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206 回家路上:风雪铁路线上的“螺丝钉”

来源:央视网2015年02月06日 23:12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春运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拉开序幕,据统计,今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8.07亿人次,比2014年增长3.4%。】为了保障更多人的归途平安顺利,铁路交通线上还有这样一群职工以对工作的热爱对抗雪国的冰冷,辛勤地忙碌着。他们所做的工作常常被人们忽视,但肩上的责任都不可小觑。我们在与家人团聚的同时,勿忘感恩这些默默奉献的职工给了我们安心的回家之路。

  春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每年的春运,不仅是一个规模浩大的社会活动,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温情的归程。今年春运从2月4日至3月16日,共计40天,预计将有28.07亿人次踏上回家的路。家是温馨的,回家的路是漫长的。春运的归途中充满了等待,等待一张火车票,等待列车的开动,等待与亲人的团圆。而在我们的归途上,有那么一群人,始终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保障着每一个人回家路的顺利与平安。

  “绿皮车”四元一趟取暖靠烧煤  铁路职工六小时不吃不喝徒手装30吨煤

  1月25日早上七点,在牡丹江火车站的站台上,6242次列车的列车长蒋春江正在疏导着乘客上车。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客运段6241/2次列车长蒋春江:大家注意安全,慢点。

  7点36分,6242次列车正点驶离了牡丹江站。这趟列车俗称绿皮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铁路上跑的几乎都是这样的“绿皮车”,这样的绿颜色是当时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也是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伴随着中国铁路的一次次大提速,旅客列车也在一次次地进行车辆升级、更新,逐渐由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至21世纪初“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少见,但在支线和短途以及慢车等旅客运输中,还有一大批“绿皮车”运行,6242次列车就是这其中的一列。由于绿皮车没有空调设施,取暖和烧水都要靠烧煤,开车后蒋春江最关心的就是各个车厢的取暖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中国铁路上几乎都是这样的“绿皮车”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中国铁路上几乎都是这样的“绿皮车”

  蒋春江:看缺不缺水。再一个看看它的温度。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得多少度?

  蒋春江:90度,不能超过90度。如果超过90度,就该沸腾了。不能过高,过高它就不吸热,温度就降了。

  记者:这个主要的作用是做什么呢?

  蒋春江:取暖,就是供暖,整个车厢供暖。

  当天牡丹江的室外温度是零下20多度,能不能保证车内的温度,是乘客是否舒适的关键。填煤、掏炉灰,这是列车上每个列车员都要随时做的工作,确保锅炉的安全之后,蒋春江开始到各节车厢里去巡查。

  

填煤 掏炉灰每个列车员都要随时做的工作

填煤 掏炉灰每个列车员都要随时做的工作

  牡丹江到东京城的距离不过70公里,总共经停6站,运行的时速基本保持在三、四十公里上下。每到一个站,无论在忙什么,蒋春江都要放下手里的工作,赶到站台上。

  蒋春江:所以说各个站必须得交接,必须得进行。而且每一项工作都不能漏项,一漏项涉及的就多了。所以说稍微的忙活一点,但是也挺好。只要旅客们能满意,我们就很高兴了。

  9点18分列车准点到达了终点东京城。看着旅客们走下列车踏上回家的路,蒋春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稍事检修后,他与他的列车组又返回牡丹江。

  蒋春江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别看这趟列车旧,它对当地人出行起到的作用真不小。票价也便宜,就算从起点坐到终点,也只有四元钱。每年春节,这趟车都是返乡人的首选。眼下就要过年了,正是走亲戚、办年货的高峰期,每趟列车几乎都挤满了人,一次能够运送大约600名乘客。因为多年没有调整过车票价格,这趟列车常年亏损。即使这样,每到春运期间,他们还要再增加车次。

  蒋春江:我们今年是前一阵春运之前加了9节,超过编组一辆,9辆。

  《经济半小时》记者:但是我听说你们加车不加人是吧?

  蒋春江:对。加车不加人。

  加车不加人,春运期间额外增加出来的工作,就只能由他们车上的八名乘务加班来完成了。每年都这样,蒋春江和他的同事们已经习惯了。11点38分,列车回到了牡丹江。因为全体乘务员还要召开总结会,连续三天执行任务没回家的蒋春江,今天又回不去了。

  蒋春江:保证安全呢首先呢涉及到咱的就是说车门口这一块,大家伙一定要服务,做到扶老幼,逐人次的重点的一定帮扶一下。再一个就是说咱途中锅炉焚火的工作,炉灰必须做到水浸,严格执行这十六字法,炉灰水浸……

  列车到站后,喧闹着的车厢一下子安静了。在火车进站的同时,负责保洁的工作人员立即开始了他们的工作。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客运段保洁车间保洁员王欢:我们上车先扫地、拖地。但是在站台它有那个规定不往外倒水了,我们就只能先擦一下外面这个擦座席,擦玻璃什么的,完了入库以后扫地,擦行李架,再摆放备品什么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打扫清理,这一节一节原本老旧的车厢,再次变得焕然一新。下午一点,绿皮车被推进了维护车间,等待它的将是从外皮清洗到上水再到车辆的检查的一系列标准化维护。

  

王欢在清洁列车

王欢在清洁列车

  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段牡丹江车间客车检车员袁士光:像这个前部梁(音)容易出现裂纹。中央簧容易折。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怎么敲打才能听,是声音还是怎么判断的?

  袁士光:一个是声音。

  《经济半小时》记者:您给我们试一下,什么声音?

  袁士光:就是这样它就是没有什么问题,有的时候是裂折了,簧(音)已经折了。

  很快到了最后的一个环节,上煤!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一个里头得装几桶煤?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客运段保洁车间上煤工伊成龙:15、6桶吧。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15、6桶?

  伊成龙:对。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们几个人做这个工作?

  伊成龙:三个人。加上司机四个人。

  《经济半小时》记者:前面都往下。你们这一天得装多少列车?

  伊成龙:十多个。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要多少节呢?

  伊成龙:算是一百多组吧。一般一百多个。

  《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伊成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了,他的工作就是把煤炭一桶一桶地搬上列车。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和工友们穿的都很少,有的戴着口罩,有的戴着护具,你很难见到他们被煤灰染黑的脸,十多分钟以后,整趟列车三吨左右的煤就加满了。

  

伊成龙的工作就是把煤炭一桶一桶地搬上列车

伊成龙的工作就是把煤炭一桶一桶地搬上列车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客运段保洁车间上煤工高玉国:我都洗了。

  班长:下班再洗。

  《经济半小时》记者:洗了?

  煤工高玉国:我刚才擦了一下了已经。

  装车之后,他们还要到煤场去加煤,下午的气温骤降,但是看到他们身上却穿的非常单薄。

  煤工高玉国:得零下20多度。

  《经济半小时》记者:我看你穿这么少能行吗?

  煤工高玉国:不行干活太热了。就得少穿一点。

  《经济半小时》记者:不冷吗现在?

  煤工高玉国:不冷。有汗。

  《经济半小时》记者:我看哪儿有汗。早上几点来的,我听说你到现在还没吃饭。

  走在路上,高玉国有些疲惫。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他们连续工作了六个多小时,既没吃也没喝,终于为十列列车上完了三十多吨煤。这脸上的黑,他们早都习惯了。

  洗澡当天洗不出来。当天眼睛戴上口罩它都黑的一圈吧,怎么洗当天也洗不出来。第二天睡一宿觉第二天一干巴了完了才能洗出来。

  《经济半小时》记者:就掉了?

  高玉国:就掉了。天天黑眼圈,戴口罩一喘气有哈气,上面再有灰,都是黑眼圈。

  下午四点,另一个车组来接车,这趟老绿皮车,又要出发了。

  

上煤工天天“黑眼圈”

上煤工天天“黑眼圈”

  随着动车、高铁的出现,绿皮车也在慢慢地淡出我们的视野。但是在一些短途旅行中,绿皮车依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像刚才看到的绿皮车,《经济半小时》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为这辆绿皮车服务的人员至少达到了70人以上。春运已经开始了,那些加开的临客大部分使用的是这种“绿皮车”,一线铁路职工为了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努力工作。接下来我们就认识一位,常年巡守在林海雪原上的守隧工。

  隧道工:冬天的冷夏天的潮  零下20度走三小时还要背着20斤工具

  1月26日凌晨5点,在绝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牡丹江工务段朝阳隧道工区的工长王维先和他的同事们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起来到了牡丹江火车站,随身还携带了不少的东西。他们需要乘坐火车赶到自己的工作地点。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工务段朝阳隧道工区工长王维先:买点早上吃的,方便面、面条,还有手纸,还有牙具、香皂。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边呢?

  王维先:这面肉便宜,买了一块猪肉。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呢?

  王维先:这是买点青菜,大葱还有芹菜。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些物资够你们在上面吃多长时间?

  王维先:能吃三五天,一个礼拜。

  王维先的工作地点位于张广才岭的腹部,冬季大雪封山,每天只停靠一对通勤车,生活物资稀缺。他们只能通过这种自己携带的方式来补充给养。8点10分,火车抵达他们的工作地点朝阳。这里就是电影林海雪原中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到处都是没膝深的积雪,是典型的高寒山区。除了他们这些隧道的巡守员,这里没有长期居住的居民。

  

到处都是没膝深的积雪,是典型的高寒山区

到处都是没膝深的积雪,是典型的高寒山区

  王维先:这是我们全员的鞋,回来以后放在这顶上。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顶上能放多少双?

  王维先:一层20来人都够放,每人放一双。

  《经济半小时》记者:巡逻的时候穿这鞋吗?

  王维先:巡守的也放到这,维修人员下班回来也放到这。

  上午九点,准备出发的辛文宝和冷巨臣做着最后的准备,仔细检查要用的每一件工具。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公务段朝阳区隧道工区巡守员辛文宝:这个竿子一共是6米多点,这个为什么选一个这个呢?就是说你顶上有这个冰,起那个冰疙瘩的时候,那头打下来就用它蹿一下子,特别在边墙有这么淌,顺着这个淌。

  《经济半小时》记者:哦,冰溜子。

  辛文宝:对,用它蹿一下子。这头为什么安这个铁?因为你在顶上这么一打你光一个竿子打不着它,你有它呢它面积一是大,这个铁在那水里抗磨,你要使这木头的话,慢慢磨整吧整把就不解释了。

  这个特殊的装备他们称为打冰杆,是用来清除冰凌的。做好了准备工作,辛文宝和冷巨臣开始了这一天的工作,他们所要巡守的隧道是杜草隧道,首先进入的上行隧道,长度接近4公里。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工务段朝阳隧道工区巡守员辛文宝:一般注意力都在活上,你干这活不能老溜号,因为这是一个老式洞。像有墙皮脱落,水泥掉块。这个地方就是个窟窿,细说我也形容不上来,咱们就是干这个工作的,冷、寂寞。他背一些防护的用品,大概能有十多斤,二十来斤。正常他离我五米二十来米远,必须得有这个讯息,因为咱们干这个工作,不是开玩笑一样,

  交谈时《经济半小时》记者了解到,他们两个人分工很明确。辛文宝负责巡守时的具体操作,而冷巨臣负责背负二十多斤重的工具,同时也要时刻的保护着辛文宝安全,前行到97号时,隐隐约约看到前方有人在作业。

  

冷巨臣背着工具

冷巨臣背着工具

  辛文宝:两天吧,两天就得刨一下,平时因为多一点人,有时候巡守员出来刨一刨。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我们这刨一般得多长时间?

  辛文宝:得俩小时。

  《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天的冰量在我们平常看来是多还是少呢?

  辛文宝:少,这两天天暖和。要是赶天冷的时候,水下来该冻了。

  因为年代久远,这个隧道的顶部有漏水现象。循着微弱的灯光,可以看到成溜的滴水。这些滴水一结冰,就会成为时刻可能掉下来的冰锥子,威胁列车安全。而如果是轨道底部结冰的话,又会直接威胁铁轨,所以现在工区每周都要集中刨冰两次。

  辛文宝:这个水刨完以后,拿桶接。

  《经济半小时》记者:要不然一冻又多了?

  辛文宝:对,这样能少刨点冰。

  在隧道内,像这样的打冰点有127处。跟随着辛文宝往前走,《经济半小时》记者不断看到悬挂着的冰凌。

  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不会砸着你吧?

  辛文宝:不会。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一晚上就形成这么大?

  辛文宝:对。不好整了现在。

  上行隧道是1978年建成的,相对来说需要处理的问题少一点。辛文宝和冷巨臣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从上班的那天起他们就在这条隧道里,30多年来这条隧道来来回回已经走了几千次了,个中甘苦他们最熟悉了。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工务段朝阳隧道工区巡守员辛文宝年轻的像我们这种活真干不了,第一是耐性和寂寞,受不了。再一个晚上的夜班,特别是半夜,岁数小一点的,冬天掉个饮料喝或者有点别的说道,洞里就给人种挺吓人的感觉。

  辛文宝:没有,就是这一个小灯管,全指着自己带的灯,所以你照不出太远,有的离的远一响动静挺吓人。

  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了解到,平时隧道里面是不开灯的,隧道深处白天也同样是漆黑一片,照明只有微弱的照明灯,黑暗、寂寞与恐惧时刻伴随着他们。

  辛文宝:最遭罪的就是冬季的冷,夏季的潮湿,夏季这里头就像在温带的大雾是的,冬季就是冷和灰尘大。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这风大?

  辛文宝:对。特别过车风一拽,就像大烟囱是的,风过来都刮脸,冷的时候,咱们这有不少同志有风湿,像我们车间的领导这么多年都有这种病。
  这条隧道是滨绥线的必经之路,几分钟就要经过一列火车,他们要及时躲进防护洞内躲避列车,而这种时候也是隧道内风最大、粉尘最严重的时候。经过三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走完了上行隧道,在这里,寒风凛冽,漫天飞舞着雪花,俩人得到了一会难得休息时间。

  

走完了上行隧道  俩人得到了一会难得休息时间

走完了上行隧道 俩人得到了一会难得休息时间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们不带点水什么的,不渴吗?

  辛文宝:有时候抓把雪。

  《经济半小时》记者:不凉吗?

  辛文宝:习惯了。

  辛文宝:刺激胃,我们胃一般都有病,吃饭不及时,冷一口热一口的,因为我们这个活不是到点正常吃饭的。今年还行,往年脸都吹得冻的发黑,就跟刀子割的是的,今年还挺好。

  《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算暖和的?

  辛文宝:对,大伙都说享福了,今年天气挺好。

  与往年零下30多度的温度相对比,老辛感觉今年零下20多度的气温还算很舒服,吃俩口雪,抽支烟,就算是他们的休息了,他们又走进了下行隧道,这个隧道修建于1941年,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除了正常的安全巡护以外,老辛还要承担卫生清理的工作,不时捡起地上的垃圾。

  辛文宝:有时候夏天啥的,说不好听的整一手套屎啥的,大伙儿净开玩笑,这家伙摸金子你看到没有,回去上大河涮吧涮吧,大伙儿乐这小子又摸金了。

  老辛是个乐观的人,也很健谈。《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回问了老辛好几次,问他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而他的回答几乎相同。
  《经济半小时》记者:32年。怎么坚持下来的?

  辛文宝:怎么坚持下来的,怎么说呢,也是对这个工作也是一种热爱吧,从开始不愿意干,到逐步的一点点适应,到最后吧对这项工作挺热爱的。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步行,往返八公里之后,下午三点多。

  我们走出了下行隧道。这时候,雪也下得越来越大。老辛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作业点,圆满完成了当天的工作。

  晚上6点,下班的工人们顶着寒风大雪,又来到了停车点等待着这每天唯一的一趟通勤车,赶在晚上9点回到家。明天凌晨4点,他们还要起早来赶这趟列车上班。对于他们来说,这回家休息的时间总共还不到六个小时。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工务段朝阳隧道工区职工:起五更爬半夜,两头不见太阳。

  职工:这是咱们铁路工人的奉献精神。

  巡道工,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职业。我们的《经济半小时》记者采访回来时告诉我,在隧道里工作太辛苦了,长长的隧道,一走就是几公里,外面冷,在隧道迎风处更冷。但是就是有这样一群铁路职工,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坚守,一干就是几十年。正是他们的付出,才保证了我们回家的路平安、快捷。在这里,我代表我们经济半小时栏目组的同事,向他们真诚地道一声:辛苦了。

  记得我的小时候就知道,在铁路上工作的职工会跑通勤,所谓的通勤,就是家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单位在另一个地方,这个距离相隔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由于交通不便,很多铁路上的工人,都有一个像月票一样的东西,早晨乘坐火车去上班,晚上再坐火车回来,非常辛苦。还有在一些铁路与公路、与街道、与村庄的交叉口,我们会看到有黑白相间的栏杆,每到火车通过时便放下来。做这个工作很枯燥,但是责任却非常重大。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对坚守在道口的夫妻。

  道口工:一上午放行的列车 100多列  一顿饭分六次才能吃完

  1月28日的上午,王艳成和王茉花和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他们的工作岗位,他们不是一般的工友,生活中的他俩是一对夫妻。

  稍事调整之后,夫妻两马上就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

  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工务段滨洲线351公里道口员王茉花:我们规定是两分钟,一般我们就是两分钟,不超过两分钟关,为了安全起见,早点关,越早关班,那就越不出现故障什么的。

  夫妻俩的岗位位于滨洲线351公里处的道口。这里属于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境内,地处城乡结合部,道口的车辆流、人流量都很大,他们负责放栏杆,保障道口的交通安全。

  《经济半小时》记者:几点吃饭呢

  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工务段滨洲线351公里道口员王茉花:我们没吃饭呢。我们经常的有时候一点多,两点多吃饭很正常。如果不行,就得晚点吃,你们要是饿,就先垫点。我不吃没事,他要是不吃就好虚脱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血糖不行。

  王茉花:血糖就低了。

  夫妻两的午饭是由火车经过的时间决定的,从热饭到真正的吃上饭又经过了四十多分钟。

  王茉花:你赶紧吃,我没事,我一天不吃也没事,你坐这吃。

  王艳成:我在这吃,我看着点下一班车。

  王茉花:你在这吃。

  一边瞭望着火车,一边狼吞虎咽的吃着午饭。

  

王茉花一边瞭望着火车 一边狼吞虎咽吃着午饭

王茉花一边瞭望着火车 一边狼吞虎咽吃着午饭

  今年已经50岁的王茉花,2月份就要退休了,今年的春运,将是夫妻两共同守护的最后一个春运了。

  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工务段滨洲线351公里道口员王艳成:就是在外边站的时间长了,冷就是连空的时候说话嘴有点不好使,冻的。还有这手这关节,手这关节也是有点疼。有一回在这晚上我们俩倒班睡觉,睡一宿觉起来这10个手指头关节全疼。可能是凉的。她毕竟不遭罪了。就像我们有的时候晚上有一个人间休,一个人出厂,一个人出厂的时候总感觉睡的不踏实,外面一有个风吹草动就得钻起来,是不是又因为关杆早让人打了,让人骂了怎么怎么地,我抓紧起来瞄一眼,啊没事没事再眯回去。

  2015年春运,哈铁局管内预计将发送旅客1256万人,日均31.4万人,春运高峰日旅客发送量将达到43万人。为了保障旅客出行安全,全局职工将在自己的岗位上,度过这个春节。

  半小时观察:

  每年的春运,不仅承载着国人团聚的期盼,也是对全国运输能力和运输安全的“大考”。我手里有这样一组数据,今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8.07亿人次,比2014年增长3.4%。为了保障春运,让人们平安与家人团聚,铁路部门加开了大量临时旅客列车,数倍于平时的工作量。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也让在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系统工作的职工,承受的压力剧增,加班加点已成为他们春运期间的工作常态。春运是人类社会一年一度最大的迁徙,是因为过年对我们中国人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当您安心地踏上回家的路时,别忘了这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感谢他们给了我们顺畅的归途。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2月06日 23:12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5年春运将于2月4日拉开帷幕,超过20亿人次的春运大军等待返乡过年。本期节目为你讲述中国一线铁路职工的工作生活。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工务段朝阳隧道工区工长王维先天未亮就赶赴工作岗位。铁路职工六小时不吃不喝徒手装30吨煤,隧道工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工作,只为保障更多人的归途平安顺利。(《经济半小时》 20150206 回家路上:风雪铁路线上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