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说出来不容易》第八章 第五节 谱写光明的世界——高志鹏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5月09日 21:35 A-A+

1

“再挥挥手,往事都随风飘,是多少心绪都堪受,岁月这场合波起了浪,生命之舟如何把握,莫道这人生坎坷路太多,多少悲欢与离合,要坚强把自己的人生路改变,满天繁星照耀你,蓝蓝的天空……

这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叫做《满天繁星》,歌词写得很上进,旋律其实更加砥砺人心。但是你可知道,这是一位盲人音乐家用心灵去谱写的一曲欢歌,用一生去追求的美好未来!

他的名字叫做高志鹏,这支曾在全国获奖的《满天繁星》是高志鹏在太原盲校的时候写的,词、曲、唱都是他一个人完成,并且在他自己的音乐会上曾经尽心演绎过。歌词中的那份执着、那份追求、那份永不退缩的精神,正是高志鹏20多年来支撑自己,扼住命运咽喉的真实写照。

音乐点亮黯淡的世界

1974年的一个秋日,吕梁山区降生了一个属虎的男娃,大家都叫他虎子。六岁的时候,他眼部手术意外失败,世界黯淡了。虎子告别的最后一个世界是银白色的,那天正下着大雪。他甚至还没来得及铭记住父亲的皱纹和母亲的微笑,生活就陷入了漫漫长夜。

1

失明以后,听到别的孩子都已经上学了,从小就好强的高志鹏用手一直抓自己的眼睛,父亲看了,心都碎了。后悔啊,后悔不该为孩子做这个手术,悔恨自己为什么在手术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一家人当时沉浸在痛苦和懊悔中。后来慢慢接受现实的父亲想到了阿炳、想到了《二泉映月》、想到了音乐。于是他开始亲自教九岁的小志鹏拉二胡,这时,高志鹏找到了生活下去的一丝光亮,他在音乐的指引下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旅途,更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

但是,一个盲人才艺的背后,没有轻松,更没有享受。谁都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特别是万事开头难,但又有几人能真正品尝磨砺的滋味!

拉二胡是父亲手把手地教,父亲教他怎么按,怎么用。学简谱的时候父亲更是自己做了一块蜡板,把谱子一版一版的刻上,叫小志鹏用手摸,印到脑海中。春去秋回,整整五个年头,从一根一根的手指压弦、一下一下的拉弓练习,到后来学会了第一首曲子《探妹子》。高志鹏摸会了简谱,从二胡中拉出的旋律,悠扬而凄婉地伴随着幼小的高志鹏在黑暗中渐渐长高长大。

随着父亲增添的几许白发,小志鹏也逐渐找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坐标。有一天,鼓乐班的班主找上门来了,十四岁,当我们普通的孩子还在朗朗读书的时候,高志鹏开始了跑江湖的生涯,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学会了笙、笛、鼓、镲还有唢呐。这些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

十六岁那年,高志鹏自己组建了鼓乐队,并成了班主。那两年,高志鹏的鼓乐队非常红火,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就在人们投来羡慕目光的同时。

我要做我的事业

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个专门为盲人开的学校,他心中,好像又开启了一扇窗户。高志鹏毫不犹豫地解散了鼓乐班,开始了艰苦的求学之路。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养家糊口,吃饭,活得没劲,真的没意思。我从小就觉得,我要做一个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那时候我在家里憋得不行了,除了跟牛打架,就是去河滩上到稀泥里面去打滚,我觉得我非得走出来,我得做我的事业”。

凭着这样一种信念和感觉,高志鹏从离太原有四五百公里的家里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太原的旅程。走出家乡,坐了九个小时的汽车,来到了太原市。按志鹏自己的话说:“我告诉爸爸妈妈,你们就这样把我拴在这个地方,让我活活地憋死,我觉得这样憋死的话,不如出去,与其憋死,不如拼死。”

高志鹏第一次找到的学校,不是现在的太原市盲童学校,而是个卫校。去了之后,因为他没考试,又加上过了开学日期,学校不要,于是他就蹲在路边上拉琴。虽然从家里走时志鹏让父亲在一块红色的布上写下了他所有会拉的曲子,以期给别人拉琴度日,但有两个好心的小孩在路边给他找了个临时搭的窝棚,晚上没地方可去,他就在窝棚睡了一晚上。第二天,听见跑步的人出来锻炼,高志鹏向他们打听到盲校的位置在火车站。那些好心人把志鹏送到21路车上,回到火车站他就在火车站那儿找,有一个卖鞋子的,看他在这儿转悠一天了,就问他去哪,当知道志鹏要去盲校的时候就把他送了过去。

这样,高志鹏成了盲童学校一名大龄插班生。但是会拉二胡的高志鹏,却从没有接触过盲文。这课怎么上呢?他对老师说,我要三天学会盲文。三天,他的手扎肿了,胳膊抬都抬不起来了,第4天,他已经能跟盲文教师听盲文课了。这一关算是过了,可是更大的困难又摆在了高志鹏的面前。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