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探索发现》一周节目预告(12月13日-12月18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探索·发现 来源:央视网2016年12月12日 16:43 A-A+

《鸿山越国大墓》  上集简介  12月13日

 

2002年春节刚过,负责修建京沪高速公路无锡鸿山段的一支施工队在工地附近取土时,意外发现眼前名为老虎墩的土丘竟然是一座古代墓葬,抢救性发掘就此展开。
  在随后的大范围勘探中,考古队员发现,鸿山当地的100多座土丘,其中有一多半都是东周时期的土墩墓。因为临近当时的吴国国都,人们认为墓主人应该是吴国贵族,其中体积最大的几座甚至有可能是吴国王陵。
  勘探过后,考古队首先对遭到破坏的老虎墩进行了清理,但由于吴越文化同源,从出土的器物暂时无法确定墓主人就是吴国贵族。无奈之下,考古队决定将一些适合检测的样本送往北京进行碳14测年。
  在清理老虎墩的同时,考古队斟酌再三,确定了此次发掘的目标——包括老虎墩在内,临近的这8座土墩墓囊括了小、中、大及特大几个类型。
  在随后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欣喜的发现,接连6座中小型墓葬无一被盗,分别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器物,其中主要是以原始青瓷仿制的青铜礼乐器。但遗憾的是,由于这些墓葬都是平地起封土埋葬的土墩墓,有机质文物,包括葬具和墓主人遗骸都腐朽严重,许多信息就此湮灭,关于墓地性质、等级、族属等信息无法确定。
  在发掘持续进行的同时,碳14测年数据有了结论,但墓地的形成确实在吴国灭亡前后,安葬在这里的应该是越国贵族。可是,越国大贵族为什么会远离家乡,被安葬在这里呢?真相究竟如何,考古队员只能期待整个墓地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这一批发掘最后的目标——丘承墩,能够给出答案。

下集简介:   12月14日

作为鸿山墓地最大的墓葬,丘承墩的长度超过了50米。能够与它相提并论的,多年以来只有印山越王陵。此外,在以土墩墓为主的吴越地区,丘承墩墓葬采用的却是中原国家的竖穴土坑形式,而且呈诸侯等级的中字形。人们据此判断,这座大墓的主人很可能来自中原地区。
  等级地位高,死在灭吴战争前后,来自中原地区,翻阅文献,在越王勾践灭吴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三位大臣竟然都符合这些情况。再进一步推断,谋士计然为人低调,首先被排除在外;统帅范蠡功成身退,传说化身陶朱公,与西施归隐,应该也不是;大夫文种在胜利后鸟尽弓藏,被勾践处死,但他的墓地据记载在绍兴种山。难道说种山是谣传,真正的文种墓在鸿山?
  丘承墩的发掘一波三折。首先,4处盗洞的出现让队员们焦虑不已;发掘稍后进入墓室,却一直没能找到应该出现的葬具和大件器物;在墓葬后方的西侧墓道,终于出土了大量青瓷礼器,原来这里不是墓道,而是同时期墓葬中罕见的后室;接近墓底,主墓室终于有了发现,体积不大,但都是珍贵的玉器,其中一件琉璃釉盘龙玲珑球不仅十分罕见,还因为与宗教、祭司有关,使人们再次怀疑墓主人就是范蠡;最终,因为一件钟枚的偶然发现,让掩藏在墓室角落的壁龛也重见天日,大量青瓷乐器的出土给发掘画上了圆满的记号。
  结合丘承墩的发现,一些学者根据《史记》中有关范蠡记载的细节提出,范蠡很可能没有功成身退,所谓泛舟五湖只是美好的想象。他很可能跳太湖而死,并被安葬在了湖畔的鸿山。







860010-111906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