在上海打工。和几个伙伴承包了一片区域,做物流,做快递。毕竟接触过物流、快递嘛,感觉挺好的。一拍即合就跟着他干了。

  赵西胜合伙人:我也学历不是很高,(在外面)不挣钱。感觉这个买卖可以干,然后就跟他一直干到现在。

  为了推销家乡的农产品,赵西胜和小伙伴们在淘宝网上注册了网店,还请专人来做美工和店面装潢,另外他们还动用在城里积攒的人脉,建立了五六个卖水果的微信群,开张三个月,仅仅是代销这一块,销售额就达到了八十万元。

  赵西胜:133斤,去10斤。

  每天上午都是赵西胜到老乡家收农产品的时间。眼下正是产苹果的季节,服务站将苹果作为近期代销的主打产品。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比平常小商贩来买的话(一斤)贵两三毛钱。

  记者:多少钱一斤?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他按照1块8、1块9。

  记者:小商贩呢?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小商贩现在就是1块5、6。

  受市场大环境影响,今年苹果收购价格普遍下跌,但赵西胜的收购价不但没降,还比中间商高出好几毛钱,很多村民都趋之若骛地给他送货。而除了代销这条路子,赵西胜的服务站还提供网上开店培训服务。

  赵西胜:还有呢就是说,他不经过我们的服务站,可以想多挣一点,我们就帮他们去开网店。

  记者:您今天来干吗?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吴正贵:我今天来拿箱子,装苹果。

  记者:装苹果干吗?

  吴正贵:装苹果网上销售嘛这个。

  吴正贵种苹果已有近20年。今年,在赵西胜的带动下,他第一次尝试通过网络卖苹果。

  记者:您今天拿几个箱子啊?

  吴正贵:我拿12个,12个今天。

  只要有订单,村民们随时可以来服务站免费领取纸箱。这个冬天,吴正贵和一个外地的老战友取得了联系,通过微信朋友圈,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卖出了300箱苹果。刨去成本,多赚了1500元。如今在毛坪村,像吴正贵这样,自己建立起网络销售渠道的有近30人。作为村里电子商务服务站的负责人,赵西胜时常挨家挨户跑,给他们提供指导。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王凯:这个壁纸从哪边弄呢?

  赵西胜:这不一个复制链接,你把链接复制好之后,在这个装修页面把这个链接复制进来。

  赵西胜:很多人他没有照片的,他以前他不做这块的话他不会保存照片。比如樱桃熟的时候,他从来没有留樱桃的照片,他樱桃卖之前,他如果推的话,他手里根本没有照片,所以我们弄了一个云空间,把它全部共享,上面密码全部共享出来。

  作为村里电子商务服务站的负责人,赵西胜时常挨家挨户跑,给他们提供指导。

  地处山区的毛坪村距离最近的乡镇快递站点也要20多分钟车程。镇上的站点承包给个人,人手紧俏,快递员不愿花上近一小时的时间来取件。赵西胜的服务站便自动成为了村里的快递投递点,装箱打包、收发快递,就连村民们日常生活需要邮寄的包裹都一并包揽。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石义根:这是我姑娘,这个。

  石义根最大的骄傲就是家里出了个考到京城上大学的女儿。2007年,女儿到北京上学,接着工作,这一晃已经过去了8年。每年冬天,他都要跑二三十里路,去乡镇邮局给女儿寄一床新套好的被子。今年,听说村口有了快递代收点,老石抱着被子跑去,这才发现是女儿的小学同学赵西胜返乡了。

  石义根:十几年不在家,他刚回来的时候我去看我都看不太敢认他,因为那时候他才那么高,小学五年级。

  在与小赵闲谈中,石义根很自然地提起了今年的收成。家里那400棵苹果树收获了,苹果在后院堆积成小山,可他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苹果丰收,忧的是中间商折价,今年苹果丰收不丰产。

  石义根:谈好了价格以后人家也是装箱装箱,装袋装袋,咱卖苹果。那卖的价格很低。

  听了老同学父亲的一番话,赵西胜灵机一动,从快递存根上找到了石义根女儿的电话,动员她通过在外面的朋友圈子,用网络帮家里卖苹果。

  赵西胜:结果女儿就是在网上给他买了一个智能手机寄回来,寄回来之后,那个把微信,还有一些别的一些软件下载好,然后教教怎么玩。

  石义根:他们经常教我,一开始我也不会用,

  赵西胜:像叔叔这种还好,因为打字什么都方便,有一些的话可能他不会打字的,拼音不会的,那样可能就教起来很麻烦,只能说来个语音。

  石义根没想到,网络真的为他的苹果打开了销路。

  石义根:从微信上就是销往全国各地,通过她的同学、同事联系的,一开始用的一开始少,慢慢量在加大,像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到好几百斤。一斤能卖到四块多钱。

  记者:四块多钱?

  石义根:对,我在家里能卖两块钱左右。

  记者:您存了多少?

  石义根:我家里现在有一万四五千斤吧。

  记者:(一万)四五千斤?

  石义根:对。

  记者:都打算从那个网上卖?

  石义根:对,希望我能上电视台能够卖得稍微快一点。

  毛坪村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苹果种植业,现在,这个有4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苹果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亩,几乎家家种苹果,年产量在3500万斤。今年苹果销售并不乐观,可是村民王凯却靠苹果小赚了一笔。

  山东省临沂市野店镇毛坪村村民王凯:一个苹卖8块钱左右吧。

  记者:能卖8块钱?

  王凯:在网上卖8块钱。

  王凯的苹果为什么能卖出天价呢?

  王凯:24号平安夜是吧,在20号,19号左右,这时候那个单,单量最大,最多。

  记者:一天能有多少?

  王凯:一天有30几单吧。

  原来,只要贴个膜,普普通通的一枚红富士就变身了“平安果”,身价也扶摇直上翻两番。22岁的王凯今年第一次小试牛刀,不到一星期,卖出了100多个,比普通苹果多赚600余元。 其实,这个平安果的点子,也是赵西胜他们率先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联合村里的年轻人,做一些有新意的东西出来,将毛坪村的苹果逐渐做成一个品牌,往农业订制的方向发展。

  平安果为王凯带来了一笔不错的收入,但是赵西胜想把这作为一个开始打造村里的品牌,走农业订制道路。

  赵西胜:今年做过一次,心里大致有个数,明年根据销量定产量。

  赵西胜的父母已年届60,面朝果树背朝天,种了一辈子地。对于儿子放弃大城市的正经工作,跑回村里,整天抱着个电脑忙活,起初很不理解。

  赵西胜母亲:他光玩电脑啥的,他爸就不懂得,嫌他光玩电脑光玩电脑,玩这个干吗,想着叫他看看电视也行啊。其实他那功夫他就投入工作,俺不知道。

  直到现在,落后的小山村,正在儿子的带动和帮助下,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村里的农产品正在通过网络售出大山,老两口才意识到儿子这个职业的价值。

  赵西胜母亲:谁见了谁夸他。确实是都夸他。

  赵西胜父亲:他跟我说做这个生意吧,不算高尚吧,人能看得起这个活。

  半小时观察:助推农村电商发展关键在人才

  经过近年来的推广,电商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城里人专享的购物方式,对于今天节目里的山东乡亲们,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塑着他们的消费习惯、销售模式,进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村有着最广阔的“互联网+”市场,却也被称为“最难啃的硬骨头”。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农村基层精通电子商务的农民普遍缺乏。事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只有鼓励更多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成为农村电商的创业带头人,成为发展农村电商的中流砥柱,这样 “互联网+农业”的目标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1月05日 22:4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5年是乙未年,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地区已经成为网民规模增长的动力。如何帮助农民线上购物推销,本期节目带你了解农村电商。村淘合伙人张龙艳帮助农民一起经营农村淘宝,更多详情,敬请收看。 (《经济半小时》 20160105 乙未农村纪事:村里有了新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