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刚刚过去的几个月,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度过的一段艰难时光。突如其来、凶猛异常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让我们接受一次又一次考验。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没有退缩,中国人民没有畏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战疫情、共克时艰,战胜了一个个困难,迈过了一道道坎儿。
2020年春节前夕,武汉。随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患者大量涌入医院,各大发热门诊就诊量激增。高峰时期,全市发热门诊一天的接诊量就超过了14000人,而往年同期只有3000例左右。
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市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定点医院。但是在疫情暴发初期,即使想尽办法改造,两家医院的床位数加起来也只有几百个。随后,虽然不断有其它医院被指定为定点医院,但新增的床位却远远跟不上疫情蔓延的速度。
武汉市卫健委发布全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显示,截至2月1日23点,武汉市23家定点医院仅有空床位175个,而第二天武汉新增病例就超过了1000个。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每天新增的病例仍然在1000以上,不能及时收治的患者越积越多,在武汉市内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堰塞湖”。
不仅仅是武汉,整个湖北的医疗系统都面临超负荷运转的难题。改建、新建医院、扩充床位成为当务之急。
1月23日,武汉市接到任务,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主要收治重症患者。按常规,3万多平方米的项目,至少要建两年,而这次的工期仅有10天左右。一场与时间赛跑,举国关注的战役打响了。
除夕这天,贵州、山东多地的工人组队赶往武汉,滞留武汉的焊工自费打出租车赶到现场,一些机械设备企业自发带着设备招募工人。
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多名管理人员、35000多名工人齐聚“两山”,3500多台套机械设备火速到位。倒计时10天,所有施工人员开始争分夺秒。
除了承建单位以外,电力、电信等相关单位都全力保障,数百家企业捐献了建设急需的各种物资。
2月4日,上千名解放军医护人员进驻火神山医院后开始收治病人。2月8日晚,容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收治首批确诊患者。近2个月时间里,数千名新冠肺炎患者在医院接受救治,“两山医院”成为武汉保卫战的医疗主战场之一。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同时,病例数仅次于武汉的黄冈也正在加紧改造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三天三夜,在几千人齐心协力之下,一个拥有1000张床位的集中收治点被抢建出来。
2月3日,集中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启动改建。首批3家方舱医院仅用29个小时就改建完成,新增床位4000多个。
与此同时,一些具备基础条件的酒店、学校等也被陆续征用,改造为集中隔离点,尽力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所有这些,靠的都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2月7日被征用为隔离治疗点。整理1500间宿舍的杂物,采购布置床品被褥,添置空调和取暖器,改装电路等基础设施……为了早日完成改建,学校的教职员工不分昼夜忙活了一周,每日三餐都靠泡面和火腿肠填饱肚子。
到2月底,武汉市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的床位全部实现了“床等人”。“应收尽收”的背后,凝聚的是全国千万人的努力,更彰显了我们的制度优势。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制度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它能够把各方面的医疗力量,医疗服务力量迅速调配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力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紧缺的不仅仅是病床,医用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物资也频频告急,成为疫情防控中的一大难题。
以医用防护服为例,春节前后,武汉提出的需求是每天10万套。然而,全国符合标准的产能每天只有3万套,再加上处于春节假期,复工复产率只有40%,远远满足不了武汉的需求。为了减少物资损耗,医务人员进隔离病房时会尽量不吃不喝,甚至穿上尿不湿。虽然中央和各地都及时调用储备支援武汉,却依然捉襟见肘。
面对医疗物资短缺的难题,全国第一时间组织企业复工复产。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产能,全国各地多家企业紧急转产扩产,展开了一场“跨界”支援。
“两周之内,哪个团队能完成口罩的产品制造,将给予总裁奖鼓励。”这是1月31日凌晨,车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向员工发出的号召。
比亚迪总裁办公室主任李巍说:“生产口罩最主要的瓶颈是在于生产口罩的设备,设备正常的生产周期需要40天时间才能拿到货。公司就当机立断,如果市场上买不到设备的话,那我们就自己来造。”
3天时间,工程师们画了400多张图纸。图纸有了,可是正值春节期间,很多工厂都没有开工,生产口罩机的元器件采购又成了问题。最终,比亚迪决定,买不到的元器件还是自己动手造。
原本造汽车的转产口罩、做服装的转产医用防护服、生产特种装备的转产护目镜、生产聚丙烯原料的转产熔喷布……对于众多跨界支援的企业来说,这样的跨界更多的是承担社会责任。
2月29日,全国口罩日产能、产量双双破亿,不到一个月产量增长十几倍。医用N95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到196万只、166万只,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超过30万件,一线医护人员防护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1月23日封城以来,武汉市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样牵动着大家的心。
据估算,维持武汉市民一天生活所需的基本生活物资至少在一万吨以上。这其中包括成品粮3800吨,食用油100吨,猪肉500吨,蔬菜5000吨,还有牛奶、鸡蛋等等。武汉这座特大城市停摆了,但全国行动起来了。为了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物资供应,中央和湖北当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全国人民也纷纷驰援,各种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武汉。
四川菜农“大树哥”本名潘大树,四川德阳人,家里种了50多亩时令蔬菜。疫情面前他想出份力,捐点蔬菜,可这些菜怎么运到武汉让他发了愁。他在网上发了这个求助视频,没想到,很快就有多家物流公司表示可以免费送。公司员工和当地很多村民还特意赶来,帮忙收菜。
潘大树说,这10万斤蔬菜将分批运往武汉,免费发放给各街道、卫生院、养老院等机构。
不仅仅是武汉,疫情期间,湖北的多个城市都收到了人们的爱心捐助。
2月17日凌晨3点,气温只有两度,贵州黔南州长顺县岩上村的蔬菜地里,村民们却已经冒着严寒忙开了。他们采摘的蔬菜将发往湖北鄂州。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程度,村民们打着手电筒连夜就在地里摘起了西兰花。
广西的百香果、盘锦的大米、西藏的矿泉水、三亚的黄秋葵……形形色色的生活物资被一车车、一批批发往湖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或许就是最温暖的诠释。
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国迸发出令世界惊叹的磅礴伟力。这力量来源于党的领导,来源于制度优势,来源于国家实力,来源于民族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正是靠着这种信念和精神,危重症患者摆脱了死神,停摆的城市重获了生机,受挫的经济逐步恢复。因为有这样一种精神,面对未来,我们就有了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底气和勇气。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0年04月27日 21:57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刚刚过去的几个月,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度过的一段艰难时光。突如其来、凶猛异常的新冠病毒给我们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让我们接受一次又一次考验。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没有退缩,中国人民没有畏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战疫情、共克时艰,战胜了一个个困难,迈过了一道道坎儿。 (《焦点访谈》 20200427 中国战疫的生动实践 众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