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说出来不容易》第一章 第三节 农民自造15个机器人,献花倒茶拧灯泡——吴玉录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4月28日 18:46 A-A+

1

今年43岁的北京市通州区马务村农民吴玉录,十多年来共制造了15个机器人。像对待孩子一样,他给每个机器人取了一个名字。最早的一个叫“吴老大”,依次是“吴老二”、“吴老三”,一直到“吴十三”。

吴玉录15个机器人儿子各有专长:老大能跳舞,老二会跳高,会爬墙的是老三,走得快的是老四,但功能最多的还是2003年6月20日“出生”的老五。它身材很夸张,身高不到一米,方脑袋,一只独臂长在胸膛上,全身布满齿轮、电线和铁丝,瘦骨嶙峋,两只脚像两个蒲扇。吴玉录给“吴老五”打开电源,老五瓮声瓮气地来了一句“我是吴老五,很高兴和你做朋友”,然后蹒跚着走到桌子边“拿”起一包烟,又像个唐老鸭一样走到记者边上,把烟递给记者,用一个“指头”叭地打开火机,给记者点上,转身离开。据介绍,这家伙有8个电机和16路遥控,通过安装不同的机械手,可以完成10项不同的任务。

爱捣鼓闲不住的老吴

1

1985年,父亲让吴玉录给玉米脱粒。干了不到两小时,他就对手工脱粒厌烦不已。“为什么不做个电动脱粒机呢?”吴玉录搜罗了旧电机和一堆零件,两天后,一台电动脱粒机诞生了。把玉米往里一扔,用不了几秒钟,就脱得干干净净,又快又省力。消息传开,左邻右舍都来借用。

吴玉录工作后一开始干的是简单的体力活儿,后来厂里看他爱捣鼓东西,手巧,就让他当了修理工。老吴说,其实那些电工、钳工、电气焊的活儿都是他自学的,到现在他手中也没有任何技工证书。

几年前,吴玉录从电视里看到一个介绍机器人的节目,他立即被迷上了,决定一试。可做机器人首先要画图纸,吴玉录心想:“我画不了正规的图纸,就画我自己能看懂的吧。”“图纸”有了,吴玉录又开始到处去找材料。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废品站就成了吴玉录常常光顾的地方。

经过吴玉录多年的努力,1997年,一个高20厘米的简陋机器人终于制造成功了。这个机器人不仅可以行走,还可以跳舞。他给它起名为:吴老大。

“他整天捣鼓机器,光往里赔钱了。‘吴老七’就花了七八千块钱。我嫁给他,没过几天好日子。”妻子董淑艳忍不住嗔怪。前些年,农村用电紧张,电压经常只有100多伏,吴玉录设计了一个手动调压器,把电压调到220伏。一天,吴家全家出门,忘记关调压器,晚上电压高了,引燃了变压器,一场大火把全家烧得精光。

后来,董淑艳在家里开了个幼儿园,幼儿园里的玩具车、电动催眠床、电动晃椅、电动转椅等等,全是吴玉录捣鼓出来的。而吴玉录凭着他的“巧手”在中央电视台做道具,做出了各式各样精巧的道具。“前一段时间科学院打电话让我辞了电视台工作,去科学院工作呢”,吴玉录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已经捉摸出门道了,下一步我就造一个有四肢有头,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

电动蒲扇定了情

1

到了谈恋爱的时候,有人给吴玉录介绍了一个邻村的姑娘,叫董淑艳,人长得漂亮,性格也活泼开朗,只看了一眼,他就相中了。可人家姑娘却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虽然介绍人说这小伙子心灵手巧,跟着他能享福,可董淑艳没看出这个土里土气的小伙子有什么过人之处。吴玉录性格内向,他可不习惯甜言蜜语、暗送秋波那一套,可总得给姑娘送点什么吧?

当时正值盛夏,董淑艳每天都在赶着做一种出口的绣花工艺品,坐在大柳树下一绣就是一天,热得满脸是汗。吴玉录看着心疼,坐在一边帮着摇扇子。可是他不在的时候怎么办呢?回到家里,他左思右想,终于有了一个好主意。他用板凳做底座,装上电机,绑上蒲扇,安上开关,就成了一把简易的“电动蒲扇”,又经过一夜的改进,第二天,吴玉录就把礼物送了过去。一起绣花的女伴们都围过来,参观这个新奇的玩艺儿:它能定时,能调速,风又柔和,挪动方便,“吧嗒吧嗒”地扇起来,可凉快了。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董淑艳嘴上不说什么,可心里甜甜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把“电动蒲扇”,董淑艳变成了现在的吴大嫂。

多少年过去了,直到今天,吴大嫂夏天干活时,还是最喜欢把定情蒲扇带在身边。

吴玉录结婚后,像哥哥们一样独自过日子了。那些年,家中还有不少地里的活。春天,播种的问题,吴玉录已经发明了防风式的播种机,可是到了秋天,家家都要去地里收麦子、打玉米棒子,这是谁也赖不掉的活儿。

吴玉录和董淑艳在家里都是最小的孩子,在家里都没受过累。割麦子的时候,不是这个手里磨出了大泡,就是那个被镰刀划伤了腿脚,两人互相推诿起来。为了这地里的活,吴大嫂可委屈了,“吴玉录,你个大男人就不会多干点儿?”吴玉录虽然一向干不惯地里的活,可一想也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又琢磨开了……

第二天一大早,两口子提着吴玉录发明的新式收麦机出发了。吴大哥在前面手握一把双叶大镰刀,只那么一推,呼隆一下就扫倒了一大片麦子,嘿,好使得很。吴大嫂跟着后面把麦子打上捆,轻松了许多。望着丈夫的背影,吴大嫂终于偷偷地笑了,“这人还真有办法。”

“好办法”何止这一项,搓玉米捧子的时候,别人都是全家围在一起用手搓,费劲透了。可他专门去铁匠铺做了一个里面有刺的铁筒子,玉米塞到里面一转,就像施了法术一样,玉米粒一下子就脱了下来,大家都啧啧称奇,纷纷效仿。后来,吴玉录发明的这种“玉米打捧机”在当地广为流传,几经发展后,现在已经成了电动打捧机。虽然当时没有申请专利,可提起这事,吴玉录还是很自豪。

情迷机器人

1

最近这五六年吴玉录迷上了做机器人。老吴说,他做机器人,从来没看过什么书,看也看不懂,那些公式什么的他也弄不明白,更没钱去买参照品,全是凭自己琢磨。有时候来了灵感,就能把整个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从头想到尾,弄得一宿也睡不着,第二天起来就动手做。刚开始做得也不太成功,做出来的机器人不会抬腿,只能蹭着走两步,后来摸到窍门,一般都能一次成功。

不过,吴玉录最大的烦恼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有一次看一个说明书,其中有一个“6/15”的内容,吴玉录半天也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问了别人才知道,原来中间那一斜杠是除号的意思!做机器人时,比例、尺寸、曲度、坡度等经常要用到的一些计算,老吴不会算,只好自己反复用手工尝试,花了不少冤枉力,有时候实在不行就只好去问在学校当老师的亲戚。吴玉录说,如果自己肚里的墨水多一点,做的机器人肯定比现在好得多。如果当年不逃学,就凭着自己的奇思妙想,那今天的吴玉录说不定能发明出什么呢。好在,吴玉录的小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聪明头脑,也爱捣鼓东西,不过捣鼓的是高科技的电脑,虽然不太用功,但学习成绩也还不错。吴玉录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走自己的老路。

吴玉录现在的苦恼就是没有钱投入,还在苦恼到底怎么卖机器人,卖专利还是卖技术?“有好多人来买,价格也高,可是我的技术人家一看就会懂,别人也会造了,不能随便卖啊”,吴玉录说。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