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探索发现》四集纪录片《风雨泗州城》简介(10月19日-10月22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探索·发现 来源:央视网2016年10月17日 19:23 A-A+

《风雨泗州城》总体介绍

它宛若流星,在绚烂了近千年的时光之后,黯然消逝于历史的星空。
  桨声灯影,船来船往,泗州城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绵延兴盛了九百多年,最为繁华的时候,竟与扬州齐名。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考古人员经过三年多的考古发掘,深埋地下三百多年的古泗州城渐渐浮出水面。
  唐宋时期,京畿之地与泗州间,是一条繁忙的大运河黄金水道,在这条帝国的生命线上,经由泗州,江南富庶之地京畿之地联系起来。
  随着漕运的繁忙,大运河沿线的城市繁荣起来,一颗新的运河明珠泗州出现了。在北宋,泗州普照王寺一度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名刹之一。
  公元1128年,偏居江南的南宋朝廷任命一个叫杜充的将军守备汴京,他决定用黄河水淹没南下的金兵。汹涌的黄河水一改它数千年经山东入渤海的流向,最后注入淮河而入海。这就是历史上的“黄河夺淮”。
  这次改道,历时728年,也开始了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淮河边的泗州,从此被黄河水患缠绕,也注定了它最后的结局。
  唐宋大家都在景致秀丽的泗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然而,斗转星移,随着黄河与淮河水灾的频繁发生,文人墨客对于泗州城的咏叹,变成了一曲悲壮的抗洪保城的悲歌。
  进入万历年间,黄河水患有愈演愈烈之势,实际执掌朝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急调潘季驯前来救急。
  此时,潘季驯面前横亘着两个世界级的难题,一个是确保大运河的漕运畅通,这是明朝赖以维系国计民生的生命线,另一个就是黄河的治理。
  公元1667年,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到了清朝康熙时代,新的河道官员叫靳辅,他几乎完全继承了潘季驯的治河方略。经历了数百年冲刷,黄淮下游河道淤积更加严重,黄河水开始从清口倒灌洪泽湖,洪泽湖成为悬湖。此时的泗州城,已经走过了她生命里最绚烂的时光,大水漫城的灾害几乎年年发生。
  康熙十九年,也就是1680年,走过了与洪水搏斗的几百年时光,泗州城已经到了它生命的最后时刻。
  一座小小的泗州城,它背后牵涉的是中华民族的变迁。

 

第一集:汴水苍苍

2014年,一座正在发掘的古城遗址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关注。这处遗址就是人们寻觅已久的古泗州城遗址,坐落在盱眙县城边淮河北岸的滩地和农田里。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考古人员经过三年多的考古发掘,深埋地下三百多年的古泗州城展露出它真实的容颜。泗州城大致呈椭圆形,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9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内城墙外是一道石头围砌的大堤。
  考古人员在遗址区共发现了一条东西向道路和三条南北向道路。其中两条南北向街道分别位于汴河的东西两岸,古汴河西岸的街道宽达八米,路面由石块铺筑。
  公元735年,唐开元二十三年,对于系关帝国命脉的漕运,唐玄宗出台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将泗州迁移到淮河与汴河交汇处的临淮县,改临淮县为泗州。自此,在淮河边矗立的泗州,开始迎来了它的漕运时代,泗州由此成为连接南北中国的枢纽和漕运中心。
  考古人员在泗州城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见证了泗州城当年的兴盛。尽管考古人员仅仅发掘了泗州城很小的一个区域,但出土了大量唐代至明清时期的陶器和瓷器。考古专家鉴定,出土的瓷片属于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七座名窑,说明了当时交通与商业的昌盛。
  或许是因为灾变,泗州城遗址出土的器物大都破碎,我们无从得知这些器物的主人是谁?他们有过怎样的故事?但每一件物品都曾带着主人的体温,记忆着一段不一样的泗州岁月。







860010-111906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