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说出来不容易》第五章 第九节 帮助数万人在大上海找到工作的打工仔——侯正宇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5月09日 18:58 A-A+

1

候正宇,十年前的农民工,今天的蓝领司令。为许多和最初的他一样的农民工在大上海找到了工作。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银桥大厦21层上海博尔捷公司总部,我们见到了公司董事长候正宇。作为全国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有着大专文化程度的侯正宇,却从来没种过地,一丝传统农民的痕迹都看不到。西装革履,戴着金丝眼睛,说话慢理斯条,好像要故意保持一种优雅的都市金领做派。

离家只为忘掉那段伤心情缘

候正宇,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上的一个农家子弟。由于家境贫困,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收费较低的职业学校。毕业后在一家学校里找了一个临时的教学试验的差使。

“我来上海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我的一个女朋友,我们谈了两年,确定要结婚的时候,我们分手了。主要是因为我家里太穷了。我当时感到非常痛苦,觉得没有脸再在家乡呆下去”。

当走进大上海,面对面感受它的繁华,候正宇更清晰的感受到了自己和上海这座城市的距离。

1

很幸运,依靠亲戚,1993年候正宇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当上了一名安全检查员。由于做事勤快、头脑反应快,进厂不久候正宇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月工资也拿到了四百多块。但是好景不长,面对经济体制的转轨,国企大批裁员,看着许多和自己一起进厂的同事纷纷被裁调,这时的候正宇感受到了压力。

第一笔生意我打了108个电话

“家乡洪泽县劳动部门在上海建立办事处,需要一位熟悉上海节奏,办事灵活的办事员。我觉得自己合适,就毛遂自荐了。”候正宇决定“淘金”,开始进入劳务市场。

他没家底,没有办公室,连宿舍也是解住在沪东厂老乡曹大哥租住的两室一厅;名片也舍不得印,片用打印制裁出一张张小纸片,工工整整的写上自己的身份和联系电话,而这电话便是个BP 机。

1996年夏天,候正宇得知上海远东集装箱公司需要一批劳务工,便奔远东而去。可是看他瘦瘦的打工仔模样,谁也难以相信他,更别说和他合作了。可他还得马不停蹄,他已经下了决心,就是自己和这辆破自行车一起在灼热的水泥路上散了架,也决不放弃。

“我在每次打电话之前都是情绪非常消沉,但一拿起电话听筒我就变得非常有激情,我知道我是在战斗。到100个电话的时候我认为他们还是有点感动,我打过去他们已经邀请我去谈了。以前都是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门卫不让进,我说我跟人家已经约好了。到了108个电话的时候,他们已经邀请我去谈了”就这样他先后登门九次,打了108个电话。终于感动了运动集装箱人事科的陆科长。具有戏剧性的是,当年的陆科长,今天已经是侯正宇手下的一名得力助手。“我就是看中了他的这种做事业的精神和他的人品,才决定和他一起干的”

望着滔滔的江水,我想跳下去

用人单位同意了,侯正宇一路喜悦的回到家乡洪泽,通过县劳动局很快就招到了80名劳务工。

侯正宇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个礼拜,80名劳务工一下子跑了70多。劳务工觉得待遇低上当受骗了,纷纷要求侯正宇赔偿来回的路费。用工企业也要求他赔偿违约金,因为这是企业开天辟地第一次遭遇集体离岗,对企业的损失巨大。

一年半时间才联系到第一笔业务。竟使一个赔偿7500元钱的结果。但是最让他难过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对家乡的内疚这个心理打击是毁灭性的。这天深夜,他一个人走到了杨埔大桥上,望着滔滔的江水,想跳下去。

“这时,我的呼机响了,是老乡曹大哥打来的:事败不可怕,从头再来”就是这个传呼,把侯正宇从江边拖了回来。使他重新振作起来。

侯正宇开始总结第一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劳务工到上海面临的首先就是住宿和工资两个实际问题。外资企业没有给工人建造宿舍的习惯,这80好人就得去租房子住,生活极其不方便。由于对劳动法规的不了解,签了一个“上有封顶的合同”,劳务工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1

摸着石头过了河

侯正宇开始调整思路。他想到了家乡的职业中学,这里的学生素质较高,流动性小,一量建立渠道,就能使之成为按需培养劳务人员的基地。恰巧此时,浦东新区内日本理光传真机有限公司要招收80名流水线操作工和检验员。他尝试着与洪泽和淮安等地职教中心联系,结果迅速得到回应,3天内就办定了此事,由此打开了职业学校向外企输送劳务人员的局面。由于劳务人员素质较高,侯正宇也逐渐在浦东外企叫响了自己的名声。

1998年,侯正宇把业务部的办公地点开设到了浦东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的银桥大厦,先后借贷款投入数十万元,添置现代化办公设备,通过互联网全天候了解上海外企对员工的需求信息。有的外资企业刚刚签订好投资合同,他们就直接上门了解劳动力需求的意向。

经过艰苦拓展,眼下他们开拓了松江、青浦、闵行、嘉定、南汇等区的一些外资企业,巩固了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开发区的劳务市场,他输送的青年农民占浦东新区外企使用外劳力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先后与30多家外企建立了紧密的劳务合作关系,同时保持松散型合作关系的外企也超过70多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5家公司。

“缺员工,找通达”已成为上海外企的一种习惯。与此同时,他们组织劳务输出的对象,也已从起步的洪泽县,逐步扩大到苏北、苏中85%以上的县市区,其中有50多家职校与其签订了长期的劳务供求合作协议。

创建劳务中介全程服务新模式

在浦东新区,许多上海公司送给侯正宇和他所领导的劳务中介机构一个亲切的称呼“蓝领保姆”。

1

侯正宇在顺应市场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推出了一套独到的劳务中介全程服务的新模式。现在许多常见的中介组织搞劳务输出,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出手就完事,不愿再承担被输出人员其他方面的责任,而他则不同。对刚进入外企的江苏员工实行集中居住管理,是其组织跨区域劳务输出具有独创性的服务项目。他们在外资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先后选定7个居住小区,租赁620多套住房,解决刚进入外资企业的江苏籍“蓝领”员工的居住问题。还依照上海社区管理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办法,成立由20多人组成的管理科,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居住小区6000多名员工的工作、学习、安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同时推出双休日员工接待日,安排优秀员工家长免费到上海旅游、提供专家心理咨询等服务内容,及时解决员工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他还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对5人以下夜间当班女工的接送,保证女工上下班的安全。每年拿出6万元,建立员工工伤、安全保障基金,妥善处理意外事故。

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不断拓展渠道,形成了以劳动力输出为龙关、以职业培训为纽带的“五位一体”的服务特色。经过加强管理,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努力达到了“用工单位满意、员工满意、输出、输入地政府满意、员工家长满意”五个满意。

这种“保姆式”的全程服务,满足了多方面的需要。一是满足了外企的需要。外企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对企业文化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大多不为“蓝领”配备员工宿舍。二是满足了“蓝领”们的需求。招来的农村青年都是20岁左右的,他们从农村来到上海,对城市生活和外企的文化和公共安全了解很少,短期内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全程服务和集中居住管理,增强了员工们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三是满足了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上海市对相关企业招用外来劳动力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不能解决居住问题的外来农村青年难以在上海立足。全程服务和集中居住的管理模式无疑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竞争力。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