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爱珍:这一锅是我们阿姨做的,从这一锅的角度来讲,这个就是一极品。这个是一极品粗胚。这个做得很完美的,整个从外形,光泽,以及平整度都是很棒的。你看很有韧性的,我们怎么甩,它也不会断。
通过这次小组竞赛,兰爱珍选出了第一名。
兰爱珍:这是我们第一名的大姐。确实很优秀的。
大姐:谢谢大家。大家辛苦了。
获得第一名的人,可以在年底的时候,多获得百分之一的分红。还可以成为合作社的师傅,带徒弟,指导更多人做豆腐皮。就是用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兰爱珍从5户合作社成员开始,发展了116户农户跟着她一起做豆腐皮。在大家眼里她就是老大。
邓国荣:我是叫她老大。只要目标确定了,她就放心投入,大胆地去做。就是这样,而我们没有那种胆量。
余日明:没有兰总的出现,嵩溪的豆腐皮是有存在,但是没有这个知名度。
这是一个豆腐皮的传统手工作坊,兰爱珍当初也是从这样的手工作坊起步的。当时她卖了家里仅有的2000斤粮食,用卖粮食的钱买了六口这样的圆锅,做豆腐皮创业。工业化生产能够带来更大的产量,然而兰爱珍却依然坚持用手工的方式生产豆腐皮。她让小作坊升级换代,把手工豆腐皮做成了年销售额7000多万的一个大产业。她是如何让手工豆腐皮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呢?
1996年,23岁的兰爱珍从县城的造纸厂下岗,回到清流县的老家。本来靠着读书走出了大山,却又因为下岗不得不回来。那个时候的兰爱珍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每天都在山里放牛,那时候她有一肚子的苦闷没有人可以讲,只能对着牛说。
兰爱珍:又不敢跟父母说,又没有别人可以说,我就跟牛说。不能说学完了以后还回来放牛。放牛完肯定会把牛放好,但是放好牛的同时我应该说自己一定要做一点什么事。
走头无路的兰爱珍看上了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做的豆腐皮,她要靠做豆腐皮给自己找个出路。
这个豆腐皮作坊就跟兰爱珍创业初期的作坊一样。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她就是从这样的六口锅起步,用了五年时间,就把这种不起眼的豆腐皮卖出了40多万的销售额。
温富有:那个时候我们没想到,在我们本地做出来这个东西是卖不掉的。看得更近。
豆腐皮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小吃。豆浆沸腾后,在表面结成的一层薄膜。经过定型烘干后,成为豆腐皮。
当时制作豆腐皮只在嵩溪镇流行,虽然家家户户都会做,但也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自家做一点吃,偶尔送个亲朋好友,从来没有人把豆腐皮当作赚钱的营生。兰爱珍却偏要试一试。做豆腐皮看起来简单,却大有门道。
选取好的大豆,才能做出好的豆腐皮。
大豆充分吸收水分,变得饱满晶莹,然后将其研磨成豆浆。
待豆浆沸腾后,持续小火加热,豆浆表层会形成一层薄膜。把这层薄膜揭起来,定型,就是豆腐皮的粗胚了。一锅豆浆大约能成皮21-23次。
锅里剩余的豆浆,继续加热,变得浓稠。
把浓稠的豆浆裹到豆腐皮上,这一步使得豆腐皮区别于腐竹,也让豆腐皮豆香味更加浓厚。
通过炭火的炙烤,让豆腐皮带上了炭火的香气,同时也让豆腐皮的水分保持在百分之八,更便于储存。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12月08日 22:34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下岗返乡,她看上了一个非常娇贵的“小姑娘”。工业当道,她偏偏选择用手工的方式生产豆腐皮。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兰爱珍。从六口锅起步,她让小作坊产业升级,看兰爱珍如何靠着小小豆腐皮,揭开一个年销售额7000多万的大产业。(《致富经》 20171208 六口锅起步 下岗女人一年捞出7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