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403 来自创新一线的报告:沙漠里的农业奇迹

来源:央视网2016年04月03日 22:26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经济半小时。来自创新一线的报告,今天我们去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个地方在亚洲的西部,地中海的东岸,它的国土面积只有2.2万平方公里,全国的沙漠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7%,可耕种土地不足20%,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的3%;土壤贫瘠、干旱缺水。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用创新的技术,创造了震惊全球的农业奇迹。它的农业创新技术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现在已经出口到全球,整个欧洲40%的蔬菜和水果供给,现在都由这个国家来完成,这个国家就是以色列。前不久我们的记者就走进了这个国家,来看看它的农业创新奇迹。

  创新技术“滋润”沙漠,以色列创造震惊全球的农业奇迹。

  第一天走进以色列,向导就把《经济半小时》记者带进了特拉维夫最热闹的农贸市场。

  这个在地中海边上新建起来的城市,聚集了以色列近5%的人口,是以色列的第一大城市,之所以第一站就考察大城市里的农贸市场,目的很简单,一个国家农业是否发达,最好的证据,就是居民餐桌上素菜瓜果品种是否丰富,市场的供应是否充裕。

  早上七点,特拉维夫最大、也是最有名的市场卡梅尔市集里已经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各个摊点上品种繁多的瓜果蔬菜,无不自信的展示着以色列在农业生产上的富足。中国人熟知的,在市场里基本都能找到,而更多中国老百姓很少见到的农副产品,卡梅尔市集里也是供应充足。

  鲜艳的甜椒,翠绿的蔬菜,黄的耀眼的水果,放眼望去,卡梅尔市集给予一个外乡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走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农贸市场里,相信人们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以色列每一个家庭,每一天在餐桌上实实在在的幸福。但向导也告诉记者,卡梅尔市集现在已经不单纯是特拉维夫当地居民的市场,以色列的农副产品,从这里出发,早已经卖遍了整个欧洲。眼下,欧洲近40%的瓜果蔬菜产品,都是以色列人供应的。

  这个在地中海边上1948年才建立的国家,现在已经被欧洲人称为了“欧洲的果篮”。

  离开卡梅尔市集,每一个参观的人,都有着一个巨大的疑问,按照资料介绍,以色列是个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只有2.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简单的说,大小和北京市的管辖面积几乎相当。但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67%的土地是沙漠,是地球上缺水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个国家也只有800万 人口,(22S)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农业种植大军,如此恶劣的环境,并不充裕的劳动力人口,以色列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果篮呢?

  为了解答我们的疑问,向导带领我们走进以色列的第二站,就是以色列生产瓜果蔬菜的农业村。

  和《经济半小时》记者以往采访农业的经验不一样,从特拉维夫出发之后,汽车直接开进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里,放眼望去,茫茫的荒漠中,几乎没有植被,视野所及之处,都是贫瘠干旱的荒土。

  这样的戈壁荒漠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农业村庄呢?在经过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之后,向导带领记者来到了眼前这个名叫伊旦的村庄里。

  眼前突然出现的成片绿色,让记者很是感慨。环顾村庄的周围,这里几乎就是沙漠里难得的一片绿洲,向导告诉记者,眼前的这些树叫椰枣树,是以色列最常见的经济类作物,每年这里都会生产大量甘甜的椰枣,主要出口到欧洲、俄罗斯和印度。眼下椰枣的采摘季刚刚过去,农民们正在修建椰枣树的枝条。

  眼前这位58岁的以色列农民穆迪·阿尔能,是土生土长的伊旦村村民,这片有三千多颗椰枣树的农庄,是在1980年建立起来的。

  穆迪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他刚到这里开垦土地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能在这样的土地上耕耘出现在的成果,他也很感慨。

  以色列阿瓦拉伊旦村村民穆迪·阿尔能:以色列先进的农业技术非常有名,我们一直在努力地研究,寻找最好的方法节约水和肥料,提高产量和质量。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收效还是不错的。

  在椰枣树林里,穆迪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村庄,是以色列的南部,临近地球上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死海的所在地。这里具体的名称叫做阿瓦拉地区。在地质学家眼里,这里是地球上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之一,这里夏季气温最高达40度以上,全年降雨量只有25毫米,土地高度盐碱。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著名的香料之路,东西方香料贸易的驼队都要经过这里,贩卖到地中海东岸的加沙港口,再转运欧洲。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从没有过农业种植的纪录,荒凉贫瘠,一直是这里的代名词。

  穆迪·阿尔能:这里刚开始很小,在1984年的时候,这里还只有两小块地种了些东西,其它的地方什么都没有。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用各种方法开垦那些荒地。这并不容易,生活在这里并不容易。这里夏天气温非常非常高,你可以看到这里土壤也是盐碱地。这些白色的都是盐,水也是咸水。

  在这样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种植,以色列农民首先解决的,是种植土壤的改造,椰枣树林生长的土壤,其实都是来自以色列的其它地方,简单地说,就是重新在盐碱地上铺一层厚厚的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这一层土壤厚达三米多,完全适合植物的生长,农民们把树种下去之后,科技人员再重点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经济半小时》记者在穆迪的带领下,在每一棵椰枣树的根部,都看到了以色列独步天下的滴灌灌溉口,细细的滴头不间断地浇灌着椰枣树,水直接灌溉着椰枣树的树根,没有一滴浪费。穆迪告诉记者,这里农业灌溉的水来自地下一千米,很宝贵,因此使用起来非常节约,椰枣树需要的肥料,也是通过滴灌设备,直接灌溉在树的根部,做到了精准施肥。这些滴灌技术,都是以色列政府的科技人员结合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研发出来的。

  如果没有土壤改造和滴灌技术,阿瓦拉地区是无论如何也种不出庄稼的。

  穆迪告诉记者,现在这里的一亩地能种植12棵椰枣树,一棵椰枣树每年平均能产出250公斤椰枣,而在市场上,一公斤椰枣的售价合人民币可以达到34.2元,粗粗计算下来,一颗椰枣树平均一年就能给穆迪带来8550元的收入,一亩地就能挣到102600元的收入。由于灌溉用水和化肥,都是滴灌技术控制的,因此,每年的种植成本,穆迪都能精确控制,丝毫没有浪费,在技术的保障下,穆迪和村子里的其他农民每年的纯收入都在十万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和技术保障,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几乎是很难实现的。在离开椰枣林的时候,穆迪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明年,他们还会把村子另一边的沙漠改造出来,新开发的土地上,还可以再种上300多棵椰枣树,四到五年之后,这些土地就可以顺利盈利了,如果椰枣 的价格不大幅波动的话,那时候,他和村民们的收入至少还会增加近24万元。

  看完了阿瓦拉地区椰枣林的画面,确实让人感到了人定胜天的勇气,一个全世界范围里,自然条件最苛刻的地方,以色列人硬生生的种出了庄稼。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农业的一个奇迹,当然更准确地说,是人类农业生产技术创造的一个奇迹。那么以色列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土地上开垦耕地,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农业技术上展开这样的创新活动呢?

  神奇的农业技术创新:白色的茄子、颜色不一样的苦瓜……

  看完了阿瓦拉地区椰枣林的画面,确实让人感到了人定胜天的勇气,一个全世界范围里,自然条件最苛刻的地方,以色列人硬生生的种出了庄稼。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农业的一个奇迹,当然更准确地说,是人类农业生产技术创造的一个奇迹。那么以色列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土地上开垦耕地,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农业技术上展开这样的创新活动呢?我们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一提起以色列,更多的视频资料里常常介绍的,是加沙地带的荒凉,死海地区的沉寂,国土资源绝大部分荒漠化的现实,但真正走进这个国家,在特拉维夫,在耶路撒冷,其实还是满目的绿色,和其他水土资源丰茂的国家相比,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差距。

  在严格的科研资料上显示,以色列国土的确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它呈狭长的形状分布在地中海的东岸,从东到西最窄的地方不过150公里,严重缺水的沙漠地区占到了以色列国土面积的67%。

  每一个以色列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70立方米,只占到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800立方米)的3%,以色列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以色列是在1948年建国成立的,60多年前,这个刚刚在沙漠和戈壁之上建立起来的年轻的国家,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极为贫瘠的自然资源,如何从困境中突围,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如何解决粮食自给,养活自己的民众,是以色列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创新,也就成为了这个国家唯一的选择。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达尼埃尔 谢赫尔特曼:早期的以色列,1948年甚至更早,我们没有其它选择,我们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去,以色列很小,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要改革,我们必须要创新。

  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的发现,水管漏水的地方,庄稼长得格外的好,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发现,得到了以色列政府高度的重视,一年多之后,如今闻名世界的滴灌技术公司耐特菲姆正式成立。一直在研究沙漠生态和水文的以色列科学家希勒尔,最终把滴灌技术发展并推广开来,完美落实在了农业生产中。

  以色列人的这项发明让全世界都感到了震惊,仅从外貌上,滴管技术就是一根根简单的送水黑色塑料软管,但希勒尔正是利用塑料管道把少量的水连续不断地引向植物根部,从而解决了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的重大命题。以色列在粮食生产上的创新技术,让希勒尔在2012年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一项灌溉技术上的创新,让以色列干旱的国土,一夜之间成了可以耕种的良田,今天的以色列,灌溉面积的90%都在使用滴灌技术。

  虽然以色列建国至今的农产品产量连续增长了12倍,但这个国家的农业用水却连续30年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

  以色列国农业和乡村发展部对外贸易局副局长伊扎克·本·大卫:我们尽量保证,以色列人的粮食安全。以色列在水果和蔬菜上可以自给自足。包括乳制品和禽类,需要进口的是动物饲料。人民消耗的牛肉和鱼肉70%靠进口。尽管有许多困难,我们在农业上还是做出了巨大成绩。不仅造福了以色列及其人民,同时也为犹太人做出了贡献。我们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全世界。

  尝到了技术创新带来的甜头之后,以色列人把目光更加精准的盯在了农业生产上,1986年,以色列政府在阿瓦拉地区,正式成立国家级的农业研发中心,在向导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以色列农业科技研发水平最高的这个实验基地。眼前的这些平房,就是在全世界农业技术研发领域大名鼎鼎的阿瓦拉实验室。务实的以色列人没有给自己的研发中心修建任何气派的科研大楼。但在简洁的办公室里,却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农业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几十名科学家在阿瓦拉众多农民一起,在村庄的耕地里,试验着各种农业的新技术。

  在实验室周边,《经济半小时》记者还看到了各种正在实验培植阶段的瓜果蔬菜:白色的茄子、最新口味的西红柿、颜色不一样的苦瓜。

  尽快还在试验阶段,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优质的瓜果蔬菜一旦推向市场价格并不会便宜。如今,从以色列卖往欧洲市场的土豆一公斤合人民币7.5元,玉米16.6元/公斤,黄瓜7.8元/公斤,西红柿6元/公斤,甜椒10.8元/公斤,如此丰厚的利润无疑也为实验室里研究人员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在实验室的大棚里,每天都在对植物展开各种实验,最快的生长速度,最好的口感,最佳的营养,这一切都在科学家精密的计算和培植中,一步步变成现实。

  离开阿瓦拉农业研发中心,驱车十公里,《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阿瓦拉农庄,在白色的塑料大棚里行车了几公里之后,我们的向导找到了眼前的这位以色列农民,欧仁,他今年47岁,他在阿瓦拉的沙漠中长大,用当下流行的说法,是个标准的农二代。但貌不惊人的欧仁,眼下实验的,却是最先进的反季节种植葡萄的技术。

  以色列阿瓦拉沙漠农业中心亚以站研究员欧仁:与自然规律相反的是,我们的葡萄冬天也可以生长,在世界其它的地方,葡萄是经过春天的生长,在夏季成熟。我们阿瓦拉的葡萄则没有冬季,相当于每年有两个夏季,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收获葡萄。目前为止我们是唯一能不遵循自然规律的人。

  走在巨大的塑料大棚,欧仁告诉记者,以前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是挑战了最苛刻的自然环境,生产出了粮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但以色列年轻的科学家现在在做的,是调控农业生产的周期,在市场和季节需要某一种农产品的时候,农民就能生产出这种产品,这才是更高级的现代农业。

  欧仁:种植鲜花并让它开放并不难。但是将鲜花在价格最高的时候能够推向市场,确实很精明。我们希望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让它开放它就得开放。

  采访结束的时候,欧仁带着《经济半小时》记者爬上了自己农庄傍边的的一座小山丘,他特别要求记者在高处看一看以色列农业大棚生产的全貌。

  在阿瓦拉荒凉的盆地里,白色的农业大棚已经连成了一片,沿着河谷绵延而立,很是壮观。

  他感慨地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小的时候,这里的一切都是荒漠,而几十年过去了,以色列人能够在荒漠里种出世界上最好的蔬菜,依靠的就是技术创新,虽然这里是地球上最艰苦的地方,但他会在这里干一辈子。

  欧仁:我的父亲已经75岁了,他一辈子都在从事农业工作,他可以退休,但是他没有,他现在还很喜欢每天起床去工作。我希望等我到了他的年纪,也可以继续工作。因为我不愿意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如果没有亲身走进以色列,没有走进沙漠里的蔬菜大棚,我们很难相信科技创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样的变化。以色列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依托现在先进的农业技术,今天一个以色列农民,可以养活113个人。在刚才看到的那片沙漠里,近800户以色列人家,就为以色列提供了占60%以上的新鲜出口蔬菜,和约占总额10%的出口花卉,年出口金额达到了2.5亿美元。然而以色列的现代农业成就不仅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更多 的中国农民,也在不远万里来到以色列学习这里的农业技术,在当地的农业展会上,我们的记者就偶遇了这样的一群求学的中国农民。

  中国农户以色列展会考察,新奇产品、专业设备引围观。

  每年年底,以色列政府就会在阿瓦拉地区举办一次沙漠农业科技展。

  以色列农业机构培育鲜花、水果、蔬菜的农业科技成果,将在这场展会上,向全世界的农业技术人员开放,今年的展会,吸引了全球150多家农业高科技企业和上万名参观者前来参与。但今年的展会里,《经济半小时》记者更多看到的,是中国农民的身影。

  李坤亮:它是杂交的还是?这个种子,长得一排一排的,长得很有规律。

  像这种形状的是不是产量要高啊?像这种番茄一季生长期有多长啊?

  在以色列的这个农业展上,这个来自中国的农业考察团,似乎是提问最多的一个群体,记者上前了解得知,这个来自中国山东的农业代表团,基本由种粮大户、化肥经销商、农技推广人员组成, 3天前,他们刚刚从北京组团来到以色列,目的就是为了来以色列阿瓦拉的农业科技展览上,开一开眼界。

  中国农户王久伟:好吃!比咱们那边的还甜,还有点脆。

  工作人员:这个是互联网灌溉控制系统。你可以用手机控制,或者用电脑控制。你的所有的那些滴灌、施肥,都是用你的手机可以控制。

  不仅是新奇的农产品引发了中国农民的关注,能节水的滴灌设备,也同样引起了大家的围观。

  耐特菲姆公司技术人员:这是一个控制系统,施肥、浇水的系统。

  中国农户:How much is it?你问一下这套系统受不受水压的影响?这个测水质 测土壤的多长时间能测出来?多看看它的滴灌设施。

  一边参观,一边默默在心里,对中国和以色列在农业科技技术上的差距,进行着比对,几家滴灌设备参观结束之后,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农民李坤亮颇有感触。自己做农业已经做了半辈子,但自己身上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眼前的以色列农民一比,李坤亮很是感概。

  中国农户李坤亮:真是大开眼界,像刚才咱们看的那个滴灌设备,精准施肥。像我们那儿种小麦,施肥都是(一亩地)五六十公斤。(产量)也就是一千多斤。

  金正大集团总裁陈宏坤:以色列是一个创新的国家,我们花很大的力气出钱送我们自己的技术人员、送国内的专家、包括很多的种植大户来培训学习。其实首先是我们看到了,我们和以色列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一些差距。我认为有这个差距就意味着我们要加大追赶的力度,就有学习的空间,有学习的空间,我们就会创造更多的利润、更多的价值。

  半小时观察:创新农业让沙漠变绿洲

  相比于传统农业的漫灌方式,滴灌技术可节水35%-50%,水和肥的利用率高达90%。以色列推广滴灌技术以后,耕地面积从16.5亿平方米增加到44亿平方米,全国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每年13亿立方米左右,农业产出却惊人地翻了5倍,当之无愧地跻身世界农业最发达国家的之列。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只是有800万人口的以色列,通过农业技术革新,实现了卓有成效的“沙漠农业革命”。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以色列只有依靠发展专业科技才能赢得生存的战斗”。其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为世界农业发展留下了极有益的启示。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4月03日 22:2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这个一个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的国家,却用创新的技术,创造了震惊全球的农业奇迹,创新渗透在以色列国的每一个地方,农业机构培育的鲜花水果蔬菜等农业科技成果令世人赞叹。他们追求食品的健康与安全,以色列在水果和蔬菜上可以自给自足,人民消耗的牛肉和鱼肉70%靠进口。尽管有许多困难,但是他们在农业上很成功,不仅造福了以色列人民,同时依照犹太传统做出了贡献,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全世界。(《经济半小时》 20160403 来自创新一线的报告:沙漠里的农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