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型,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和突破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而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以来,我国高校每年获奖比例均超国家三大奖总数的70%,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然而在这可喜的成绩背后,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现状也不容忽视。
痛心!科研成果转化率竟为0!高科技无奈变成废铜烂铁
这个有些破败的小院,位于北京大学燕东园。院子里,一块破破烂烂的苫布上面落着厚厚的泥土。下面到底藏着什么?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 张珏:这是大概2009年2008年的时候做的牙科椅,一种智能牙科椅。现在很多件经过风吹雨打的,都不能用了这个牙科椅上,集成了即插即用系统、网络自检系统、等离子消毒系统等多项前沿技术,即便拿到现在,也一点都不落后。跨学科研究中心自己筹钱,找企业制作了这台造价近50万元的样机,送到德国参加行业展览,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技术的难关攻克了,好的样机做出来了,可是这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却变不成真正的产品。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 张珏:要变成医疗器械的产品,那么必须企业来申报,在高校是不能的,科研机构是不能做的。
像牙科椅这样的医学器械上市许可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临床实验,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规定,临床实验的主体必须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根本没有资格进行申请。那么他们能否找到合作的企业呢?
找了几十家企业洽谈,最终都吃了闭门羹,这个牙科椅的项目只能就此搁浅,直到专利最终过了期,转化彻底成为泡影,高大上的技术就这样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而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像牙科椅这样有价值的医学工程成果还有近40项。
这些优秀的技术在国际高影响力杂志上频频发文,但要科学家跟企业、资金方甚至政策方打交道,对他们而言,实在是一个攻坚克难的事情,16年来,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转化出去的产品数量为零。
方竞:很大的问题就是研究和产品,学校和企业,比如说技术和产品之间是脱节的,这个脱节造成了我们很多技术实际上很好,但是可能并不是进入市场,也不能变成产品。
发明成果只能躺在实验室里,这样的转化困境不只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发生,2013年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撰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全国高校合计投入科研经费约为1170.3亿元,扣除接受委托开发的390亿元,剩余的700多亿元投入产生的职务发明专利,专利转让和许可收入只有4.34亿元,占比只有0.56%。2014年的投入经费为1222.6亿元,转让许可收入为4.35亿元,占比同样不到1%。
2015年,陈劲受教育部委托,进行高校科技成果如何有效地转移到产业界的研究。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 陈劲: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我们产业的竞争力,特别是提高我们产业技术。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发挥我们科技成果,怎么样去真正落实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特别是给产业提供核心技术。通过核心技术的产生,使我们的供给侧的效益更加完善,更加有竞争力,这个对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带来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 陈劲:我们以前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审批,通过我们的相关的国资委,还有很多相关的政府部门的一些审批,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比较低。
2013年成立的清华控股创新促进中心就是为了推动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燕来:本质上来说,我们就是一个投资公司,或者叫技术投行,我们有资金,就金融工具,有产业平台,同时我们有一支既懂技术,又懂法律,又有财务的这样一支技术经理人的队伍,我们从清华大学发掘科技成果,匹配上资源或者是资本的资源,再联合上其他的社会资源共同来推动这个项目的产业化。
化学机械抛光机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关键,之前一直由美国和日本两家企业垄断。为了打破进口壁垒,实现高端技术的国产化,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进行研发,从863项目到973项目都予以支持。历时近10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技术突破,成果评估价值超过3000万元。可当落地的企业都已经谈好了,政策审批却又卡了壳。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燕来:如果仅仅大学科技成果出资,大学持有全部股权,这个时候审批可能会获得通过,但是把一定的比例,奖励给研发团队,在当时的政策框架下,法律鼓励,中央有文件,但都是这个比较宏观的一些提法,没有详尽的规定。
2009年,清华大学出台《清华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其中就明确规定要对科技成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股权或者转化收益40%的奖励。可是这份清华大学的文件,到了具体操作层面,就根本无法执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这样的规定使得技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视为“国有资产”。赵燕来向我们出示了,清华大学当时为这个项目提交的申请报告。在报告上,只有清华大学的印章,其它相关部门没有一个表示同意。
国家有精神,但是部委没有相关细则,没有人知道到底该如何处置。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资产评估报告只有一年的有效期,眼瞅着转化就要泡汤了,心急如焚的赵燕来终于听到了一个让他欢欣鼓舞的消息。
这个让赵燕来欢欣鼓舞的消息就是新政策的出台。2014年10月17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要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这份文件出台后,清华大学终于拥有了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即便没有其他政府部门批准的印章,化学机械抛光机项目也可以顺利进行转化了。虽然还没有拿到具体操作的细则,赵燕来赶紧行动起来。
金勤献:清华成立了一个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这是所有这些政策制定和决策的一个核心部门。另外我们又成立了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技术转移研究院,合作办公室,这样从成果的源头到重大项目的转移转化到研究资源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方面,这一条路就通顺了。
最终,金勤献和同事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几次更改细则,将清华大学的奖励方案明确为股权或者收益的70%归发明团队或者个人。
清华大学又将科技成果转化规范为十个步骤,每个项目都按照步骤逐一推进,不让科技成果转化在清华大学内部浪费一天。在成果转化办公室的白板上,我们看到上面明确标明了每一个转化项目的具体进展。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燕来:政策出台之前,一件也办不成,是零,政策出台之后,一件一件的事情都开始向前推进。
关了多年的大门终于打开,不仅仅化学机械抛光机项目顺利转化,清华大学一大批项目都趁着试点的东风,通过技术入股的形式完成了转化工作
厉害了!多部委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从此“天堑”变通途!
许院长:过去我们培养结核菌培养耐药要两个月到三个月,我们现在新的技术,逐步发展的技术可能把它缩短到一个月,或者是两周,也有缩短一周的。
结核病,被成为“人类死亡的队长”。2015年,全世界大约有180万人死于该病,是2015年全球十大死因之一。不仅如此,耐药性结核病、甚至耐多药结核病的产生,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共卫生危机。作为首家中央级的结核病治疗和研究机构,成立于1955年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在结核病防治、诊断方面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技术成果。
徐院长:治疗结核菌的药物是最多的,有30多种,但是都需要药物敏感适应。这个耐药病人对外的传播和不耐药病人对外的传播,产生的危害又很大。耐药病人的细菌传染到正常人一发病就是耐药,我刚得结核病就已经耐药了。
耐药性结核病需要知道患者对哪种药物敏感,检测时间要长达两个月,北京胸科医院的耐药性结核病快速检测试剂盒就显得特别重要。2014年,北京胸科医院成立转化中心,以单位的力量开始推动技术转化,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的正式实施,似乎一切都应该顺风顺水,但是现实仍然是举步维艰。
蔡超:毕竟还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如何开公司,事业单位如何运营公司,产业的利润如何反哺到我们的科研团队,这都是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
中关村医学转化中心副主任 邹颖:我们中心的主要功能和职责,就是帮助政策、科研、科技成果、企业、社会资本,包括市场准入,还有国际化,这些一系列咱们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这些要素,我们实现一个快速有效的对接。
张琳,清华博士毕业的他,从导师手里接过陶瓷人工关节技术,历经各种困难,现在已经把技术变成了产品。
张琳:我们这个相当结实,我们这个强度是最强的,而且韧性呢比现在最好的产品基本上是它的二倍。
可是这个看起来已经转化得差不多的产品,临到上市又被卡住了。
张琳:明年我们正式批量生产的话,必须解决一个生产厂房的问题。
张琳要找的厂房面积很大,需要5000多平方米。并且医疗器械的生产厂房要求很高,必须通过国家GMP认证。厂房的投入又是巨大的,完全没有试错的机会。而且按照规定,研发地与生产地必须统一。今年4月,在听说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享受研产分离政策之后,张琳第一时间入驻园区。提出的第一个请求,就是能不能帮他们联系厂房。
邹颖:研产分离,就是过去是从药品和医药器械的一个监管角度来讲,是研发和生产必须要统一。现在是允许研发企业和生产企业分离,实际上可以很好地鼓励企业创新,我有创新中心,在这个创新资源集聚的地方。同时我可以把生产基地落在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
按照原来研发地与生产地必须匹配的原则,很多企业就不得不放弃像中关村这样寸土寸金的区域。但有了研产分离的政策之后,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为了帮助企业解决厂房问题,与顺义签订合作协议,帮助园区企业对接。实现了研发留在中关村,生产去顺义。顺义区政府给了一个租金减半的政策。
秦岚带着3D打印的项目找到了邹颖,希望入驻园区。与一般企业不同,秦岚已经完成了转化,做好了产品,甚至定好了商业模式,那么这样的企业又为什么愿意来到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呢?
秦岚:我们现在是租在亦庄,非常远的,也是非常远的地方,大概是两块二一平涨到今年这是第三年了,是两块四一平米了,两块四一平一天,那个已经是全北京我能找到的最低的租金了,我们那个大概是有三百平米的位置,但是这样我每年还要有30万,二十多万,将近30万的这样办公的这样一个支出。因为还没有形成盈利,还有这很好的流水,是要能活下来,要能坚持到,能够产生利润的那一步。
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对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免除三年办公场地租金的优惠政策,对于像秦岚这样的初创企业而言,每一分钱都是要精打细算的,这样真金白银的优惠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省钱还不是他们看好转化中心的唯一理由。
秦岚:我们其实是最看好的园区是国家给的这些加速的一些政策,绿色通道,园区这边是跟他们本身是跟这个,市药监局这边有非常好的一个沟通机制。
从创办那一天起,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就承担着国家药监局、北京市药监局和中关村在医学工程转化方面的希望,也享受了政府和中关村给予的优惠政策,建立起与政府良好的沟通机制,这也让初创的小企业免去了很多与政府打交道的沟通成本。
马庆伟:我们按照这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完了,做完了以后这个临床实验方案在交到药监局的时候,药监局的专家又提出来了一些新的一些建议。
原来,马庆伟的企业从事飞行质谱仪的研究。医学器械的临床实验需要很长时间,之前他们的产品,很辛苦地做完实验,提交报告的时候,却被药监部门从监管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只能返回来重新设计并进行临床实验,浪费了一年的时间。这一次,当他们又有新产品想要进行临床实验的时候,为了避免之前出现的状况,马庆伟找到了转化中心寻求帮助。
在转化中心里,集结了很多专业人士,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从事了12年医学器械法律法规研究和申报的张立峰就可以帮助企业在法律法规方面提供帮助和建议。
张立峰:建设工厂的话,需要各个厂房的设定,质量体系的建设,这是一块有相关的法规需要遵守的。我整个厂房设计研发出来之后,下一步我肯定需要做出来,需要进行检测,我检测的话,需要这个产品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有各个的出台了具体产品的审定指导原则,全部都要来遵守。如果从前期的研发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上市,我们之前总结过,大概需要遵守30到50个相关的法规。
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的法律法规需要遵守,很多时候企业完全没有办法掌控产品上市的时间。中科院化学所的胡方就希望张立峰可以帮他们的再生硅项目在时间上进行一个预估。
前期已经投入5000多万元的胡方,几乎是把身家性命都倾注到这一项目上来,听到张立峰给他的分析之后,他似乎看到了成功就在不远处招手。
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就像一个二传手,这个非盈利公共服务平台集结了优厚政策和专业人士,就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医学工程技术实现转化,这样的模式也是当前世界上医学工程领域最有效的转化模式。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于2008年成立了生命科学中心,集结了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技术,加之政府的力量积极推动。
Susan:Deval Patrick州长发起了一项由州政府出资的10亿美元生命科学激励计划。除了支持杰出的科技发展,该激励计划的目标是瞄准五大领域,加快马萨诸塞州商业生命科技经济的发展,这五大领域是:制药、生物科技、医疗器材、医学诊断和生物信息。目前,全世界新的医学工程成果有十分之一来自于麻省。
虽然成立只有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邹颖也希望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能像马萨诸塞州生命医学中心那样,更好地拉动北京甚至中国的医学工程转化。
邹颖:现在这么好的政策环境下,我们又集聚了这么好的技术和好的资源,那么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好的医学工程和项目转化成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做出贡献。
半小时观察: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二传手”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就如同是接力赛,科学家要把接力棒交给企业家,但是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思维不同,语境不同,而转化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这中间就需要一个专业的综合性团队去当“二传手”,他们了解技术和市场,提供知识产权服务,聚合产业方、资本方,发现并解决运营中琐碎的问题,破除制约成果转化的各项障碍,希望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律师、金融人士等各路精英投身到这一滚滚洪流中来,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利用全社会共同来推动。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1月20日 22:27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实现和突破关键就在于创新,而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获奖比例大幅提高,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在这可喜的成绩背后,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本期节目我们走进北京和清华两所高校,探寻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篱笆墙”。(《经济半小时》 20161120 供给侧改革进行时:拆除实验室到市场的“篱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