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大手笔写大文章——蒙曼说说央视《中国影像方志》

CCTV节目官网-CCTV-10 中国影像方志 来源:央视网2017年06月01日 10:33 A-A+

中央电视台要推出一部大型纪录片,叫做《中国影像方志》,用影像的方式给中国的2300多个县立传,希望能用影像记录当下,用地方表达中国。这可真是一部有眼光,也有雄心的大制作,是中央电视台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说有眼光呢?

首先,它把目光的焦点定位到了县。中国现行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省、市、县、乡(镇)四级,在所有的政区之中,县无疑是历史最长,也是变化最少的一个层级。县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秦朝创设郡县制后稳定下来。此后两千多年,无论经历怎样的王朝更迭与治乱兴衰,无论位居其上的郡、州、道、路、省如何层级不定,辖区无常,县作为基层行政区划的地位始终稳如磐石。秦朝的县有一千个左右,发展至今天,也只增加了一倍,这就是稳定。在中国,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县比比皆是,有几十个县的县名和治所甚至从先秦到今天从未改变。县方圆百里,是古代百姓一生的活动范围,县五脏俱全,代表着国家与乡土社会的有效联系。县,最能体现中国历史的深厚性和稳定性。同时,县又最具乡土的完整性与独特性。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有多大呢?大到省的程度,似乎太大了,谁都知道,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但是,秦岭南北同属陕西省,而淮河南北又同属江苏省。行政上同属一省的人,未必共享同一方水土。那如果小到乡镇呢?似乎又太小了,小到相似度太高,难以辨识彼此的差别。但是,如果落实到县,就会合理得多。大多数县,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长养出相对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属于自己的口音和习俗。把眼光落实到县,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与丰富。

其次,它把内容定位为方志。方志,顾名思义,是对一方土地的记录。中国是一个最重视记录的民族。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最早的全国通志,是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而最早的地方专志,则是东汉袁康的《越绝书》。方志的撰写经过了地记、图经两个阶段后,到南宋终于定型,记载内容包括地理,沿革,风俗、物产、人文等若干方面,实现了地与人的高度结合。所谓“审名以记地,据地以书人”,方志都有特定的空间范围,也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能够记录一方之事,也能反映一方之情。古代讲: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和史书不同的是,方志更加重视当代。因此,方志每隔若干年就要重修一次,一方面保留传统,另一方面也比较及时地反映当地的最新面貌。正因为如此,方志也就成为地方官员了解自己辖区的最好手段。当年,韩愈过岭,先借韶州图经;朱熹下车,首问南康郡志。这并非只是一两个官员的爱好,它还折射出方志的“资治”功效 。事实上,除了资治之外,方志还有存史和教化功能。中国是个泱泱大国,能够写进国史的人物、事迹总是有限,但是,方志重在记录地方,好多在正史之中湮没无闻的人物和事件都在地方志中存留,让我们知道,中国这条滚滚向前的大河,原来是由那么多河湖支汊汇聚而成,每个支汊都有自己的荣枯故事,而她们的荣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着中国。还有,古代的方志,都为乡贤立传。举凡孝子义夫,高人隐士,都会在方志之中大书特书,让此间的子弟知道,自己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传统之中,有哪些活在身边的榜样。资治、存史与教化的功能,让方志深度塑造着中国社会,这个传统无比珍贵,值得珍惜发扬。

第三,它把表现形式定位为影像。影像是当代的技术,也是电视的本行。中国之前的方志,无论是全国通志还是地方志,都是以文字为载体。单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你自然知道这是先民的歌声,但是,你永远也无法知道,这首歌究竟怎么唱;同样,单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当然也可以想象西湖的美景,但毕竟无法亲眼目睹西湖的真容。更何况一些精巧的工艺,动人的艺术,没有声音和影像,几乎完全无法表达。如今,借助音像技术,一个地方的山河形胜,风土人情,工艺物产都能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这一刻的历史,以影像的方式,得以永存。这样的保存方式,无疑最具吸引力,最细腻,也最真实。这就是文化传统与当代表现形式的结合。

  为什么说它有雄心呢?因为它不是选美,只找一两个县做代表,它是要为全国2300多个县摸家底,印名片。这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是,只有家底摸清了,知道自己有什么,没什么,以后的发展才有底蕴,也才有思路;同样,只有名片印明白了,别人才能按图索骥,找到你让他感兴趣的地方,发现你独特的美。爱国主义永远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2300多个县,就是2300多处家乡,它凝聚的,是十三亿中国人的乡情。2300多部影像志,也是2300多块色彩各异的拼图,拼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它是此刻的中国,但又不只是此刻的中国,它还包含着中国的历史,也隐藏着中国的未来。







860010-111910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