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胸径、树高、冠幅的测量也是必要的,在科学上,它们都是可以被参考的综合数据。
【解说】:就在冯广平遗憾不能取到完整树枝,无法真正观察年轮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了这棵树旁边不知什么原因刚刚被砍下的一截树枝,这个发现让他喜出望外。
【采访】:
冯广平:21米,21米。南北是21米,东西也要量一下是吗?东西也要量,东西22米。这树高是21米左右。
冯广平:这人家上一次还没锯呢,这是刚刚锯断的,这是一个新鲜断面,因此一会咱们就把这个锯掉,这个还真是挺让人兴奋的。
【解说】:一棵树的实物断面,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年轮的分布,这比生长锥打下的心材更为直接。冯广平迫不及待地观察着这段珍贵的木材,科学家的眼睛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采访】冯广平:它一年就是0.3毫米,一年只能长0.3毫米。长得非常慢,样一棵树,胸围超过了3米的树。树龄就可以定为1千年,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后我们回去进行进一步厘定之后,这一片林子作为千年古林,这个应该不是一个神话。这个现在确实有科学依据了,这个今天咱们真是无意中发现,刚才我还有点兴奋不已,有点这个因素。
【解说】:冯广平要把这些珍贵的样本带回北京,在实验室里做进一步的研究。
【解说】:与此同时,小燕和婆婆在家中继续为了香榧而忙碌,要想让香榧从青果变成美味的干果,工作远远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时间,人们要把香榧堆沤、清洗、晾晒、炒制,只有经历十几道工序后,香榧才能变成珍贵的干果。
香榧在竹筐里放了几天,已经变了颜色,原本鲜绿的外皮此时发黄发黑,好像有些腐烂。但这恰恰是后续制作的重要环节——堆沤。
【采访】:腐烂,必须采下香榧。像这个青果腐烂一下会成这个黄果,发酵,发酵一下,主要是发酵能剥。不发酵它就剥不出来,像她现在在剥的那样,就弄不出来。
【解说】:香榧可食用的部分,并不是表面的果皮,而是包裹在果皮下的果仁,刚刚摘下的香榧,果皮紧实,很难剥离。人们根据祖传的技法,把它们堆在一起,让堆沤产生的热量帮助青果加速成熟,这个过程非常科学,叫做生理后熟。
几天堆沤后熟的香榧开始变软,女人们便用一双巧手,以惊人的速度将它们剥离出来。骆海的母亲年事已高,但剥香榧却是家人里面最快的。一年几千斤的青果,就这样被一颗一颗地手工剥出,如此缓慢的劳作,在当下这个追求快速机械化的社会里,似乎非常不合时宜,是因循守旧不知革新,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采访】骆海:那种机器剥出来两头都是烂的,用机器剥是要水加进去的,水跟香榧融在一起。不晾干的话,它马上两个头是烂的,出来的香榧到成品的时候。两头是黑的,烂掉了。
【解说】:香榧之所以成为干果,是因为它的果仁外边还有一层坚硬的壳,密封地保护着里边的果仁。传统工艺制作好的香榧可以保存几年而不会变质,可是用机器剥壳,却会在极短的时间里使香榧果仁腐烂。
【采访】骆成方:因为香榧就是它,这个地方我们叫屁尖,这个是芽发出来的地方,芽发出来的地方,就好像一个窗户,模仿成一个窗户一样。这个地方是种子出来了,那么我们现在是一颗颗剥的,一颗颗剥的,对它没有什么损伤的。我这个剥壳机是滚动的,滚动里面会相互碰撞的,碰的话就把这个东西,把这个窗户好像破了洞一样,把纱窗破了一个洞,那么病菌就容易从这里侵入。
【解说】:绝大部分人们一直在沿袭着手工剥制的方法,并不是单纯地迷恋手工,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们只会选择最安全的方式,让每一棵历经艰辛的果子都能变成财富。
【解说】:剥下的香榧被继续放入筐中,进行第二次堆沤后熟,这次要发生变化的,不是果皮,而是果仁上包裹的红衣。
【采访】:
小燕:第一次是为了把壳更好剥,第二次是使肉更成那个。
骆海:就是那个麻,第二次腐烂就是你变成黑衣了,它炒熟了就不麻,你是红衣去炒它就是麻的,到嘴里是麻麻的感觉。要第二次生理后熟,要让它里面红红的衣变成黑黑的衣,黑黑的那就好了,因为它单宁含量很高,麻口的,这样吃麻口的。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3年06月21日 11:49
视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