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很多都依靠着务农和外出打工,在贫瘠的土地上代代传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坚信,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是山里孩子唯一的出路。然而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些家庭却早已没有了“金榜题名”的喜悦。为了让每一个寒门学子都能圆大学梦,教育部提出了“三不愁”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任务和目标,就是现有的学生资助体系能够帮助广大学生“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以后更不用愁”。“三不愁”如何才能做到??爷叔残疾 外婆瘫痪?学校“双百励志”帮他解决燃眉之急
湖北省鹤峰县容美镇新庄村。8月7日,18岁的彭友元和父亲在地里掰棒子,他长得文文弱弱,一张娃娃脸稚气未脱。不过,干起农活来,却是成熟老练。
彭友元家总共种了2亩8分地,都是山地,被分成了相距很远的4小块,分别种了2亩1的玉米,和7分茶叶。玉米是他家最主要的作物,但由于都是山地,每年的收成少得可怜。
年成好的时候,每亩只能打700多斤玉米,相当于平原地区亩产量的一半儿,遇到差的年成,每亩只有四五百斤。付出却远远高于平原地区。在山里无论耕种还是收获,都没法用车拉运,全部靠肩挑背扛。小彭的父亲把七八十斤重的一袋玉米放在他的背篓上,他稍稍顿了顿就上路了。平整的公路只有一小段,很快就是陡峭的山坡路了。瘦弱的肩膀背负着沉重的玉米让人心疼,但彭友元走得稳稳当当,从五六岁起开始干农活,这些年来,背着东西爬山,少说也有几百次了。家里的另一块地更难走,山路陡峭,几乎没有什么人走。
干农活,负重爬山,这是彭友元每个假期都要做的事情,十几年来,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这个农家子弟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但今年的暑假有些不同,他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不得不直接面对新的问题,那就是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不知道从哪里来。
根据录取通知书,他开学至少要带六千元,包括学费4500元,住宿费1060元,代收费270元。至于大学期间的生活费,他不好估计,不过,他在高中期间一直住校,由于自己家里贫困,彭友元每月的生活费比其他同学都要少很多。
彭孝平 彭友元父亲:别人在高中一般都是一千元往上,有的两三千元,他就只有七八百元。我们自己供应不上。
彭孝平一提起儿子突然间控制不住情绪,话语哽咽。这个五十岁出头的汉子,生性要强,恨不得给儿子最好的条件,怎奈家境贫寒,力不从心。鹤峰县是位于湖北省西部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目前留存贫困人口4796户,14457人,而彭孝平一家就在其中。这让他压力很大。有几次他去学校看望儿子,在学生食堂看到的情景让他深受刺激。
彭孝平:他们一般都是吃的肉丝,十几块钱的菜他就只能吃几块钱的菜,觉得孩子很受委屈,在我们这个家里,吃跟不上别人,穿跟不上别人,回来他还要受苦,帮着做事。
彭孝平一直觉得愧对孩子,让他小小年纪承受了太多的家庭压力。儿子今年考上理想的大学让彭孝平很是欣慰,可一想到上学的费用,又让他实在头疼。
如果按照高中时的消费水平,彭孝平估计儿子大学一年级的学费生活费起码得一万五千元以上,四年下来至少得六七万元。他家目前攒了一万块钱左右,彭友元大学开学交学费和住宿费按理说不成问题,彭孝平为何还会头疼,甚至情绪那么激动呢?原来,彭孝平家的情况有点特殊。他是上门女婿,和岳父岳母住在一起。他老家的亲生父亲已经残疾,躺在床上起不来,需要他照顾。
彭孝平得赡养岳父岳母,另外,自己的父亲和弟弟都是残疾人,尽管国家有相关补助,但父亲每月几百元的医药费也需要彭孝平贴补。同时得照顾两个家庭的老人,沉重的压力可想而知。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半个月之前,他的岳母也突发脑梗,身体瘫痪住在医院。
彭孝平临时决定,他要把原来攒下供儿子上学的钱留出一部分给岳母看病,想着万一没钱了,就让儿子到学校贷款。
就在彭孝平为儿子学费发愁的时候,这一天,他们家突然来了一位客人,他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一名辅导员,专程利用暑期,对贫困新生进行家访。对彭友元家的经济状况做了初步了解之后,辅导员送上了两千元的慰问金,还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中国地质大学辅导员史邵贤:我们学校对于贫困生,主要是五个方面资助,就是助、贷、勤、减、补。就是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和补助。
事实上,就在史邵贤在彭友元家走访的时候,中国地质大学还同时派出了上百名教师和学生在全国各地的贫困学生家庭走访。
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马彦周:我们提出来叫“双百励志”,两个一百,每年是要走访一百个贫困学生家庭,同时每年要组织,一百个学生去走访,一是到那去对这些贫困学生家庭是一种慰问,同时给贫困学生传递一种信心,第三就是宣传我们党的惠民政策。
马彦周告诉记者,对于湖北省鹤峰县的彭友元这类贫困新生,学校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入学。
马彦周:一年级的新生估计在300万元,发放生活补贴,或者帮他买一些行李,买一些用品等等。我们每年都会安排在五十万元左右来准备这个事情,整个这个资金学校是有保障的。
卖掉牛羊哭着说服外孙女去上大学 女孩说 外婆就是妈妈
马彦周副处长告诉我们的记者,对于贫困新生,很多生源地会资助上学的500-1000元交通补助,如果生源地没有补助,特别困难的新生,学校也会在开学后报销他们入学的交通费,确保只要能拿到录取通知书就能顺利入学开学。绿色通道只是为贫困新生铺平了入学之路,那么,这些贫困生进入大学之后,如何支付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顺利完成学业呢?跟随中国地质大学暑期走访的教师,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也走进了几位在校贫困学生的家庭。
新疆喀什岳普湖县阿其克乡努开勒村。8月3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教师排孜丽亚来到了2016级学生阿依吐尔逊的家中走访。行过维族见面礼之后,排孜丽亚首先问起了阿依吐尔逊外婆的病情。
阿依吐尔逊告诉老师,外婆软组织肿胀,腿不能弯曲,还得了肺部感染。
排孜丽亚老师一进门就问起阿依吐尔逊外婆的病情,是因为这个变故差点造成阿依吐尔逊去年放弃上大学。原来阿依吐尔逊高三毕业那个暑假,家里拆房子的过程中姥姥脚受伤,身体一直不好,阿依吐尔逊想复读一年陪伴外婆。
阿依吐尔逊说,外婆是她生命中的唯一依靠。从她两岁起,就没有见过父母,一直到现在,她都是和外婆相依为命,有时候会把姥姥叫做妈妈,她觉得养自己的人应该叫妈妈。但是外婆劝她一定要按时到大学报到。
阿依吐尔逊外婆:时代在发展,没有知识,没有办法再生存。我一辈子穷苦,我不希望阿依吐尔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我希望她能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所以我当时也没有去医院治疗,我就把家里头的一些羊卖掉,给她凑了三千多块钱的学费。我当时说了很多,也哭了很久,好不容易才说服她去中国地质大学上学。
外婆卖了羊凑学费供外孙女读大学,自己却没有钱及时治疗伤病,拖了一年,伤势还没好反而出现了感染。外婆身体一垮,家里的农活只能全部靠阿依吐尔逊了。留下外婆在家接待老师,阿依吐尔逊出门牵上毛驴,套上驴车,她要去玉米地里干活。
她家的地在两公里之外。瘦小的阿依吐尔逊一到田里,就仿佛换了一个人,拔草、间苗非常利索。
阿依吐尔逊家共有5亩地,种的是玉米和棉花。暑假期间她可以干农活和家务,一开学,所有的农活和家务就不得不由69岁的外婆拖着伤腿来做了。她家仅有很小的两间房,一间住人,一间堆放粮食和杂物。屋前搭一个草棚子,下边就是简陋的厨房,四处漏风,非常艰苦。
这个厨房夏天会漏雨,冬天会灌风灌雪。即便这样,也比以前好些了,这是政府帮助她家去年建的新居。除了安居房,当地政府还出资帮她家建起了一个新羊圈。排孜丽亚老师在家访中给阿依吐尔逊家送上了2000元慰问金。那么,去年一年,除了卖羊凑的3000元,阿依吐尔逊的其它学费和生活费是怎么解决的呢?
阿依吐尔逊:那个学费住宿费是贷款的,生活费是吃饭用的钱比较多,每个月接近600多元,我刚到学校的时候,学校提供了500块钱的临时补助,中间的话是国家助学金四千块钱,就是一年四千元,除了这个还有援疆补助,从今年开始有了六千元,把这些钱加起来的话,还有我外婆低保金有时候给我寄过去,这样的话还是可以支撑,生活费是可以的。
国家资助 学校补贴 自己打工 新疆少年终圆自己大学梦
排孜丽亚老师进行家访后,决定返校后再为阿依吐尔逊争取一些其它补助,接下来排孜丽亚老师又去到了另一个学生库尔班江家里。
新疆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克热克塔木村。排孜丽亚老师走访的库尔班江22岁,看上去少年老成,他所喊的妈妈其实也是他的外婆,今年67岁。他从一记事开始,就一直以为外公外婆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从8个月开始,就跟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是他们把他抚养成人。
库尔班江在襁褓之中时父母离异,把他抛给了外公外婆来抚养。他从小就很懂事听话,然而去年考上大学后,他第一次和外公外婆有了严重分歧。
原来,从8个月大把库尔班江养到21岁高中毕业,外公外婆几乎耗尽了一辈子心血,再要供他上大学,至少还需要七八万元的费用,两个老人实在力不从心了,所以劝他放弃读大学,而库尔班江却坚持要读,他准备靠自己打工来赚取学费。
库尔班江想靠打工来赚学费并非异想天开,他从高二开始,一到假期就会去打短工。但是一个高中生,假期打短工的收入毕竟有限,库尔班江能顺利读完大学一年级,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帮了大忙。
库尔班江:在大一一年期间,生活费、学费加起来是1.8万元左右,然后自己的积蓄是寒假打工挣的钱,和在暑假高三毕业暑假挣的钱加起来3000元多一点,家里给我寄了1000元多一点,其它是自己在学校兼职,还有国家补贴,还有援疆助学金,加起来是1.4万,再把自己挣的钱加起来,父母给的钱4000多元,总共够自己一年了。
库尔班江大二的费用至少也要近2万元,在家访期间,排孜丽亚老师代表学校给了他家2000元慰问金,让他凑学费。库尔班江却一分不动要把这钱留给家里盖房子用,因为正在盖的安居房建了一半停工了。
库尔班江说,根据政策,对于盖安居房,政府会补助4万元,但需要农户自己花钱先把房子建成,4万元才能发下来。他家的房子还差2万多元,不得不停工。家里目前住的房子都是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库尔班江希望,自己能够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让外公外婆早日住进安居房。他还在手机上开了一个微店。
库尔班江:就是自己从这边把一些新疆特产运到那边去,然后在学校里面零售,在网上微店销售,做微商,卖的都是新疆特产,和田大枣。
这个暑假期间,库尔班江的日程安排得满满担当,除了做家务干农活之外,他还在县城里找了一份培训工作,每周代五天课。
从7月15日到8月15日,总共132个课时。库尔班江挣了3000多元。就在他为挣学费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地质大学并没有忘记像库尔班江这样的贫困生。除了安排百名教师家访百名贫困生,学校里已经准备好了充分的勤工助学岗位和资金来确保所有贫困生顺利开始新学年。
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马彦周:我们学校每年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的资金在1700万元,这个是年初都已经预算下达的,就是学生有所需,那么说资助要有所助,通过这么一种思路,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说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这个是保底的基本的底线。
半小时观察
中国地质大学每年开设的绿色通道会为700多名贫困新生打开大学之门,让贫困生走进大学,这只是开始了他们人生新阶段的第一步,并不是只要走进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只要家庭的贫困没有改变,他们读书的困难就依然存在。新疆维族学生阿依吐尔逊和库尔班江分别在大学一年级期间获得了8900元和14000元的资助,这里边既包括各种政策性资助,也包括了勤工助学的报酬。
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一定是立体和全方位的,不仅仅覆盖各类贫困学生,更超越纯粹的经济帮扶,尤其是对在校生,在确保学习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着重勤工助学帮扶,既能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又可培养独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08月23日 23:4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很多都依靠着务农和外出打工,在贫瘠的土地上代代传承。他们中很多人都坚信,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然而,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很多家庭早已没有了金榜题名的喜悦。为了让每一个寒门学子都能圆大学梦,教育部提出了“三不愁”的高校学生资助任务目标。(《经济半小时》 20170823 教育扶贫在行动:校园帮扶铺平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