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涛:发展这么快,然后,发展平台这么大,市场这么大。所以说我一直在去寻找一个比包装设计更大的一个空间,更大的市场,一个项目去做。
2008年底,郑云涛决定:转行,卖即食海参。他一开始就要做品牌,走高端市场。然而一上来就让郑云涛亏了50多万元。让他吃尽苦头的就是这种海参。
郑云涛:晃一下,我手轻轻一抖,它就碎了,一着力,一着力,它就碎了,没有韧劲,所以吃起来口感就像日本豆腐似的。特别稀,特别软。更别说你要摔它一下了,摔一下肯定是,你看,就碎了。
即食海参很难做,只有火候恰到好处才行。火候大了就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火候小了,加工出来的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郑云涛:(这个)火候就小,时间太短,一般人都就咬不动。像嚼橡那种感觉的。更别说吸收了。肯定是吸收不了。这个是标准产品,它的火候恰到好处,Q弹,我手这么按都没事。这个摔不碎。你看它蹦那么高都没事,而且都弹起来了。
合格的即食海参,不但口感好,而且容易消化吸收。要生产出合格的即食海参,看火候是一门重要的技术活。郑云涛请教加工海参的老师傅,掌握了加工方法。然而实施起来必须要小心,一不小心就又会煮坏了。所以郑云涛每天都盯着看。从开肠破肚,到下锅煮,到盐渍,到泡发,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一一把关,一盯就是24小时。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发现,郑云涛不断地重复着一个动作。
在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郑云涛都会把海参拿出来弹一弹。这几乎成了他一进加工厂就会做的动作。
郑云涛:这是我把握质量的一个(方法),主要从弹力看这个海参的硬度,这个火候是否能到,不能超了。所以说我们每一个时间都要弹一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弹一下。这个海参加工就是一个细心活,必须要盯着看才可以,才能保证它的质量。
郑云涛就是这样,在海参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层层把关,保证了即食海参的质量。靠着品质,2009年他的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然而就在他生意步入正轨的时候,郑云涛却放着已经做好的品牌不做了。原来郑云涛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这里是大连的黄河路,被称为海参一条街,当年兴盛的时候,以这条街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海参专卖店大大小小将近有上千家,海参品牌也有上千种。要想在这上千个品牌中,突出重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郑云涛:卖每一单的话,利润是有,但是你量起不来是不行的,量要起来的话,需要你的营销团队,需要有线下店,需要投广告,这块投入挺大的。像某品牌一砸都好几个亿,我们听了的话,就是望洋兴叹那种感觉,所以说,我觉得在这块的话我觉得我不太行,所以说我就不做这块了。
之前做高端市场的时候,郑云涛都是花钱买别人的活海参,质量不好把控。与其砸钱做这种自己把控不了的生意,还不如自己承包海域从源头做起。
2010年,郑云涛花了1000多万,在长海县承包了这片1000亩的海域。他对海域的选择也是花了一番心思。海参极其娇贵,海水盐度的浓淡都会让海参化皮。为了让我们直观的看到海参化皮,郑云涛做了个实验。
郑云涛:现在用盐让它化一下皮试试。遇油、遇盐情况下都容易化皮。再就是水浅,太阳光照射太厉害了容易化皮。化皮,皮肤腐烂,腐烂完以后,呈一个,像鼻涕状的。
几个小时后,海参化成了一层皮,像黏黏的鼻涕。如果在养殖过程中,海参出现化皮的现象,就会死掉。只有海水达到7、8米深的时候,海参才不会化皮。除了在海域上把关外,他还严格控制捕捞海参的大小。海参刚捕上来,郑云涛就让工人们,挑选了一些海参又扔回到了海里。
郑云涛:这也得是七年的海参,打捞的都是五年以上的,小的话,我们都扔回去。从外观上基本能看出来,长得大小。个头上也能看出来。小的和他差三分之一。
记者:这个得有几年?
郑云涛:这个就三年左右。
记者:三年左右,那像这么大的就得放回去了。
郑云涛:对,就扔到海里,继续叫它长。
通过捕大留小的方式,郑云涛准备卖到市场上的海参,都是五年以上的。那么,下一步他要怎么卖呢?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11月20日 01:05
视频简介:50元钱闯大连,他从好生意中,发现更好的生意。可更好的生意里,有商机也有陷阱。看大连的郑云涛,如何一次次转变思路,实现财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