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50914 精准扶贫在行动:高原上的“黑脸”主任

来源:央视网2015年09月14日 22:45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甘孜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由于受特殊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贫困都是个非常难啃的硬骨头。但越是贫困,扶贫工作就越是任务繁重。在当地,我们认识了一位叫洛绒泽登的基层扶贫干部,他在那里已经工作了40年。】

  “黑脸”主任带领牧民定居忙  开牧家乐修公路跑不停

  洛绒泽登是四川甘孜县拖把片区的工委主任。拖把片区有46个村子,大家伙都亲切地称他“黑脸”主任。最近为了摸清辖区扶贫工作的新情况,洛绒泽登每天都马不停蹄地入村入户调查。

  洛绒泽登是四川甘孜县拖把片区的工委主任,大家伙都亲切地称他“黑脸”主任。

  洛绒泽登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牧区,水、电、路不通的情况非常普遍。加上牧民居住又都比较分散,一旦到了冬天大雪封山,这里就变成了孤岛,人畜的生活和安全就都难以保证。这一天,洛绒泽登又一次劝说牧民格桑的爸爸,希望他能带领全家搬迁到新建的牧民定居点。

  洛绒泽登:这里没水没电,新房子那边水也有电也有,一个房子12万元。有10万元都是国家补贴的。自己只出两万块钱。

  这一天,洛绒泽登又一次劝说格桑的爸爸,希望他能带领全家搬迁到新建的牧民定居点。

  这片居民区就是定居点,家家户户都是统一修建的独门独院。每当冬季大雪封山时,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就可以在这里定居。

  记者:你家这个房子是什么时候建的?

  村民:我们这个是2010年建的。国家政府投资的。

  记者:投资了多少钱?

  村民:十万左右。

  记者:自己出了多少钱?

  村民:自己出了两万多。

  在洛戈一村,家家户户的房子都修建得整齐漂亮,不仅水电路三通,还有现代化的卫生间、甚至还装上了太阳能。

  村民:春天四月份左右,就搬到其他地方,从春季草场、夏季草场(一路迁徙)搬到这儿,一般冬天的时候在这个地方住,冬天最冷的时候在这个地方住,其余时间在山上住,不固定的账篷。

  记者:水电方面,路方面怎么样?

  村民::以前电经常停,冬天根本没有电,现在有电了。好的很。

  在洛戈一村,家家户户的房子都修建得整齐漂亮,不仅水电路三通,还有现代化的卫生间、甚至还装上了太阳能。

  改善生活条件,只是扶贫工作的一个方面。为了帮这些在定居点生活的牧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下雄乡政府多方想办法,帮助牧民找项目。这个牧家乐就是其中的一个。它是由几户牧民共同经营的。现在开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洛绒泽登专程赶过来,就是要了解现在的经营效益。如果这个扶贫项目运行得好,洛绒泽登就可以把这种模式在牧区其它地方进行推广了。

  洛绒泽登:生意好不好。下一步有什么打算,目前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村民:今年比之前好得多,我们这边的牧家乐现在基本说创办起来了,但是你说的高标准和高规格,还有很大的差距,水电路一些基础设施,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各方面都是有差距的。

  按照洛绒泽登原来的打算,在牧区开一个牧家乐,可以吸引游客在这里体验藏区牧民的帐篷生活:骑马、吃藏餐、欣赏当地的民族舞蹈,从而增加牧民的收入。可是他们这个高原牧区,一直没有通旅游公路,用水用电也不太稳定,所以游客还并不多。

  按照洛绒泽登原来的打算,在牧区开一个牧家乐来吸引游客,但由于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游客来得并不是很多。

  事实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直是困扰牧区的顽疾。眼下,搬迁到洛戈一村的牧民都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并且已经有了增收的门路,但在下雄乡还有很多牧民,像格桑家一样,居住在老旧的临时定居点,一旦冬季大雪封山,生活就非常不方便。解决这些牧民的困难,是洛绒泽登眼下最着急的事。

  洛绒泽登:群众有困难,就是我有困难。我就不高兴,我工作压力就大。

  洛绒泽登所在的辖区有46个村,3600多户农牧民。在这里,住房条件差、水电路不通,是很普遍的问题。最近县里在制定精准扶贫的实施规划,他决定抓住这个好机会,给自己辖区的群众再争取争取。

  洛绒泽登:从我们扶贫的角度,有些群众根本没有房子,新安家的那些没有房子。无房户比较多。再一个原来老房子行,主要是危房,雨水下了,房子很危险,人住不了,这些房子能不能修一下。

  四川省甘孜县扶贫移民局长杨志刚:我们今年,你也知道我们甘孜县的整体情况,现在目前在住房这块存在困难全县有2248户,今年我们通过国家的项目,初步只能解决552户,在你那个片区我们今年大概涉及到了120多户左右。

  在洛绒泽登管辖的甘孜县拖把片区,多个乡村因为通村公路迟迟没有修通,因此村民生活一直难以脱贫,牧区想发展生态旅游也很困难。他打听到交通局正在做道路规划,就又找到了交通局。

  在甘孜县拖把片区,多个乡村因为通村公路迟迟没有修通,因此村民生活一直难以脱贫,洛绒泽登打听到交通局正在做道路规划,就又找到了交通局。

  四川省甘孜县交通局局长汪双江:到目前为止全县22个乡镇还有11个乡镇可以说不通路,接近还有700公里需要完善,这个压力是比较大的。

  洛绒泽登没想到,自己反映的问题,其实也是长期困扰这位交通局长的难题。

  四川省甘孜县交通局局长汪双江:国家的补助资金是有限的,老百姓因为种种原因,老百姓投工投劳,集资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所有东西都压在政府的头上,如何来全面推进,到2020年真正实现村村有道路,其实任务是比较重的。

  整个下午,洛绒泽登拖着疼痛的双腿,一连跑了好几个单位,有的问题短时间能够解决,有的还遥遥无期,但洛绒泽登相信只要自己多奔走、多争取,困难会一点一点克服。由于常年在基层超负荷工作,洛绒泽登患有阑尾炎、糖尿病、还有严重的风湿病。但是他顾不了这么多,只有乡亲们脱离了贫困,他的病才能好,心里才能舒坦。

  洛绒泽登:能够解决的困难,我必须要解决。我的群众,我们是一家人一样子,我群众幸福了,我也高兴。

  老支书狠抓下一代教育  村中适龄儿童无一辍学

  八月下旬,川西高原又到了青稞成熟的时节。这些日子,收割、晾晒青稞,是色西村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四川省甘孜县色西村支部书记李常生:这个全部掉下来了,粮食可惜了,浪费了。

  联合收割机刚刚收割完,村支书李常生就连忙帮尼麦生龙两口子,捡拾遗落在地里的青稞穗。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收割机收过了,还要再捡一遍?

  李常生:捡一遍,我们很宝贵这个粮食。你看这些有掉的,全部捡出来,可惜了。这些你捡起来,比如这个最少有十几个(青稞粒),不然浪费了。

  八月下旬,川西高原又到了青稞成熟的时节。这些日子,收割、晾晒青稞,是色西村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李常生在色西村当支书已经21年了,村头村尾、各家各户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在村里工作这些年,最让他心里惦记的,就是那些贫困线以下的乡亲。全村45 户250多口人中,贫困家庭超过了三分之一。

  李常生:他们家庭困难得很,你看这个老头子,老婆婆,他们家有三个娃娃。工作的一个都没有,一个是哑巴,说话说不到。两个小的读书,这样劳力只有两个。家里劳动力不够。现在家里面困难,都是这样捡一袋,拿回去打,自己保障生活。

  色西村大部分村民都是靠土地维持生计,因此土地和粮食是村民心中最金贵的东西。但让李常生忧心的是,现在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耕地却在减少。

  李常生:现在人口250多个人,以前我(刚)当村支书的时候,只有一百七八十,现在的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一年一年都冲走了,年年三亩冲走,十年三十亩。

  色西村位于雅砻江边,原本就只有700多亩土地。这些年每到雨季,雅砻江都会冲刷走村里三、五亩的良田。年复一年,村里的耕地也越来越少。

  色西村位于雅砻江边,这些年每到雨季,雅砻江都会冲刷走村里三、五亩的良田。

  为了能保住不多的土地,李常生一直都想组织村里人修个水坝。为这事,他给洛绒泽登书记也说过多次。但政府的项目一时下不来,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先干起来。秋收过后,雅砻江即将进入枯水期,是修水坝的好机会。为了能早日开始修建水坝,这一天他又召集了村里的几个干部一起商量。

  李常生:比如说是一个人投钱,投入两百、三百,河道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尽量自己来。

  村民:今年收成不好,出钱可能比较难。出不起。

  李常生:我们自己也出一点钱,不能全部靠国家的,我们自己出一点力,全靠国家也不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归根结底,要村民自己筹钱修水坝,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些淳朴的村民都表示,如果政府能投资帮他们修水坝,他们愿意投工、投劳。

  李常生:国家投资下来了过后,我们就出劳力,不打工去,

  作为村里的干部,让村民脱贫是他最直接的责任。眼下,让他着急的另一件事是,村里有几户人家,不仅土地少、住房也很困难。

  达瓦一家七口人,靠七亩地生活。她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丈夫在外出打工时受伤了,需要照顾。三个孩子要上学,她同时还要照料年迈的婆婆和有残疾的小姑。想靠自己的力量重新修建房子,基本没有可能。今年,政府的扶贫政策,让这个不可能,终于变成了可能。

  几天前,达瓦家的房顶突然塌了,如果不赶快修,就完全不能住了。

  李常生:(以前)资金最大的给七千,今年修扶贫上给两万。你看现在扶贫政策有两万块钱。

  村民达瓦:老书记总帮助我们一家,帮我们修房子。有什么补贴,救济也都先照顾我们家。

  李常生说,和贫困斗争了大半辈子,他终于发现,要挖掉贫困的根,观念和知识是最重要的。但这得从下一代的教育入手。现在,他除了想办法带村民搞项目提高收入,另一个努力去做的事,就是不断做村民工作,让所有的孩子都走进学堂。现在村里的适龄儿童没有一个辍学,最近几年还出了好几位大学生。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他就特意把村里的活动中心腾出来,让驻村干部和暑假返乡的大学生,给村里的孩子们办了个辅导班。

  李常生:我们村上,有出息的有五个娃娃(上大学),现在有工作了,现在继续读大学的今年有一个,高中有三个。只要娃娃他们想读书,我尽量地有点能力,就帮他们,娃娃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希望嘛,有文化,有希望。没有文化,就是没有希望了。

  在暑假期间,李常生就特意把村里的活动中心腾出来,给村里的孩子们办了个辅导班。

  在国家级贫困县——甘孜,全县22个乡镇的219个行政村中,有超过半数属于像色西村这样的贫困村,全县7万人当中,贫困人口12000多人,全县的贫困发生率近20%。除此之外,还有两万多人是民政部门政策兜底的扶持对象,贫困面大、程度深。

  为了有针对性地帮助每户脱贫,除了对所以的扶贫对象进行了摸底,最重要的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打造自我“造血”功能。目前甘孜州已经出台了旅游、能源、矿产、农牧、民族文化和中藏医药六大产业发展意见和行动方案,计划实施548个项目,总投资3355亿元。甘孜县也在着力打造能力扶贫,在资源、矿产缺乏的情况下,将通过电工、建筑工、餐饮、家政服务等多种类劳务扶贫培训,转移就业,帮助群众增收。

  四川省甘孜县县委副书记多吉:在产业的培育上,我们更多地是考虑能不能以市场引导引进企业,然后老百姓参与到产业的培育当中。一个是引进龙头企业参与的大的一些产业当中。第二个,小型的微型的这些自身私家的老百姓,老百姓房前院内的一些小的产业的培育,提高增收的能力。

  半小时观察:

  相信刚才节目中的那些贫困群众,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片海拔高、自然条件差,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的地方,扶贫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从2011年初到2014年底,四川甘孜州扶贫对象由36.9万人减少到17.45万人,脱贫人口近20万,可以说成效显著。但是精准扶贫的任务,是让所有的贫困人口都实现脱贫。从扶贫干部李常生亲自组织的暑期班我们不难看出,如今,更多的扶贫干部已经意识到,除了项目扶贫、资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教育扶贫。尤其是在经济困难的地区,不仅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多读书。因为,知识、眼界、观念,将是改变贫困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须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是这些贫困地区实现良好发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彻底摆脱贫困的长久之策。我们要统一这样的扶贫认识,更要努力实现这样的扶贫方向。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09月14日 22:4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甘孜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由于受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这里的贫困都是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越是贫困,扶贫工作就越是任务繁重。在当地有一位叫洛绒泽登的基层扶贫干部,他在那里已经工作了四十年,而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黑脸”主任。(《经济半小时》 20150914 精准扶贫在行动:高原上的“黑脸”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