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地理中国》节目预告(4月26日-4月30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地理·中国 来源:央视网2017年04月25日 12:03 A-A+

 

《千里阴山》

《千里阴山》

阴山,中国北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黄河在阴山脚下蜿蜒游走。阴山北部以草原荒漠戈壁为主,南部则有丰富的海子,河流,植被。由于南北地势变化剧烈,两处的气候物产形成了很大的差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而不同,由此便诞生了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这两大文明为了争夺宝贵的生存资源,不断地冲突、交融。如今,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从阴山这一自然地理构成的角度,去重新解读中国北方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或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自然与人类相生相融的无尽深意。

 

《千里阴山·高原之上》426

阴山,中国北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几千年来,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河套文明在这里激烈地碰撞交融,留下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座连绵不绝的大山是如何隆起于中国北方大地,使中华民族在这里书写下了几千年壮怀激烈的民族发展史呢?

上世纪80年代,一支车队在沙漠里突然遭遇沙暴迷路,次日风暴停歇,一个年过不惑,名叫张靖的男子下了车,竟发现脚下被数不清的玛瑙、玉髓等奇石环绕。当他走出戈壁之后,当地牧民告诉他,他见到遍地奇石的地方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玛瑙湖。在牧民指引下,考察队向乌拉特后旗西北部的沙漠地带前行数小时来到这个叫玛瑙湖的地方。

原来它们表面光滑,容易折射阳光,所以会让人误以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而它的周围却是漫漫黄沙。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否与阴山和内蒙古高原形成之谜有关呢? 

自巴彦淖尔向东600千米,我们来到了乌兰察布察右后旗的草原上,蒙古族姑娘们正在跳着明快动人的舞蹈。这片草原对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他们身后,便是他们敬畏并信仰的草原“守护者”。

千万年前,地壳抬升使内蒙古北部地区形成高原。而在南部,发生强烈水平挤压,南北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地势以及气候、植被的差异。阴山山脉这条横卧的巨龙,便出现在了内蒙古中部,古人类的脚步终于跨进了阴山。

当大自然开天辟地般的伟大创造终于归于平静,人类的历史便在这高高隆起的阴山下悄悄翻开了更加精彩的篇章。

 

《千里阴山·大河蜿蜒》427

莽莽大山,绵延千里。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的浩瀚沙漠,也有水丰草美的湿地沼泽。这里还拥有世界同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内陆湖。阴山南北的自然生态,为何会如此复杂交错,变化多端而又充满生机?

大山南北,究竟有着多少难以尽说的自然魅力,使人们选择在这里世代生存呢?

阴山西南部是广袤的乌兰布和沙漠,这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毫无生机。沙漠里一棵不死神树的故事一直被广为流传。为寻找这棵不死神树,我们踏上了漫漫黄沙路。深入沙漠后不久,一只形单影只的骆驼,突然出现在前方。乌兰布和的沙漠深处,有牧民居住。如此令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为何竟会有牧民长期生活于此呢?

据说,过去穿越沙海的牧民偶然发现沙漠里有棵不死大树,便告诉其他人,神树附近凡有植被葱郁之地,就能寻觅到水源。神树、水源,为何会出现在干旱的沙漠里呢?乌兰布和是阴山一带最湿润的沙漠,有些地方轻轻一挖就有水。

夏秋丰收季,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盛景绽放。黄河沿线铺满300万亩葵花田,沉甸甸的花头已然压枝。田边就是宽阔的黄河,河上有渔民撒网,我们乘船靠近其中一条渔船,看看他们今天的收获如何。 

不同于其它淡水鲤鱼外观,黄河水哺育的黄河鲤鱼金鳞赤尾,体形梭长,腹部色淡而较白,由于它肉质鲜美,两千多年前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说法 。

那么,黄河是什么时候出现在阴山脚下,并润泽一方的呢?

在狼山南侧,一处80余米高的岩体上,我们发现了古代黄河留下的痕迹。黄河在阴山脚下蜿蜒而过,既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繁荣,也带来了血与火的纷争而中华民族北方地区的历史,便在这传奇般的交替变化中,铺展开不一样的历史。

 

《千里阴山·富美河套》428

降雨,对于阴山北侧的游牧民族来说,它不仅决定牧草的长势,更决定着他们兴衰存亡的命运。在地理学中,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称为“等降水量线”。一条条弯曲回环的弧线,雕塑着这片土地上的地貌、植被、自然环境,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在众多的等降水量线中,有一条显得尤其醒目也尤其重要:就是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仔细观察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就在这条线上,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阴山、古老的长城边塞,它们的走向竟然都与这条无形的线神奇地相互重叠。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阴山、长城、400毫米等降水线的重合交叠,是否就是自然的巧合呢?

一首《敕勒歌》歌咏了辽阔壮丽的草原风光,抒写了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诗歌用白描手法,向人们描绘出一幅苍茫旷远,水草丰美,牛羊遍野的草原和谐美景。在汉民族书写的历史中,每当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如疾风扫雪般地狂飙南下,带来的便是家国民族因战争而留下的深深的伤痕那么,在什么原因下,阴山突然就狼烟四起,战火冲天了呢?

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那几条重合的线。专家在对中国几千年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惊奇地发现,发生在中国北方几次大的改朝换代式的战争,都与极端气候的出现密切相关。

 

《千里阴山·雄关万里》429

乌拉特草原,与蒙古国接壤,分布于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和磴口县,面积达到了509万公顷,这里既有湖泊众多、水草丰美的天然草场,同时也有农耕民族开垦耕种的良田。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曾经孕育出一个强悍的古代游牧民族—匈奴。单于头曼,成为第一位在中原历史记载中,留下名字的游牧首领。那么,平日栖息于阴山北部的游牧民族是如何跨越阴山这道天然屏障的呢?他们又凭借什么与南方强大的农耕文明相抗衡呢?

有学者认为,草原铁蹄得以踏过阴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匈奴人拥有一种特殊的利器。牛角弓,其主要的原料正是利用了草原牛硕大坚实的牛角和阴山中繁茂的桦树制作而成。在对匈奴的战役屡屡失败之下,于是,秦、赵、燕开始先后联手,在阴山中展开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军事工程—-建造长城以阻挡北方骑兵。

然而,历史学家同时也注意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那就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些阴山北部的少数民族往往会突然强大,又突然沓无踪迹。比如,留下了千古绝唱的《敕勒歌》的敕勒人,曾经强盛一时,但后来,却又突然消失,几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在悄悄影响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衰呢?

通过对气候变迁以及中国战争史图的叠加研究者发现,战争的发生与气候变迁存在着很大的关联。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北魏对敕勒族人的讨伐期间,也正处于名为“魏晋南北朝”的寒冷时期。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刚登基不久,此时的地球正经历了一场异常的灾变气候,这一年,寒冷的气候带来的生存压力,迫使匈奴人如狂风般南下,寻找生存的机会。

 

《千里阴山·水乳交融》430

初秋的清晨,大青山下的呼和浩特已微感凉意。对于这里的居民而言,这是一天之中最“温暖惬意”的时光。餐桌上,热气蒸腾的羊肉烧麦,拉开了又一个普通清晨的序幕,在本地人看来,吃羊肉烧麦,一定要沏上一种产自南方、被压成砖头形状的砖茶。

北方草原孕育的鲜美羊肉,与南国雨露滋润的茶叶,来自两个不同的文明体系,相隔了千里的两种物产,在同一张饭桌上,随时组合为美味均衡的一餐,这让开放、交融带来的相依相存,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实写照。

对于游牧在大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来说,移动、迁徒,是他们生活的惯常状态。而中原农业社会中的百姓,传承千百年的愿望,则是百年基业式的稳定。两种差异巨大的古老文明,能似如今这般相依相融,必定历经坎坷。因为,阴山的存在,决定了两种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历史。这种难以摆脱的自然之力,导致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使山南与山北的人们饱受离乱之苦。如今,铁马冰河已成为历史旧梦,繁荣详和则是当今的主旋律。

而这种各民族其乐融融的情景,并非一朝出现,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愿望早在很多年前就已在各民族百姓心中萌芽。而最早开始的地方,就是被称为“融合之城”的呼和浩特。那么,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是如何诞生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又是何时开始的呢?

 

 

 

 







860010-11190643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