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60504 师徒(三)四代同堂

来源:央视网2016年05月04日 20:09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首播:

CCTV-1

5月4日19:38

 

CCTV-新闻

5月4日19:38

重播:

CCTV-新闻

5月5日03:45

 

CCTV-新闻

5月5日05:4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自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讲述一个几代青年矢志不渝、薪火相传延续至今的报国故事。1965年,一位外国记者向陈毅元帅发问:“中国打下美制U2高空侦察机,用的是什么武器?”陈毅元帅高举双手在空中一挥,回答到:“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直到许多年后人们才知道,陈毅元帅口中这根大竹竿,其实就是中国刚刚仿制成功的红旗一号地空导弹。红旗导弹,从仿制到独创,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产品系列,这离不开持续几十年的科技攻关,也离不开一代代青年技工的艰苦努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曾经年轻、正年轻和永远年轻的铸盾人。

曹彦生是航天科工二院283厂的一名工人,正在靶场参与飞蜢3000导弹的安装,11年来,他一直在为导弹生产零部件,但亲眼看到导弹发射,还是第一次。

这是一次震撼人心的经历。看到一个个自己生产的零件,组合成威力惊人的利器,在发射成功的那一刻,曹彦生明白了师傅为什么总是强调产品质量:“我们干的是航天产品,容不得半点马虎。这种责任感不是说每天喊多少的口号,它是靠一代一代的这种传承。”

师傅马景来,1953年出生;徒弟曹彦生,1984年出生,两人年龄差距31岁。

曹彦生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11年前,他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数控大赛。也就是在那次比赛中,他引起了大赛评委马景来的注意。技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283厂,成为马景来的徒弟。马景来早就相中了这个苗子:“这种技术要传承要有一些优秀骨干分子,这种东西我觉得很有必要,也是师傅要认可这个徒弟。”

1971年,当时不满17岁的马景来这里参加工作,开始了3年的学徒生活。因为要采取“偷学艺”的方法,师傅不愿意把真正的绝活传授给他,他感到很痛苦。后来,当上师傅的马景来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徒弟。

铝合金薄壁舱体加工是马景来的绝活儿,他加工的精度能达到一丝,也就是0.01毫米。从基本的站姿、装卡,到自己的绝技绝活儿,马景来手把手地教曹彦生。马景来说:“我觉得不像过去所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即使你不讲人家也会摸索的,反而我觉得这种保守倒没有任何好处,只能说师傅没有这种眼光。”

曹彦生说:“工作上面要求很严格,生活上像我父亲一样,对我们比较关心。像我称呼我的师傅就是师傅师娘,逢年过节我要去看一看,就是长辈。”

这亲如父子的师徒二人,在刚结为师徒的时候,也经过了磨合。曹彦生说,师傅:“其实一开始也是跟师傅这种,师傅的不认可,因为师傅也觉得我们是全国大赛过来的。觉得自己很厉害的,就这种。”

刚到厂里的时候,曹彦生分到一台老设备,不仅设备老,师傅分配的活也简单单调,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简单单调的工作,就是飞平面。飞平面也就是把生产使用的基础件的几个面铣平。曹彦生说:“头3年飞平面的时候,我飞得特别郁闷,就每天飞面,那鞋里面那脚冷却泡水,脚里面每天湿,任务也比较忙,设备不先进,生产效率比较低。”

当时,马景来要求徒弟每次编完程序后要检查、做工作记录。曹彦生觉得师傅唠叨,自己技术这么高,编个程序还能有错?所以师傅不注意的时候会偷懒。

在一次生产过程中,输完程序后,曹彦生没有按照师傅的要求进行检查。结果,因为输错一个负号,方向反了,高速旋转的刀具直接切到工作台上面,在工作台上旋出了碗口大小的刀痕。

曹彦生当时吓呆了,他说:“如果刀具要飞出来它就是一个严重的事故,刀具的每分钟线速度2000多米,如果出来以后跟子弹的速度都差不多。”

接到小组长报告的马景来立刻赶了过来。心有余悸的曹彦生还清楚地记得,那是性格温和的马师傅第一次对自己发火。

被他铣坏的那块工作台,现在还在继续使用。这烙印,时时提醒着曹彦生。这次惊险的事故,让曹彦生对师傅的教导有了新的认识。他说:“做事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师傅教我的,我必须这么做。”

当时生产任务繁重,曹彦生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早上8点钟来,晚上11点才能走,有时候还要干通宵,再加上钱少,没有施展的空间,这让曹彦生有点受不了。

曹彦生的苦闷,马景来也觉察到了,他在曹彦生郁闷的时候找他谈话,希望他摆正心态,有螺丝钉精神。

当时已经是年过半百的马景来,依然是不分昼夜地和徒弟们一起加班,赶工。曹彦生说,他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好的工作作风:“这种加班,其实也是磨炼一种意志。我飞明白了。那我飞出来,我把我的知识,别人没积攒的我积攒了,别人没领悟的我领悟了,技术上面领悟了,做人精神上面领悟了,我得到了锻炼,不浮躁了。”

3年后,曹彦生很快成为车间的顶梁柱,全国技术能手,并且成为北京市数控大赛的金牌教练。

师傅曹彦生,1984年出生;徒弟常晓飞,1988年出生,两人年龄差距4岁。

2009年,曹彦生也成为了师傅。常晓飞从学校毕业后来到283厂,成为曹彦生的徒弟。跟自己的师傅比起来,喜欢学习的曹彦生理论知识更丰富,他喜欢用理论加上实践,把问题分析透彻,教给徒弟。

师傅立的一些规矩,传承了下来。在马景来班组的每一台机器旁,都有一个工作记录本。曹彦生说:“这从我师傅那儿就传下来了,师傅就教我要检查检查再检查,要做好记录,这样的话才不会出错,我也把这个习惯教给我徒弟。”

曹彦生希望与徒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既是师徒,也是朋友。他说:“我跟师傅之间还是很传统的,尤其在技术交流的时候我自己要是有一些新的想法的话,我肯定会要考虑师傅的感受,想我该不该说,我能不能说。等我带了徒弟以后我希望打破这种传统,经常跟他探讨一些问题,他跟我之间就没有这种顾虑。”

常晓飞没让师傅丢脸,2014年,常晓飞夺得全国数控大赛第一名,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师傅常晓飞,1988年出生;徒弟曹彦文,1993年出生,两人年龄差距5岁。

常晓飞的徒弟曹彦文,其实是他师傅的弟弟。2015年,曹彦生的弟弟曹彦文从技校毕业,来到283厂,成为常晓飞的徒弟。常晓飞说:“说是师傅吧其实也不是师傅,更多的应该来说是一种兄弟之间的情分吧,他没叫过我师傅,一直以哥相称来喊我的。”

在马景来班组,一代代师徒传承下来,辈分和规矩已经不像最初那样严谨。在常晓飞和曹彦文这对年轻的师徒之间,更多的是兄弟情谊。

初出茅庐的曹彦文,一开始对这个只比自己大5岁的师傅,其实并不服气:“师傅说是让这么干,我可能有我自己的一点想法,非要这样干。”

常晓飞为此没少花心思,他知道,对于90后的年轻人,摆架子、定名分是无法折服的,他要凭借的,只能是自己精湛的技术。常晓飞说:“就是征服他的那种感觉,我要以我最好的方法做出来,让他感觉师傅的这个方法是对的,让他非常心服口服。”

那一年,曹彦文代表283厂去参加全国数控大赛。在选拔赛中,由于一点点技术失误,他的成绩很不理想。

当天,在师傅给自己开小灶的时候,曹彦文明白了自己的差距。曹彦文说:“我自己就找了一下那个零件,找了差不多有2分钟左右,把那个零件给找正。后来师傅说,行了,你卸下来,我给你装一遍。”

师傅常晓飞用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漂亮地完成了这个环节。常晓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徒弟找问题,纠正。在随后的全国大赛中,曹彦文一举夺冠。

这天,是马景来63岁生日,也是老人正式退休的日子。徒弟们一起为师傅准备了一件特别的礼物—大家特意花心思给他做了一个导弹模型车,把他的这个手艺基本上都用上了。马景来说:“挺好,这最能反映航天的精神和企业。”曹彦生说:“你就放心吧,我们绝对不给你丢人,也绝对不给你丢脸,我们绝对要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做好接班人。”

283厂成立了以马景来命名的工作室,现在这个工作室绝大多数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中有6人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全国技术能手”16人,“航天科工集团十大杰出青年”1人。

红旗导弹,直冲霄汉。从1号到9号,50年来,前进的接力棒,不断交到新的青年人手上;但是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托举红旗的一代代青年人,对使命的态度从不曾改变、对国家的忠诚都坚定不移。这就叫薪火相承,矢志不渝。正是这团不灭的火,才让以红旗命名的导弹越飞越高;正是这股不移的志,才让以红旗引领的中国越走越强。一块永远有青年为之付出的土地,怎么能不朝气蓬勃!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5月04日 20:0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自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为祖国复兴,国家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曹彦生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一名职工,11年来他一直在为导弹生产零部件。严谨的工作态度及对航天产品的责任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红旗一号地空导弹到红旗九号,五十年来,前进的接力棒不断交到青年人的手上,而这些青年人对使命的态度从不曾改变,对国家的忠诚都坚定不移。 (《焦点访谈》 20160504 师徒(三)四代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