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 20140524

来源:央视网2014年05月24日 23:27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白岩松: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打开《新闻周刊》。本周,一个有趣也有价值的挑战,摆放在北京市的面前。执行起来会比较难的事情 要不要写入法律?而入法之后又该怎样执行?针对地铁内是否禁食,本周,先是听到政法部门希望在审议稿上删去地铁内禁食的条款;然而两天后,又听到市人大希望坚持这一条款的态度。这个过程,一方面让人看到立法的民主进程,而另一方面,也的确让人看到,地铁内禁食这一涉及民生、文明、现实条款的时候, 立法者的左右为难。同样在近一段时间,北京严禁露天烧烤的法规条例已经开始施行,但现实中,执行难成了大问题。其实,无论是地铁内禁食,还是露天烧烤,就事论事,就有各自的入法道理,但立法者似乎该从中跳出来,针对执行很难的条款,到底该如何入法?如果能有一次业内和针对社会的大讨论,最后有一个相关的这种态度,也有利于未来相关事情在入法的时候,大家内心都有谱。希望能够尽早听到这样的讨论。好了,接下来共同走进本周。

  【新闻回顾】

  数千在越中国员工被接回

  周一,3553名在越南工作的中国企业员工搭乘四艘客轮启程回国;此前,307名轻重伤员已经由一架医疗包机和两架商业包机接回。根据中国中冶公布的数字,在越南5月14日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中,该公司的一处工地受到严重冲击,导致130人伤亡,其中重伤23人,死亡4人。事后,中方迅速组织包机、轮船接回在越中方人员。此外,还有部分中方人员前往柬埔寨规避风险。

  与此同时,中方将赴越旅游安全提示级别由“谨慎前往”提升为“暂勿前往”,暂停部分中越双边交往计划,并将视形势发展研究进一步措施。

  亚信峰会首次由中国举办

  本周,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备受国际各方关注。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 自首次峰会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共举办了四届。而本次峰会是首次在中国召开,也是亚信会议史上规格最高、最具开放性的一次会议,有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规模空前。本次峰会主题为“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

  工业企业搬迁 土壤需“消毒”

  危化品“暴走” 频现危机

  面对未来几年数万工业企业即将搬迁的规划,本周,环保部下发通知,工业企业在关停、搬迁等过程中,如果不对土壤毒性进行评估和修复,将不得流转土地。此前,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用地中,有高于30%的土壤已被污染。而在北京,本周确定,10月底前,将有300家污染企业搬离,同时要求,所有污染企业,绝不能带着污染迁到外地。

  同样与环境有关,周日凌晨,一辆装载着数十吨四氯乙烷的槽罐车行驶至浙江桐庐境内时,突然侧翻,导致8吨有毒化学剂流入富春江,部分水体受到污染,地处下游的富阳市停水。历经一番紧急“围追堵截”后,污染得到控制,并恢复供水。然而,由这些“暴走”于公路上的危化品所引发的潜在环境威胁,却依然令人担心。仅今年以来,国内已发生多起危化品侧翻事故,事发线路大多经过人口相对密集的乡村及水源地。以浙江为例,因为企业对于大量用水、排水的需求,大量化工厂集中于钱塘江上游,危化品运输不可避免。而这样的产业布局似乎正是危险之源。

  中俄天然气商业合同终于签署

  在历经十多年的马拉松式谈判之后,本周三,中俄巨额天然气商业合同终于敲定。根据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将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我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从而进一步满足中国对清洁资源的需求。此前一天,中俄两国签署联合声明,提出 将建立全面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深圳再遭暴雨袭城

  白昼如夜,暴雨如注。就在上周深圳刚刚经历了六年来最强暴雨的袭击后,本周二,这座繁华的城市再迎暴雨。这一次,降雨量达2001年以来的最大值。

  当日,深圳机场60个航班取消,全市进入暴雨紧急防御状态,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停课;此外,当地政府还建议停工或推迟上班。

  一周前的暴雨,曾一度导致深圳交通全面受阻,几十处片区内涝,百余处道路积水,数千辆汽车被淹;而在随后的暴雨中,又有一名21岁的孕妇被洪流冲走,不幸遇难 。

  面对接连而至的暴雨,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呈现出的尴尬似乎进一步引发着人们对于城市规划、地下管网等诸多问题的担心。

  而就在本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南方多个省市也遭遇暴雨袭击。进入夏季,来自大雨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本周视点】老人的官司

  白岩松:上周四,5月15日,一个在江苏宜兴市法院内的诉讼,反而在之后引发更多人的关注,直至今日,余波仍在,并且不小。这起诉讼是国内首例因争夺离世子女留下的冷冻胚胎处置权引发的继承纠纷案。去年3月,江苏宜兴,一对年轻夫妻遭遇车祸双双离世。而五天之后,原本这对婚后未育的夫妻 将接受胚胎移植助孕手术,人们常说的“试管婴儿”。然而由于车祸,夫妻俩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双方四位无助的父母,和四枚冷冻的受精胚胎。一年后,双方父母为要回冷冻胚胎,打起了官司,甚至连与此有关的医院也被告上法庭。在这样一起事件中,背后透露着怎样的现实?又该引发社会怎样的思考,以及该如何去面对?《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失去子女的父母,能不能不失去希望?

  短片一

  沈妈妈:

  我哥哥,我嫂子他们,我亲戚朋友都劝我,你要想开点的,你还有希望的,/儿媳妇和儿子的胚胎不是在南京医院,你忘掉了。

  刘妈妈:孩子没了,在我眼里,这个胚胎就是我的孩子。

  解说: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两个家庭遭遇沉重打击,留下四位失独老人。为了取得儿子儿媳留下的冷冻胚胎,沈家把自己的亲家告上法庭,而拒绝交出冷冻胚胎的南京鼓楼医院成了第二被告。双方老人对簿公堂,这起罕见官司,也成了国内首例冷冻人体胚胎处置权案。

  字幕:2014年5月15日

  宜兴市人民法院法官 陆亚琴

  本案中沈某刘某夫妻均已死亡,通过手术达到生育的目的已无法实现,故其夫妻两人对手术过程中留下的胚胎所享有的受限制的权利不能被继承。

  解说:

  根据一审宣判,沈家希望能够监管处置胚胎的诉请被驳回,冷冻胚胎将继续保存在南京鼓楼医院。而法院驳回起诉的一个重要考量是,唯一能让胚胎存活的途径只有代孕,但这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

  宜兴市人民法院法官 陆亚琴:

  我们认为这个胚胎是具有发展为生命潜能,还有未来生命特征的一个特殊之物。它不能像一般物一样,被继承,被捐赠。

  原告代理律师 郭伟

  不管是《民法典》,还是说我们《继承法》《民法通则》,都没有说这个东西是不可以继承的,鼓楼医院就理因返还给他们四个老人中的任何一个家庭。

  解说:

  冷冻人体胚胎是否可以被继承,此案一审结果也在学界引发激烈争论。。这起夹杂着人情与法理的复杂案件因何而起,时间要倒回至2013年3月20日车祸当天。这一天,从宜兴赶到南京鼓楼医院的小沈夫妇从院方得到一个喜讯,再过5天他们就可以进行受精胚胎移植手术了。当晚,兴奋的小沈带着妻子连夜开车从南京返回宜兴,途中在过生日的丈母娘家匆匆吃了个晚饭。

  刘妈妈:

  25号就可以移植了,她太兴奋了那天,20号那天她抱住了我,她说,我可以当妈妈了,她说我有孩子了。

  沈妈妈:

  出车祸的时候是礼拜三,我儿子去的时候说,妈妈我今天晚点到,我们还要买点吃的东西,晚上不要锁门。想着他们俩人心情好成功了嘛,没有打电话给他。

  解说:

  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沈刘两家没有想到,当晚11时20分左右,返家途中的夫妻二人在宜兴乡间路上遭遇严重车祸。这对80后的小夫妻,丈夫小沈在当地派出所工作,而妻子小刘则在一所幼儿园当老师,2010年他们结婚后,有个孩子成了两个独生子女家庭共同的愿望。

  沈妈妈:

  他们结婚了,我们长辈想要孩子。想要孩子放在心里面,不给压力给两个小孩,是不是。他们到南京医院去,都是他们私自的,儿媳妇取卵的时候真的难受死了,那个肚子那么大,这个水抽下来6斤水。

  刘妈妈:

  她天性就喜欢小孩,她个性挺适合做幼儿园老师的,她是挺活泼挺活泼的一个孩子。我已经听人家说过,做试管婴儿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挺难受的,我就问过她,我说你为什么这样做,这个挺痛苦的,她说因为我太喜欢小孩了,我要为沈家生个儿子。

  解说:

  最终决定实施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手术的小两口,在往返于宜兴和南京数次之后,南京鼓楼医院终于为他们培养了4枚受精胚胎。那个夜晚,他们本应返回家中和父母分享喜悦,但车祸却让一切瞬间化为无限悲痛。

  沈妈妈:

  我们四个都住一块,我还同我的儿子、儿媳妇开玩笑的了,等孩子生下来,我们回老家了,我儿子、儿媳妇说,你回老家,我们也跟你回老家,我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解说:

  存放在南京鼓楼医院的4枚冷冻胚胎,成了两家老人的生命支撑和最大慰藉,沈刘两家曾多次和南京鼓楼医院交涉,希望获得胚胎的处置权,却被院方以“不符合试管婴儿相关管理规定”明确拒绝。对于老人的请求,医院只能报以同情。

  沈妈妈:

  我现在担心的就是南京的这个东西,南京的这个东西,如果政府允许的话,拿出来。这是我们四个老人的想法。捐献给人家,不管是女孩、男孩生下来,我们就看看他们,看看他们,就是看到我儿子、儿媳妇。

  解说:

  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人体胚胎在法律地位上依然身份“尴尬”。南京鼓楼医院表示,冷冻胚胎虽已过合约中的一年保存期限,但会继续为他们保存。而四位失独老人将选择继续上诉,四枚冷冻胚胎也成为他们余生的希冀。

  沈爸爸:

  我们诉求的话,我们也是要这个监管权。你现在放在鼓楼医院的话,他是没有义务给我们保管,他们是遵循人道主义了。我们怎么不担心呢。万一扔掉,遗弃了,坏了我们怎么办。

  刘妈妈:

  那个胚胎,它是我们唯一的寄托。我想,那个国家应该为我们失独的家庭考虑一下吧,我们现在也不敢想,我们不敢想象将来没有孩子的路怎么走,怎么生活,我们不敢想。


  白岩松:法院驳回了双方老人继承诉讼的请求,这让对老人充满了同情的人们,深深感到一种无情和无奈。但是,在法律面前,从来都面临着理智与情感的考验,我们必须面对这法律的结果。但是,对于失去子女的老人来说,虽然败诉,但更加希望换个更保险的地方来保管胚胎,因为万一哪一天政策允许了,自己的隔代传人,也许就能来到人间。那晚年还是充满希望和温暖的。人,尤其在遭受重大打击之后,不就是要靠希望活下去吗?对于四位伤痛未去的老人来说,这一年多,自己的生活已全然被改变,而接下来,会有不多的希望来陪伴他们吗?

  短片二

  音乐加同期

  同期:沈妈妈:房间里面的东西,他们两个人用的生活品,全部被我亲戚拿掉了 怕我们回来看到这个东西承受不了。

  同期:刘妈妈:现在家里的照片,她爸爸都藏起来了,不让我看,我有时候翻箱倒柜拼命想看都看不到。

  解说:尽管两个孩子发生车祸离开他们已经一年多了,但对于沈新南夫妇和刘金法夫妇来说还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沈妈妈仍经常坐在孩子房间发呆。一年时间她瘦了三十多斤。沈妈妈说,丈夫看似坚强,照旧出门做生意, 但回家就陷入痛苦当中。

  同期:沈妈妈:我老公他去(墓地),他也偷偷去不跟我讲,他也去。

  解说:而一年来,刘金法夫妇则很少出门,因为看到任何事情都能联想到女儿,更害怕看见别人一家和美的场景。从女儿出事后,夫妇俩两人都没有去上班了。

  同期:刘妈妈:他说上班干什么呢,挣了钱 钱有什么用,我原来是为儿为女拼命做,现在我不想做了。

  解说:刘金发夫妇说,别说是工作了有一度他们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漂亮的女儿刘曦一直都是他们的骄傲,两人的生活也一直是围着孩子转。虽然已经结婚,但女儿每天仍会给妈妈打五六通电话,每周都回家来住两天。

  同期:刘妈妈:我女儿的个性其实挺依赖那个妈妈的,她就是跟妈妈整天黏在一起的孩子,到现在突然就没有了。

  解说:3月20日,也就是沈杰和刘曦发生车祸那天,正好是刘妈妈的生日。一年多来,刘妈妈一直懊悔没让两个孩子住下第二天再走。 她一遍遍的假设如果那天不走,不就能躲过这场灾难了吗?

  同期:刘妈妈:我现在最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卖,我的孩子二十七岁,在我眼里她还是个小孩,我没有把她保护好 是我的错。

  视频片段:刘曦跳舞画面

  解说:刘曦是幼儿园老师,在刘金法的手机里还存着六一前女儿在家准备舞蹈的视频。

  同期:刘妈妈:我坐在那里一直看她跳舞,她爸爸在那里录像,到现在这个视频我们都舍不得删去,但是我们平时不敢看。

  同期:沈妈妈:我儿媳妇真的是我们两个人得开心果,到家的时候,家里的气氛真的我不好形容,有的时候唱歌给我们听,有的时候给我们跳舞。

  解说:然而一场车祸让两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车祸后原本来往密切的两亲家也很少往来了,因为路途必然会经过孩子们发生车祸的出事地点。

  同期:沈妈妈:一到那里思量到儿子,一到那里思量到儿子、儿媳妇,真的控制不了#我们也不愿意去,他们也不愿意去。都是伤心,两家碰在一起就是流泪。

  解说:沈新南夫妇和刘金法夫妇都是六十年代出生,他们的同龄人中普遍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女儿也结婚,本以为天伦之乐的生活有了保障。在此之前,他们从没有意识到一场意外会把他们所有的快乐带走。

  同期:沈妈妈:我今年53、我老公54了 我现在就想着,我们老了怎么办,谁来服侍我们,我们要喝口水,谁来端给我们喝。

  解说: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成为一个日渐庞大的社会群体。当唯一的孩子因为一场意外不幸离世,他们就变成了失独家庭。虽然现在对失独家庭的数量全国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据保守估计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有专家按常规的死亡率推算,1975年至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中,约有1000万人会在25岁之前死亡,这就意味着会有2000万的失独父母。

  白岩松: 数字是不带感情、冷冰冰的,但在这不带感情的数字背后,可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带感情的家庭和个人。如果刚才片子中,大概一千万人可能在25岁前不幸离世的推断是事实,这一千万个家庭该怎样熬过来的,又将怎样熬下去,已不是一个又一个小家庭的问题,而是问题属于整个社会。而另一个数字也显示,到去年年底,中国超过60岁的人数,已正式达到2个亿。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中,又蕴藏着进一步增加的失独可能。而面对这样的失独老人与失独家庭,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走出孤独,走出绝望呢?我们该提供给他们怎样的希望呢?

  【人物回顾】

  曾巧娟:被“顶替”的人生

  身份证信息还是自己的,可系统中显示的头像却完全是另一个人!如果不是因为办理社保卡,这个在广州打工的湖南衡阳女子曾巧娟可能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早被盗用,而她苦苦等了多年的县计生服务站事业编的岗位,也早在两年前就被照片上这个陌生的女孩冒名顶替!十几年前,为了这个工作,她曾求助过衡阳一位官员,但始终杳无音信。她哪里知道,正是这个官员的侄女用着她的名字和资料,办了个假身份证,早就成了计生站的正式人员。如今,冒名顶替者、涉事官员和相关民警被立案侦查,曾巧珍也终于拿到这份早该属于她的工作。然而,为了这一天,她已在外漂泊了十多年的时光。

  张某:父之过。

  反绑双手,跪倒在地,不但经受一次次抽打,甚至还被用绳子勒住脖子。在车棚里发生的这一幕,竟来自一个亲生父亲的所谓“体罚”!由于见到11岁的女儿又在抄同学的作业,张某一气之下作出了这个过激的举动。而几分钟后,当出去透气的张某再回来时,满身伤痕的女儿已是满脸发紫,呼吸困难。最终,由于长期窒息导致心肺功能受到伤害,孩子抢救无效,不幸离去。张某抱头痛哭,跪地忏悔,也将面临法律的惩罚。这位生活中关怀备至的慈父,对于孩子的学业,要求苛刻,不惜棍棒相加。而如今,一次出格的惩罚,转瞬间带走了幼小的生命和美好的家庭。对于张某,今天的后悔已经太迟,而对于更多的父母,这 或许是个及时的提醒。

  吴廷标、林术祥:装“权”试“法”。 

  吴廷标:你没有资格跟我说这个东西 等下你就知道 我劝你不要乱来!

  翘着二郎腿,扬手拍桌子,上周六,在岳阳市监狱的严管监区,这两个自称来自联合国、态度嚣张的神秘人物,声称要给一名在押犯办理保外就医,并要求马上将其提走。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力,他们手拿印着“联合国”字样的“特殊证件”,亮出盖有“国务院公章”的“批复文件”,甚至还直接拨通了所谓中南海领导的电话…不过,一番看似唬人的表演,却是漏洞百出:联合国的证件与八一的标志多少有些不协调,国务院的文件居然还有错字,而对于监狱提人的程序,他们更是丝毫不知。很快,拙劣的骗局就被拆穿,自称“联合国高官”者,事实上是当地的两个农民,为了让亲戚尽快出狱,竟出此下策、希望碰碰运气。不过,一场闹剧最终把他们送入法网。等待他们的,是10天的行政拘留。

  “月宫一号”志愿者

  在长时间、远距离的航空探险中,如何为航天员提供氧气、水和食物?又如何处理废物?刚刚完成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的三名“月宫一号”志愿者 或许能给出最好的答案。他们人工栽培出的21种植物不仅产生氧气和蒸腾作用后的冷却水,更提供种类多样的粮食、蔬果,而通过秸秆饲养出的面包虫 则成为唯一的肉食;与此同时,志愿者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供植物光合作用,他们产生的尿液、粪便等则又被用作植物栽培。就这样,这个与世隔绝的密闭舱,形成一个独立的微生物圈,志愿者生命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则全部实现了自循环。本周二,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他们踏出坚守105天的密闭舱,这一步,也必将成为我国载人登月计划迈出的坚实一步。

  白岩松:对于未来,每个人都充满想象,也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现状。不过要采取什么方式,却得想清楚。在湖南衡阳,有人想利用曾巧娟的身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弄巧成拙,诡计最终败露,不但回不到原点,还要接受法律的惩罚;浙江杭州的张某,为了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未来,采取过激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教育,结果却让孩子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如今,再后悔也来不及了;而对于月宫一号的三名志愿者,虽然过去一百多天的实验经历,他们还都只是在地球上的实验室里完成,但他们付出的努力却让我们距离月球更近了一步。应该谢谢他们。走进新闻周刊选出的本周人物,一个农民,为了改变村民们的生活,他花了40年的时间去研究一个事儿。这个事儿可不小,因为它和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的空气和垃圾有关。

  【本周人物】姚旭华:沼气是个宝

  车里运动画面 家家户户的绿色沼气表箱

  妻子:姚旭华他原先有这么一个愿望,就是为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通沼气,我就说,你想得太高了吧。

  解说:这里是河北沧州的东姚庄村,全村700多户平房加上200户楼房的村民,已经有将近十年没用过煤气罐了,不过与城里用天然气不同,他们用的是沼气。

  姚旭华:我接触沼气的时候是1974年,那时缺柴烧,有一句话叫锅上不愁锅下愁,就是没有秸秆做饭,所以那时候拾柴,上地里拾柴,那是一个工种。生产队里边分秸秆,分完以后都存起来,然后这一年还不够烧的。

  解说:今年62岁的姚旭华,就住在东姚庄村,当然,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东姚庄村沼气窖的研发者,在他的自述中,他研究沼气已经整整四十年,我国沼气的每个发展阶段,他几乎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姚旭华:那时就是解决做饭的问题,我才做沼气,但是试验的吧,粪便还凑合着可以出气,但是一到冬天一冷,一家一户小沼气池根本就不行,一到冬天它里面冻得挺凉,温度低它不出气了

  解说:显然,五金钳工出身的姚旭华,最初与沼气结下缘分的理由很简单,自家做饭可以省钱,但就是这样的简单需求,因为当时对沼气的研究和技术的不足,最终惨淡收场,当农民们开始对沼气失望乃至淡忘时,姚旭华对沼气的兴趣却更大了,他盯上了地里废弃的秸秆。

  姚旭华:碎秸秆,有整秸秆,或者有多的,有少的,有温度高的,有温度低的,然后都装好了放在恒温箱里边,然后观察它的出气情况,但是(有)粪的就出气,这(纯)秸秆的它就不出气,一开始也是想,可能光秸秆不出气,但是这个心不死,秸秆里面有能量为什么它不出气

  解说:没有掺杂粪便的秸秆不可能出沼气,这在当时是研究沼气的专家们的共识,但姚旭华有自己的坚持,这种看上去漫无目的试验,他一做就是十几年。

  姚旭华:你装一个瓶子、两个瓶子看不出规律,而且那时候很盲目,装了好多瓶子,到1996年有一个装麦秸的瓶子,它出气了

  解说:在老姚的记忆中,当时那100克麦秸,被分解了92克,这让他激动不已,但这偶然的成功也不过是证明单纯的秸秆可以产生沼气。

  姚旭华:不知道为什么出的气,再装又不出气了,但是我坚定了一颗心,它一定能出气,为什么不出气了,就是你的方法不对,最后又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摸清了这到底为什么原先装的不出气

  解说:在本周,当姚旭华说起自己当年的摸索时,他用了一个词--“可笑”,但他最终却在旁人看来可笑的坚持中,真正掌握了纯秸秆连续发酵沼气新工艺,2008年,在离他家数公里之外,全国最大的纯秸秆生物沼气站在耿官屯村投入使用,满足全村1900多户村民的日常使用,其采用的,正是姚旭华申请国家专利的沼气制作工艺。而这其中的技术转让费用,也成了姚旭华近年来重要的收入来源。

  姚旭华:我是个能赚钱的主,我也是个能花钱的主,但是你钱赚了你不就得搞试验就得投入,你不投入,你不试验,你不花钱,怎么知道那是一个墙壁,那是一个坑,你当然掉下去,我在这儿掉下去,我在这儿撞墙,你才有经验

  解说:掌握着全国领先水平的专利技术,老姚本可以安坐家中收取技术转让费用,但他实实在在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觉得地上的沼气工艺成本过高,秸秆发酵所需的恒温工序过于繁杂,占地面积还是个大问题,于是,他又想到了向下走。

  食品生产车间轰鸣

  解说:这是一家日产蛋卷3吨的食品加工厂,车间的卫生有严格的检验标准,但在厂房外,高耸的煤堆和不时扬起的尘土,会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这也让人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家使用高污染能源的厂子,竟然同时还在使用沼气这样的清洁能源。

  沧州某食品厂负责人:

  要是煤价跟前年的价格(一样),就用沼气了,现在煤价不是跌下来了吗?

  解说:在这位负责人看来,虽然国家对煤炭的标准控制越来越严格,但因为近一年来煤炭价格的低迷,成本核算下来,还是用煤炭比较划算,而未雨绸缪,老姚做的地下沼气窖的试验,未尝不是自己厂子的一条后路。

  沧州某食品厂负责人:

  前年(姚旭华)说干地下的,我说行吗,他说,没问题,我说那咱干一次试试,我出点钱,出资20万,咱来来试试

  解说:试试,说起来很简单,却让老姚刚刚有点起色的家庭再次陷入窘境,地下三五十米,一次又一次的塌方,加上地下水浸泡、水泥砖墙漏气,一个个难题让姚旭华疲于应付。

  妻子:

  一百万一百万给我折腾,那个几十万就别说了。我一说我心疼你知道吗,我心疼。

  解说:或许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花甲之年的普通农民,是怎么一边面对来自妻子和儿女的压力,一边解决那些超出他自身知识范畴的难题,但从网络上搜到的一张2007年他的照片中我们能看到,那时的姚旭华也不过是鬓角有些许的花白。

  范:多少钱一吨,按一块五,一块五还不跟上煤合适。

  姚:要是国家一下子把你们烧煤的都给砍了。

  范:那五块钱你也得用,都砍了不用沼气用什么?

  姚:我快让国家给砍了,都用沼气,也没有污染了,也没有雾霾了。

  解说:从单纯为了自家做饭省钱,到逐渐明白沼气的能源价值,姚旭华在不断地向实验投入资金中知道,这似乎不该是自己一个老农民来干的事,但在朋友口中有些偏执的老姚,最终还是把沼气窖成功塞进了地下,而且比地上这个体积来的更大。

  食品厂气表 

  记者:你一共给这个厂供了六万多个字的沼气。

  姚旭华:六万多个字,三块钱一立方。这一个池子成本上来了,但是我的试验成本还远远没有上来。真正这个池子花二十万块钱,但是我的试验挖坏了两个池子,我多花了30多万块钱。

  解说:从已经被废弃的第一代沼气窖,到东姚庄,再到耿官屯,地下的这个已经算是老姚的第四代产品,甚至连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都走进了农民的田间地头,成为优秀的生物肥料替代了化工肥料,但他每天还是守在窖口,和漫天飞舞的秸秆碎末打交道,对他而言,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似乎更有乐趣。

  姚旭华:我跟对门商量这个事,他就说,我扔的东西比吃的东西还多,瓜子皮、西瓜皮,剩菜、圆白菜剥下来的帮子,菜疙瘩,一天弄一桶,这一桶出的气,够做两顿饭的,所以说这个垃圾扔了以后,这个垃圾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解说:农村垃圾围城越来越严重,眼看着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环境变差,老姚又开始琢磨生活垃圾与沼气的联系,家里墙上贴上了垃圾分类指南,恒温箱里重新做起了试验,每一种生活垃圾是不是能出沼气,老姚又开始了新的摸索。而陪着他起起落落的老伴,嘴上虽还抱怨他身上洗之不去的沼气味道,但给我们展示家里的沼气时,却看得出丈夫给她带来的一份自豪。

  妻子:你看这火苗特别高,这个火苗。

  记者:你一直抱怨老头折腾家里。

  妻子:这回不抱怨,我们总算回家住,原先在区县住,我们村里都用沼气,我没用上,我回家住我也用上了,挺好的。

  白岩松:老姚这四十年都在跟秸秆和沼气较劲,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他的技术在村子里派上了大用场,自己也成了乡亲们眼中的爱迪生。不过,回到老姚当初搞秸秆实验的灵感,可能很简单,就是自己的生活。他不想让秸秆这种以前农民眼中的宝贝成了现在谁都不想要还没地儿扔的垃圾。但愿我们的身边能有更多像老姚这样专注于生活的发明者,也希望在社会能为他们提供更多发挥的空间。

  【特写图片】

  白岩松:上个周六,5月17日,沈阳音乐学院桃仙校区的外面来了一辆污水车,沿着校园的南墙,泼了百余米的粪水。天开始热了,而大粪臭气熏天,学生们只好关上宿舍的窗户,路人也只好远远的走过。为何有此举动呢?原来,一些学生吃腻了学校的饭菜,或想换个口味,从附近商贩处叫盒饭。时间长了,学校看不下去,泼粪水希望堵住商贩的送饭之路。听到这个原因,估计很多人又想笑又想骂,这也太粗暴简单了。即便这样,仍有送饭的人,可见需求。其实把校园内饭菜做得更好,同时学生们也有偶尔叫外面食品的权利,不就好了吗?好在学校也知道错了,打算及时清污。但愿这样的事,我们以后不再听说。好了,看看本周还有其它哪些特写。

  【特写】25年后的相认

  特写:25年后的相认

  【音乐 + 照片】

  母亲 蔡女士:到菜场去买菜,买回来烧好了想叫我女儿吃饭了,就找不到了。

  我们去报警 (发)寻人启事 电视里面打广告 找了很长时间。

  反正是说哪里有(线索) 我们就到哪里去找 二十几年了 一直都在找 (隐黑)。

  字幕:2014年5月20日 浙江瑞安

  解说:对于浙江瑞安的蔡女士来说,今年的5月20日,或许是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天。凌晨3点才睡下、不到6点就起了床,一夜辗转反侧的她只希望自己能早一点赶到几千公里外的深圳。因为,在那里等待她的,或许就是自己苦苦寻找了二十五年的女儿。

  母亲 蔡娟娟:我心里也很含糊,想想可能是,又想想哪有这么巧啊。

  解说:女儿茹茹4岁走失,蔡女士和丈夫没有放过任何一条线索。他们去过福建、到过尼姑庵,也屡屡遭遇骗子,却始终没有寻到女儿的下落。而就在几天前,他们突然接到警方通知,远在深圳的翁女士与二人上传到打拐数据库中的DNA血样 基本匹配。

  字幕:2014年5月20日 深圳

  【翁女士去机场路上】翁女士:原来也想过找,但是没有什么线索,就觉得可能没有什么希望找到吧。

  解说:事实上,翁女士早在十几年前就知道自己的身世。在她长大的福建莆田,当时和她一样被抱养的女婴很多,她们有的从养女成了抱养家庭的儿媳妇,也有的和自己一样最终以女儿的身份出嫁。如今,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养父母和丈夫的支持下,一个多月前,她做出了寻找亲生父母的第一次尝试。

  【同期】翁女士:因为我们同村有一个她就已经找到了,然后我就想到网上去试一下,第二天他们就联系我了,联系我就说先到派出所采血

  【同期】深圳市刑侦局DNA实验室工作人员:经比对,比重了浙江一对在1989年失踪小孩的一对父母。

  解说:由于时间久远,得到信息的浙江警方设法找到了蔡女士和丈夫,再次提起了血液样本,并在第一时间寄回了深圳刑侦局。

  【同期】深圳市刑侦局DNA实验室工作人员:20个基因座全部吻合 可以确定翁女士就是这对浙江夫妇在二十五年前失踪的小孩。

  【深圳大雨 机场延误】 【蔡女士到达深圳机场】

  瑞安警方 蔡警官:机场电话打过来,就说你家女儿现在站在门口等你,还有你女婿也在那儿,就在门口。

  【等待】+【见面】

  蔡女士:高兴 我找了二十几年了。
 
  被人家骗了也好几次了 说我女儿在哪里在哪里 我又去找又不是了。

  解说:当年为什么会走失?家人又是否在寻找?女儿心里最想问妈妈的问题,围在母女俩身边的几十家媒体早早就问出了口。相对于妈妈的讲述,翁女士更多的是站在一边默默地倾听。这一刻对她来说或许有惊喜、有紧张、有陌生,但她最想说的,是告诉那些被拐的孩子,有机会,一定要找到回家的路。

  【同期】深圳市刑侦局DNA实验室工作人员:这几年,全国共比中了500多宗失踪小孩,深圳这几年比中了15宗//所以在此提醒,在小孩失踪或被拐卖以后,要立即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采取血样入到打拐数据库,以提高找到小孩的几率。

  白岩松: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都要为大学毕业的学生说上几句。去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可今年,727万毕业生,比去年还多!我们该怎样定义今年的就业形势呢?其实,一方面需要社会多做工作,让毕业生们就业有未来,毕竟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之一;而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学生和他们的亲人,慢慢转变就业观念,一步到位的就业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先就业,再一步一步创造更好的人生与未来,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特质。祝愿今年的毕业生顺利,好运。好,下周的事儿咱们下周再聊。新闻周刊,祝您周末愉快。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5月24日 23:27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新闻回顾: (1)数千在越中国员工被接回; (2)亚信峰会首次由中国举办; (3)工业企业搬迁 土壤需“消毒”; (4)危化品“暴走”频现危机; (5)中俄天然气商业合同终于签署; (6)深圳再遭暴雨袭城; 2、本周视点:老人的官司; 3、人物回顾: (1)曾巧娟:被“顶替”的人生; (2)吴廷标 林术祥:装“权”试“法”; (3)张某:父之过; (4)“月宫一号”志愿者; 4、本周人物——姚旭华:沼气是个宝; 5、本周特写:25年后的相认。 (《新闻周刊》 201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