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正: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比赛正式开始。
谢志浩:好,来开始了,计时十分钟。预备开始。
外公依然是熟练地一抛。林向正也赶紧抛开他的网。
林向正:有鱼!
捕到了第一条大鱼的林向正还没来得及得意,就听见对岸又传来了惊叫声。
裁判:现在用时六分钟。
记者:但外公这一网很大。
赛程过半,林木参老人这一网大大领先,但就在他一条条地把鱼取出来的时候,林向正还在不断地抛网捕鱼,鹿死谁手还未见分晓。
最终结果到底如何呢?
用这张事前不被看好的小网,林向正这个毫无打渔经验的新手,赢过了打渔高手。
而就在几年前,林向正对于手抛网不但毫不感兴趣,并且还十分抵触,然而现在他却做出了全新的手抛网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
到底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这张小小的手抛网又怎么给林向正带来财富的呢?
林向正来自我国台湾的屏东县,从祖辈起家里就靠做渔网的手艺谋生,一张大渔网需要一个人四五天不停地织才能完成,即便是一张三四米的手抛网也要一两天的功夫。从小就帮忙做网,对于这个费时又枯燥的工作,林向正很抵触。
林向正:很不喜欢这个行业,很排斥。这个东西就咱们自己家里,农村海边要用到这些而已,所以有一些想法是这东西没办法持久发展。
1994年大专毕业后,林向正选择离开家乡,他和朋友开服装店,跑运输,辛苦打拼一年下来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林向正心里挺满足。
在林向正外出闯荡的几年时间,父亲经朋友介绍来到广东省汕头市开渔网厂,因为产品工艺好,质量过关,拿到出口美国的订单,效益一直不错。2008年9月的一天,林向正去看望父亲,一走进工厂,他惊呆了。原来占地六亩上下三层的工厂,换成了眼前这个货仓一样的小厂房。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采访时,林向正的父亲人在国外,他的继母和厂长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林向正的继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接不到订单,那个厂房始终要运作,但是运作的话工人工资要开销。没有办法运作下去。
厂长:以前的订单一个月大概有八万多片,生意不太好的时候就两万多。
因为国外经济不景气,订单量锐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工厂的开销难以维系,林向正的父亲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卖掉了自己经营了几年的厂房,换租了一间小厂房。
阿姨:当然很沮丧,你想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工厂),但是不卖掉工资发不出来,你没有办法呀。
林向正:他做得也很辛苦,也想放弃,但是这种祖辈做下来的东西,必须把它延续下来。
宁愿卖掉辛苦挣来的厂房,也要保住工人,林向正的父亲这么做就是为了能把渔网这个家传的产业给守住。父亲的坚守,触动了林向正。
林向正:我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来,把这个文化,这种技艺传承下去。
林向正第一次心甘情愿地走进了父亲的渔网厂,却没想到自己将会被这张网给牢牢困住,一次又一次地被拖入人生的低谷。
林向正加入父亲的工厂。要做好一个产品,必须先了解、熟悉它。说起手抛网,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是这样的画面。
但到了林向正手中,却变成这样。
为了向记者演示手抛网的正确使用方法,林向正特意请来了70岁高龄的老渔民林木参。这件手抛网半径长4米多,手绳还有4、5米,光要把它收拢握在一只手里都是一个技术活。
林向正:大拇指。
记者:扣进去是吧?
村民:对对对。转过来。
记者:胳膊要断了。
一件网有十多斤重,一半搭在肩膀,另一半托在手上,借着巧劲抛出去。
林向正:网片应该放低一点。要不然等一下会卡到。
记者:就把我带出去了是吧。
手把手地教,记者才勉强抛开了半张网。渔网不能完整打开,捕捞的面积自然就小很多。而专业渔民用的手抛网,最大的半径达到6米多,这样的手抛网,没有一年半载的功夫根本操作不来。
林向正:进来到公司,谁要啊,谁会用啊?
正是因为操作的专业性太强,会用的人越来越少,在国内几乎没有市场。林向正也根本学不会用这种手抛网,但正是因为没学会,反而激发了他的灵感,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完全空白的市场,商机无限。
从那时起,林向正天天琢磨这张网,不断有新的主意在他的大脑里迸发,他不停地试验、改进,不厌其烦,但他的做法却让一些人很头疼。
林向正:很害怕,他们就叫我一个昵称,叫做珍珠。珍珠台风,来了就乱了。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10月15日 22:42
视频简介:这张网让他很没面子。他却在其中发现商机。为达目的他屡出难题。一张网如何改变他的人生,又怎么网住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