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人物》:“熊猫妈妈”和熊猫宝宝相伴的日日夜夜(3月8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人物 来源:央视网2018年03月06日 15:10 A-A+

侯蓉,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她先后主持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由于侯蓉在大熊猫繁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大熊猫粉丝都亲切地称她为“熊猫妈妈”。

 “滚滚”来了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坐落于成都市北郊的斧头山上。这里植被繁茂,有着适合大熊猫生长栖息的生态环境。一代代国宝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今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人工繁育大熊猫种群。

 

工作之余,侯蓉喜欢到基地里去看看熊猫。看着它们各种活泼可爱的样子,侯蓉觉得就像是自己的另外一个孩子。它们无忧无虑地嬉戏打闹,做出各种调皮天真的动作。

 

在侯蓉看来,熊猫是有个性、有感情的,从它们的眼神里面能够看出来,从它们的动作里面能表现出来。对它们熟悉的饲养员,熊猫宝宝还会求抱,不厌其烦从架子上跑下去,要去抱饲养员的大腿。

 

侯蓉告诉我们,熊猫的手指比我们人类多一个,我们5个手指,它们6个手指,多的那个手指叫伪拇指,是在掌骨这个地方,多长了一个手指出来。这个伪拇指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它吃竹子、抓东西。熊猫的手非常灵活。

 

迎接挑战

作为珍稀动物,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由于环境的改变,目前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区已相当狭小。所以提高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数量是维系其种群发展的重要措施。上世纪90年代初,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希望吸引专业人才来发展繁育技术,侯蓉就是在这个机缘下来到基地并开启了一生的事业。

 

侯蓉带着梦想和干劲儿来到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到的一切却让她的心凉了半截儿。当时基地的熊猫和成都动物园的熊猫加起来总共是18只。这18只熊猫里面能够繁殖的雌性个体只有三个,其余的个体有三分之一都是得病的熊猫。

 

上世纪90年代基地定了一个发展目标——建成一个可以自我维持的圈养种群。不依靠从野外来补充种源,通过在这个种群内部的繁殖就让这个种群长久地延续下去。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有一个300只的种群规模。

 

那个时候,侯蓉觉得只要能看到目标完成即便是干到退休也算不虚此生。可是,一旦进入实操阶段,大熊猫繁殖工作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攻克难关

侯蓉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大熊猫精液采不出来。之前大熊猫繁殖,很多大熊猫都不能自然交配,就被迫要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但是当时大熊猫的精液很难采出来。

 

侯蓉靠着一次次尝试来摸索规律,终于她发现通过按摩直肠结合电刺激,可以取得很好的采精效果。这个方法用了之后,采精效率提高了很多,而且用的刺激强度非常弱,动物采了精之后很快就恢复了食欲。

 

顺利地采集到精液只是人工繁育大熊猫整个过程的第一步。接下来技术人员就要把精液冷冻,再算准雌熊猫的排卵期进行人工授精。而在侯蓉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繁育基地对于精液的冷冻技术并不过关。

 

人工授精能否成功和受精冷冻前的处理方式、冷冻保护剂的浓度以及冷冻速度等各项因素息息相关。而每一项因素在具体操作时,都有很多种选择。想找到最佳的匹配方式,就要把它们不断地排列组合,再根据效果从中挑选出最佳方案。经过侯蓉和团队的努力,冷冻精液的质量提高了很多。

 

历经二十多年时间,付出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侯蓉终于实现了当初基地设定的目标,也圆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大熊猫对于现在的她来说不仅是工作的内容,也维系着难以割舍的温情。

 

《人物》栏目  《熊猫妈妈 侯蓉》3月8日22:34播出








860010-1119060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