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郭云胶:当时第一次过来的时候,我一看,哎呀!越冬的季节,在我们云南山区人们都穿很厚,来到这里一看都还穿短袖呢,很热。我一看肯定是这个问题。
【解说】:郭云胶说,胡蜂蜂王,只有在气温低于15℃的时候,它们才会逐步进入冬眠状态。在云南德宏的山区,海拔多都在1500米以上,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0℃-15℃度间,这正是蜂王冬眠的适宜温度。而广东江门地区呢,虽然和云南基本都在同个纬度,但因为海拔也就一百多米,冬季很多时候的气温,都在20多度,当然这蜂王就睡不踏实了。
【采访】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郭云胶:所以它就爬过来爬过去,最后是精疲力尽,累死了。
【解说】:看来,在云南比较成熟的蜂王越冬技术,还不能完全照搬到广东来。那如何才能给蜂王们创造一个低温的冬眠环境呢?郭云胶给汪景安出了个主意,他让汪景安在基地的旁边,建了个空调房
【采访】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郭云胶:用一个空调来调节它所需要的温度,来人为为它降温。
【解说】:汪景安在2014年秋季,重新购进一批蜂王,在越冬的时候,就把它们搬进了空调房,并逐步把室温降到冬眠所需的15℃,果然,蜂王们不再爬来爬去,渐渐地安静地睡去。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这回就解决了蜂王在广东越冬会死亡的现象。
【解说】:一般在野外,蜂王都要睡上两个来月,等到来年开春,气温回升到20多度的时候,它们才会逐渐苏醒,筑巢产卵。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那我们春节之后,气温回升到24度,我们就慢慢把室温升到合适的度数。那个蜂王就可以正常地出来,就可以让这只蜂王产出一个最好的蜂种出来。
【解说】:蜂王在广东,渡过了越冬难题,这往下产卵繁育后代,就水倒渠成了。通常,一只蜂王,两三个月内,就可以从一个光杆司令,变成一位拥有两三千人马的大王。到了2014年五月份的时候,汪景安就已经繁殖出了几百窝的蜂群。他迫不及待地要让这些胡峰去捉虫了。汪景安知道,胡蜂最怕老窝被人搬动,只要受到惊扰,就会第一时间飞出来蛰人,不过,对于多数胡蜂来说,它们夜晚的视力几乎为零,所以当晚上搬动蜂窝的时候,它们就不会轻易飞出来蛰人了。利用胡蜂夜盲的特点,汪景安他们都是等天黑以后,才把胡蜂们放置到田间地头。这样,放蜂人在打开蜂巢出口时,就可以安全地离开了。
晚上是安全了,可白天,人总得到地里干活呀,一般来说,只要人和蜂窝保持十来米的距离,胡蜂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但是,如果距离再近一些的话,就可能要出事了!
人走得离蜂巢太近,就会遭到攻击。可为了不被蜂蛰,总不能让人穿着笨重的防蜂服,去田里干活吧?咋办呢?汪景安就去蜂窝边,观察蹲守,很快,他发现了一个现象。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胡蜂它对晃动比较厉害的物体比较敏感,如果太靠近它的蜂窝,它的守卫蜂就会主动攻击经过的一些物体。
【解说】:蛰人的,主要是守门的胡蜂,它们对近距离的移动目标,最为敏感,当移动物体,距离它们四五米时,蜂巢口的守卫蜂就会立刻出击了,可是人在菜地干活,难免有疏忽靠近的时候,如何才能做万无一失呢?汪景安想出了一招儿。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想了一个办法,用到黑沙网。
【解说】:胡蜂对黑色的东西最不敏感,汪景安就找来黑沙网,在距离蜂巢一米左右的地方,将蜂巢出口遮挡上。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因为黑沙网在洞口那里 把守卫蜂的视线挡住了,人经过的时候,就像一个墙体一样,守卫蜂不能直接看到人。
【解说】:选择用黑沙网,而不是黑布遮挡,汪景安还有一个考虑:因为胡蜂的蜂巢,永远都需要保持一个通风干燥的环境,所以黑沙网,就能够让风随时通过,吹进蜂洞口。通过这个办法,汪景安观察到,即便人走到黑沙网跟前,胡蜂们都是置若罔闻,与人相安无事。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所以摘瓜 除草这个动作都非常安全。
【解说】:胡蜂不再蛰人,汪景安也欣喜地看到了,胡蜂每天捉害虫的盛况。
港商卢锐洪,在中山市有几百亩的有机菜地,一直苦于没有有效的杀虫良方,他就请了汪景安去,结果仅仅个把月的功夫,他的脸上就乐开了花。
【采访】广东省中山市某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 卢锐洪 :你看吧,我们这里都没有什么虫子、虫眼了,马蜂天天帮我们捉虫子,你说多好。
【解说】: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向自己竖大拇指,汪景安这心里美滋滋的。然而,后来一个叫王国存的农场主,却告诉他,你这胡蜂杀虫好是好,但还是有个大缺陷。
【采访】种植户 王国存:你看,我这么多菜,这都是晚上出来的害虫危害的。我手里这把菜,差不多半斤,被虫子危害的。因为胡蜂是白天行动嘛 白天捉虫效果比较好,晚上它就钻蜂箱休息啦。
【解说】:的确,也不怪人家挑毛病,汪景安手上养的这些胡蜂,在夜晚就是个瞎子,天一擦黑要是不赶紧回巢,怕是连家门都找不着了,而有些蔬菜,却偏偏是被晚上出来的害虫吃的
【采访】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研究员 韩诗畴:你看这块地,被虫基本上咬的没什么收成了,表面上看不到虫子。
【解说】:那虫子哪去了呢?原来,白天时它们都藏到了地下。
【采访】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研究员 韩诗畴:这是夜蛾的幼虫,它就是白天钻到地下,夜晚、太阳落山它就出来吃这个菜叶,所以马蜂就找不到它。
【解说】:大部分的蛾类幼虫,都是夜晚才出来啃食菜叶的,一般的胡蜂还真拿它们没办法,那有没有一种能晚上出来捉虫的胡蜂呢?汪景安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再次向郭云胶教授咨询,没想到,郭教授真的给了他惊喜。
【采访】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郭云胶:汪先生一提到这个问题,我马上就想到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解说】:郭云胶告诉汪景安,的确是有一种专门晚上出来捉虫子的胡蜂,
【采访】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郭云胶:我们老百姓叫它夜食蜂。
【解说】夜食蜂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小胡蜂,个体虽小,但毒性更强,它们隐居在云南的一些山区,昼伏夜出。作为师傅呢,郭云胶倒并没故意给汪景安留一手,而是当时这种蜂,还没大量养殖,蜂种不多。要想得到它们,就得再到云南德宏,找一个人帮忙。
【采访】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教授给我推荐的一个人 就是他,陶师傅.
【解说】:陶顺碧是和郭云胶搞胡蜂合作研究的农户,他告诉汪景安,要找到夜食蜂蜂窝,必须得晚上行动。
【采访】陶顺碧:它是晚上出来找食物的。
【解说】:不过,这晚上黑灯瞎火的,怎么才能发现它们呢?
陶顺碧:它飞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它的声音。嗡,就这种声音。
【解说】:黑夜,万籁俱静,当夜食蜂从远处的头顶飞来,它们独特的嗡鸣声,就会首先暴露它们的行踪,此时手电筒就要派上用场了
【采访】陶顺碧:你看,掉下来了。
【解说】:夜食蜂遇到强光照射,立刻就变成了瞎子,从夜空中跌落到地上。捉蜂人此时就要赶上去查看,掉到地上的胡蜂,嘴巴上是否叼着昆虫,如果没有,就说明它们刚从巢穴出来,正准备外出采食,放它们飞走就行了。
那如果掉下来的胡蜂,嘴巴里是叼着昆虫的?那就正是我们要寻找的目标,这证明它们正准备衔着食物,往家里飞呢。
【采访】陶顺碧:现在我们把电筒关了 它就回巢了
【解说】:电筒关闭后,夜食蜂很快就会恢复视力,继续咬着虫子起飞,沿直线,飞向巢穴的方向,捉蜂人只需跟随它,瞄着那个方向,向前搜寻就是了,当听到头顶有越来越多的嗡鸣声时,离蜂巢也就越来越近了,这表明,有更多的胡蜂正从巢穴里进进出出,忙着外出捕食呢。
【采访】陶顺碧:就在那里了,你看,电筒照的那里。
【解说】:汪景安在陶顺碧的帮助下,2015年初夏,就把在云南捕获的几窝夜食蜂,运回广东繁殖,这夜食蜂繁育起来就简单了很多,它们一窝一个夏天,自己就可以分出二三十窝新蜂群。因此,当年汪景安就获得了近百窝的夜食蜂,针对一些受夜晚虫害,啃食严重的菜地,他把夜食蜂运过去之后,很快就收到了奇效。
【采访】农户:经过夜噬蜂除虫,效果特别明显。你看,叶片比较好,又那么整齐,虫子都没有了。
【解说】:根据不同的虫害情况,使用不同的蜂种,去杀虫,汪景安这除虫大师的名号,也是不径而走。
汪景安算过一笔帐,让胡蜂帮着菜农们杀虫,这一年下来,除每亩杀虫的佣金收入,还有额外的进账呢。
【采访】:
广东省江门市端芬镇寻皇村胡蜂养殖基地负责人 汪景安:我们这个胡蜂给蔬菜基地除虫大概一亩一窝,还有蜂蛹、蜂酒、加上蜂毒的话,最起码一窝有30000块的收入。
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产学研领导小组组长 卫岗:通过胡蜂来进行生物防治,它将会创造一个大的产业,对我们种植无公害的蔬菜和农产品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
【主持人】:胡蜂曾一度被称为杀人蜂,而如今,汪景安把它们请到蔬菜基地,成为了帮着人们杀虫的好帮手,可以说,汪景安在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上,又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4月06日 19:3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广东佛山的黄复周管理着上百亩的蔬菜园,经常面临病虫害的威胁。胡蜂被称作“杀人蜂”,但它更是杀虫的能手。黄复周引进胡蜂进入蔬菜大棚,能有效抑制病虫害,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科技苑》 20160406 菜地请来“杀人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