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探索发现》《<西游记>张掖寻踪》(4月9日-4月19日)

CCTV节目官网-CCTV-10 探索·发现 来源:央视网2017年04月05日 15:43 A-A+

《齐鲁家风》第一集:诗书传家(4月14日)

“诗书传家”的传统在齐鲁大地上由来已久,而本集的“诗书”主要指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从齐鲁发源并流传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构成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并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家的家教可以用“诗礼世家”来概括,历代的孔氏后裔都秉承这一传统,并为儒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出生并一直生活在台湾的孟子第76代嫡孙孟令继,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但是依然传承着孟子的思想。颜氏家族五代十国时期迁徙到江浙,但是始终秉承儒家思想,颜子第35代孙颜之推历时十几年之久,写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氏家训》。而颜子的第79代孙、山东大学的颜炳罡教授正在通过乡村儒学这一形式,将儒学普及到农村,给农民们带去圣贤的声音。
  本集内容还涉及到西汉时期“凿壁偷光”的匡衡、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以及近代保护文物典籍南下的山东图书馆馆长王献唐。他们都为齐鲁文化的继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山东章丘的农民张列才一心为站上乡村儒学的讲台而努力,而16岁的中学生刘亚宁因为暑假的一次旅行,了解了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他们两个的故事代表了儒家文化正在当代的山东人身上传承。

《齐鲁家风》第二集:孝义格天 (4月15日)

孔子的学生曾参因为锄地时误把瓜苗锄断,被父亲毒打一顿,不省人事。醒来后装作没事的样子,借此告诉父亲,自己安然无恙。孔子知道后很生气,他说:“舜的父亲用小竹鞭子轻轻打他,他就忍受着。如果用大拐杖打他,他就逃跑。现在曾参侍奉父亲,挨打也不回避,如果真被打死了,就会陷父亲于不义的境地,相比之下,哪个更不孝呢”?
  这就是“小受大走”的故事。孔子把“孝”作为修身的根本,并把孝道传授给曾参。曾参将孔子的传授记录整理,并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了《孝经》一书。《孝经》从问世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包括东汉郑玄在内的一百多位儒学大师为它做过注解,是儒家十三部经典之一。
  “孝义”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也构成了山东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两千多年来,孝义精神在齐鲁大地上一代代传承。
  历史上的王祥卧鱼、羊祜守襄阳,秦琼义救王伯当的故事都传承着山东人的孝义精神。而当代的济南市民苏机来,用他特有的方式照顾母亲,诠释了当代人对“孝”的理解。另一位济南市民吴晓健,完成了父母捐献遗体的遗愿,自己和儿子也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签字,是对孝义精神的升华。

《齐鲁家风》第三集:诚信天下 (4月16日)

春秋时期,为报“柯之盟”之辱,齐桓公准备起兵伐鲁,遭到了齐相管仲的竭力阻拦。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按照盟约归还了鲁国的土地,从此以“信”赢得了诸侯国的敬重,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第一次将“诚信”两字合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奠定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几千年来,这一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范蠡,化名陶朱公在山东定陶经商,为了买卖公平,发明了中国第一个杆秤。他在十三星之外,加上了福、禄、寿三星,改为十六两一斤。这便是中国旧制十六两秤的最早雏形。缺称就是缺德,缺一两损福,缺二两伤禄,缺三两折寿。
  孙良是清朝闯关东的山东人,他为了寻找同伴,饿死在了长白山。历代的挖参人把他封为山神老把头,就是为了继承他的诚信精神。
  瑞蚨祥的掌门人孟洛川,在店铺遭遇大火后,欠别人的如数奉还,别人欠自己的一笔勾销。凭借诚信精神,瑞蚨祥红极大江南北。
  而当代的山东商人刘丽华,仅仅因为一句承诺,奔波了一年之久,终于为在哈萨克斯坦的中国商城找到了商户。带着根植于传统中的诚信种子,中国商人走进异国他乡,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树立了当代中国商人的形象,更让诚信之花开放在异国的土地上。

《齐鲁家风》第四集:德廉为本(4月17日)

山东师范大学学生要拍摄制作一部廉政微电影,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从历史人物中挖掘到了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

齐国宰相晏婴至今还受到当地百姓的祭拜,在老百姓的心理,祭拜廉洁的官员,能给他们带来平安美好的生活。晏婴身为一国宰相,穿破衣、乘破车,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死后将土地家产全部捐给国家,成为中国古代官员廉洁的典范。

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全部的财产相当于今天一个科级干部的财产,他死前留遗嘱,棺材大小只容下一身,不要任何陪葬品。在他的带领下,蜀国出现了一个廉洁的官员群体。岳飞夜宿武侯祠,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则天下天平。

郑板桥为赈济灾民,被罢官,离开山东潍县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一头小毛驴就能驮走,却留下了千古佳话。山东的刘墉,一生清廉,和贪官和珅进行了十年的官场斗争。

清廉的家风在当代共产党人身上也有突出的体现。焦裕禄的子女铭记焦裕禄的遗嘱,不管生活怎么艰难,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而山东寿光前县委书记王伯祥,带领寿光人民把寿光建设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产地,而他自己,严格要求家人,不贪不占,成为当今廉洁家风的典范。

《齐鲁家风》第五集:家国情怀(4月18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其中蕴含的强烈的家国情怀,更使一代代人为了国家利益,前赴后继,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一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抗击安史叛军,举起了讨伐的大旗。在他80岁高龄时,为了平息叛乱,只身奔赴叛军大营。叛军首领威逼利诱,都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叛军将他勒死在河南龙兴寺,一代书法家最终以死报国。

辛弃疾一生都在想着收复中原,但是他直到70岁时才有了上阵杀敌的机会,但是,此时的辛弃疾已经重病在床,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他喊着“杀贼、杀贼”悲愤地离世。

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年轻时就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在抗倭前线,他发明了一种叫作“狼筅”的兵器,大败倭寇,将祸患了中国三百年的倭寇彻底赶出了中国。

抗日名将张自忠因为他的英勇善战被日军成为“活关公”。他抱着必死的决心驰骋疆场。在枣宜会战中,他放弃撤退的机会,壮烈殉国。他的灵柩路过宜昌时,十万百姓为将军送行。

抗日战争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不仅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了大量八路军伤病员,养育了八路军的后代,还千方百计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送到部队,把生产的棉花、棉布做成军鞋、军衣,供应前线的八路军战士。“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根据地的母亲,把她们的儿子一个个送上了战场,她们的骨肉,血洒在疆场,尸骨埋在青山脚下。

  现代军人张楠,远赴索马里执行使馆保卫任务,负重伤后依然坚持留在索马里。2015年,使馆遭受炸弹袭击,张楠被弹片击中颈动脉,壮烈牺牲。而他的姐姐,刚在一年前患癌症去世对这一家人来说,在家与国之间,他们是如此自然地进行了选择。那是历经几千年根植在血液里的情怀,代代相传,绵延不止。

《齐鲁家风》第六集:和而不同(4月19日)

稷下学宫,一座与雅典学院同等规模、同等影响的学府。公元前374年,齐国国君齐桓公田午在齐国临淄城门稷下建立了一座庞大的建筑群,名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名士。儒、道、法、名、兵、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著书论辩。成为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的中心。稷下学宫与雅典学院,被称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双壁。

  齐国的大夫晏婴曾说过: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如果只用水煮成羹汤,有谁愿意喝呢?如果只用一种乐器演奏,有谁愿意听呢?

在晏婴思想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几千年来,这个观点在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对中国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集通过雅典孔子学院院长祖利军、荷兰留学生蓝和等现代人物故事,串联起稷下学宫、贾思勰、扁鹊等历史人物故事,说明了“和而不同”的渊源和传承。







860010-111906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