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重阳如斯

CCTV专区 CCTV-9纪录频道 来源:央视网2018年10月16日 16:10 A-A+

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在这几大传统节日中,七夕和重阳算得上”有名无实”,人们在这两节日里也多是语言的巨人。一种节俗,或者说,一种文化的兴衰,与当地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成正比。没人参与,没人记得,自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节俗,文化,都将成为历史的尘埃。

重阳的两期节目,我分别拍摄了浙江衢州江山市的醅(pei)粿,还有福建莆田的九层粿。两种食品都属于重阳糕,也有着重阳糕制作的共性。比如都是需要磨浆。重阳糕的前身是“蓬饵”,蓬就是添加的菜汁或者草汁,饵就是将稻米粉和黍米粉,混合在一起蒸熟的糕点。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迁,蓬饵发展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样式和口味。醅粿和九层粿就是其中之一。

调研最深的感触是两个字——空巢。

 

和老人们聊天

和老人们聊天

修补家具

拍照片

准备饭菜

准备饭菜

慈祥的奶奶

慈祥的奶奶

友爱的爷爷

友爱的爷爷

树下乘凉

树下乘凉

等候家人回归

等候家人回归

醅粿的主人公是叶芝英,1953年出生,与我母亲同龄。之所以定下这个人物,是因为电话前采中她讲了这么两段对话:

吃醅馃

吃醅粿

婆婆:你们强山人是中秋吃醅粿,我们江山人是重阳吃

叶芝英:为什么你们重阳节吃醅粿

婆婆:尊重(“敬”)长辈啊

叶芝英:啊,那长辈也不会吃啊

婆婆:不会吃,你也看不到他吃,他也(想)会吃啊,叶芝英啊,我以后老了,你会不会给我吃啊

叶芝英:会的,我每年都要做起来给你吃

婆婆:好,那我会保佑你平平安安的啊

叶芝英:好,谢谢婆婆

这是婆婆去世前与叶芝英的聊天,也是对她最后的嘱托。

聊天中

聊天中

从二十多岁到六十多岁的四十多年,叶芝英重阳节的醅粿制作没有停下,每年重阳节制作的醅粿会给街坊邻居,自己同龄的或者岁数再大点的人,一同庆祝老人家的老人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食品大多都与祭祀有关。人们希望得到先人或神灵的庇佑,就会供奉最好的食物。这种贡品向来是制作复杂,费心费力的美食,醅粿便是如此。但先人和神灵毕竟无法真实的吃掉食物,最终这些美食还是要回到人间,这个时候便会掀起一股美食分享活动,久而久之变成了习俗。

 

拍摄奶奶老人家

拍摄奶奶老人家

分享美食

分享美食

第二段对话,更让我有感触。

小外孙:妈妈,这个话我可不可以跟你讲讲

妈妈:讲什么呢

小外孙:奶奶老人家,待在家里,一个人孤单,我应该回来在江山读书,我应该回来照顾你

叶芝英:你照顾我什么啦

小外孙:跟你俩聊天,帮你扫扫地,你就不会累了,你就不会烦了

拍摄结束 合影留念

拍摄结束 合影留念

1989年,重阳节定位为敬老的节日。2006年以后的中国,急速前进的社会似乎淡忘了这个节日,当然,这种速度使得所有中国人淡忘了太多的文化。经济的超速发展,人口的迅猛流动,创造无数的成绩,其中之一是:生存越来越容易,而生活越来越难。传统的生活是子孙满堂,天伦之乐,但“传统”却走进了不知所措的尴尬境遇。年幼时,父母养育我们,细致照顾,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节日。而如今通讯的便利彷佛消除了物理距离,却使得我们对父母的陪伴变得奢侈。能弥补我们幼年的誓言,抚慰中年的疲惫,安抚老年的孤独的,或许只有节日的意义,无论过年,中秋,还是重阳。

我想说,重阳来个三天假吧。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