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野生沙蚕的数量越来越少,黄志宏有了人工养殖沙蚕的想法,他尝试联系了出口虫子的收购商,收购商告诉他只要虫子质量有保障就能全部收购。
2010年3月,黄志宏拿出60万元包下了13亩地,建起养殖场,又花费10万多元给每个池子里填进大约20公分厚的海底淤泥,一个月后,他就撒下了第一批沙蚕苗。
可不久后,黄志宏就发现,这些虫子可不是好惹的。采访时,为了让记者了解沙蚕的这个特性,黄志宏拿出几斤放在了气温35摄氏度左右的室外,结果让记者很是吃惊。
黄志宏:我拿到太阳下晒一下,温度高了之后,它的变化。放在那里,你拍一下,等一会它马上就有反应了。
还没到一分钟,一些沙蚕身上不但有了伤疤,还开始了扭动。
黄志宏:那个狂躁的,卷的在就是底下被别人咬住了,尾巴在那边甩。
几分钟时间,盒子里就全是血水,有的甚至尾巴都被咬掉了。
记者:这个是咬断了?
黄志宏:对。
记者:这个是头,这是尾巴。
黄志宏:它这又断了。
记者:这个也断了,这中间又断了。它就是受不了高温是吧?
黄志宏:对。
后来黄志宏才知道,沙蚕喜欢凉爽的环境,温度只要超过28摄氏度,它们就会互相攻击,为此,黄志宏提前给沙蚕准备了这间空调房,避免它们从淤泥里出来之后,温度太高造成损失。
2010年8月,他的第一批沙蚕成熟了,之前联系的收购商陆续打电话找他要货,可黄志宏却迟迟交不出来。
黄志宏:老是催我说拿的货不够。量没有供上给他们,就是他们要十的话,我可能只能拉到六、七。
池子里明明都是沙蚕,黄志宏为什么要干这得罪客户的事情呢?
记者采访时正是八月,是沙蚕销售的旺季,黄志宏的养殖场里有十几位工人正在挖沙蚕,黄志宏提出让记者也学学怎么挖,记者体验了才发现,挖沙蚕看起来挺容易,其实有很多技巧。
黄志宏:你拿这个耙子抓。
记者:这个?不能拿棍?
黄志宏:棍子抓不了它,你一捣它就跑掉了。
记者:耙一块泥是吧?
黄志宏:对,不要出力捣,出力(的话)你捣那么快就把它扎伤了。
记者:就是慢慢地来。
黄志宏:要用手按下去。
记者:按下去?
黄志宏:对,把它掰开。
掰开这块泥巴,记者立刻看到了很多沙蚕。
记者:好多!
可这些虫子,却以最快的速度重新钻进了泥巴里,记者赶紧伸手想把虫子再拉出来。
记者:拔不出来。
黄志宏:这样就断掉了。
记者:断了?
黄志宏:对。
记者:不能这样动是吗?
黄志宏:要拿一块泥巴起来,掰开,掰开泥巴。
记者:我明白了,就是把这块泥巴拿起来?
黄志宏:对,掰开。
记者:然后掰开,这里有一根,快。不行,它走了。
黄志宏:你要快,要不然它头钻到泥巴里面。
黄志宏说,这抓虫子,就必须快速找到它的头。
记者:就这样,不行,这抓到尾巴了。
黄志宏:这抓到尾巴了。抓到尾巴的话,你要把泥巴抓起来,再打开,找到头,把它这样拽出来。
记者:总之就是找到头就是诀窍是吗?
黄志宏:对。
然而这道理明白了,可记者还是很难快速地把虫子抓出来。
当年的黄志宏和记者一样,养出沙蚕却不知道怎么挖,请来的工人更是不熟练,客户每天要200斤,他请来10个工人最多也就挖出一百多斤。
工人:一开始,老板养这个虫,(我们)都不敢抓,就是会怕,为啥怕?它就是会咬人,会动来动去,手就会很痒,就会怕。
黄志宏:他们抓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抓头抓尾的话抓不好,有时候会抓断掉,我第一次卖的虫子,也是做出口虫,他们要求我在暂养室里面,花点和断虫都要挑掉的,我每一次算,损伤的话都在百分之十几,就是一百斤虫,有十几斤(都不能用了)。
不但速度慢,虫子还老有伤疤,黄志宏使出了笨办法,多叫工人来抓,同行用十个工人抓200斤,他就请14个工人来。在他看来,就算是增加成本也一定要保证数量,留住客户!
几天之后,工人们都熟练了,黄志宏每天抓虫的量都会超过供货量,多出来的虫子就暂养在空调房里,这间小屋和那个笨办法让他顺利地度过了第一次销售季。
然而接下来的一年,黄志宏却遇到了大麻烦,而这麻烦,正是归功于那间空调房。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10月13日 22:16
视频简介:他意外得知这虫子身上一个意想不到的商机,可没想到,人工养殖没那么容易。看广东湛江硇洲岛上的黄志宏,如何靠沙蚕,带领岛上村民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