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开讲啦》孙华:虎年说虎 跨越千年的虎文化

CCTV节目官网-CCTV-1 开讲啦 来源:央视网2022年02月02日 11:15 A-A+

壬寅年是虎年。几千年以来,虎形象在文学、艺术、民俗等领域遍地开花,虎形象在出土和传世文物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期节目邀请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为大家虎年说虎,讲述虎文物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

“百兽之王”从猛兽变为力量的象征

虎作为“百兽之王”,常常被人们赋予力量与速度的象征意义。历史上,以虎为尊的虎文化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出土于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虎图案,是距今约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该图案依照方位,恰好与后世盛行的“东青龙、西白虎”相吻合,所以人们称之为“中华第一虎”。有学者推测,这一图案将龙和虎摆塑在一起,似乎在当时社会就有了一种推崇虎的文化。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古人还会借用老虎造型的头冠、带扣和权杖头,来展现自己的威严、地位与权力。三星堆出土的龙虎杖用青铜虎为底座,龙形象装饰青铜杖首,以展现持有者压服老虎的实力和威仪,很可能是当时统治者持有的权杖。随着历史的推进,古代社会进入到成熟国家之后,王或皇帝之下官员的权力被规范和限制,尤其是古代国家统治权中最重要的军事权力。我们熟知的古代军事权力的典型标志物是可以调兵遣将的虎符,当时最高统治者铸造了调兵遣将的铜虎符,为了制约军事统领的权力而将虎符一分为二,军事将领可以通过上方授予的虎符召集军队,抵御外敌,消除内乱,从而达到国家的稳定。

被神化的虎,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

“百兽之王”再凶猛,也不能满足人们对力量的想象。孙老师说:“如果说老虎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这个老虎,好像只能够在陆地上跑。”先民为了神化虎的形象,会在艺术上给虎增添它所没有的东西。伏鸟双尾青铜虎就展现了吴城文化下的人们对虎的神化。长达半米的虎卧伏在地,虎背后是一对双尾,虎背上卧伏着一只小鸟,鸟与虎,一大一小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老虎形体之大,将虎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的成语里有“如虎添翼”,孙老师说到“如果能给虎添上一对翅膀,那虎的能力就更大了”。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一对铜神兽,神兽头有点像老虎,但是尾巴已经跟一般的动物不太一样了,有点羽毛生出来的味道,尤其是它的肩部,伸出了两只向上翘的翅膀,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老虎或狮子,已经是带翼的神兽了。随着老虎的被神化,有的部族、族群甚至国家就把老虎作为自己的象征物,虎也逐渐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老虎无论是作为力量、权力的象征,还是作为神话的一种崇拜,实际上已经进入到我们所说的文化范畴。发展至今的十二生肖是颇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它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并演变成了如今的属相文化。十二生肖佣始于南北朝时期,最初有短暂全动物造型,很快就变为坐姿的动物头人身的造型,唐宋时动物头人身造型的十二生肖俑通常是站立着的,五代以后人头和人身逐渐融为一体,用人俑头顶或手持的动物来表现十二生肖。生肖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完全融合进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青年代表互动 让现场“虎”趣十足

在我国的年画、泥塑、皮影、剪纸、布玩具等民间艺术作品中,虎的形象有很多不再是凶猛的野兽或者权威的象征,而是一种可亲可爱的动物,其中也不乏堪称世界经典的作品。汉朝时,人们流行在除夕之夜在门上画虎以驱鬼魅。我国民间还认为“虎毒不食子”,为了儿童的安全、健康生长,常把小孩的鞋帽上绣上虎头等装饰,称为虎鞋、虎帽,以讨吉利,驱邪避祸。

现场互动环节,青年观众纷纷向孙老师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话题。一位青年提问:“许多建筑物门口为什么是石狮子而不是石老虎造型呢?”,孙老师回答说,这是因为古时留下的建筑群中,佛教寺庙比较多,而佛教寺庙的门前多以狮子为主,引得后来的人们纷纷效仿。还有一位青年代表向我们展示了甲骨文中的象形动物,生动地展现了汉字的演变,同时还展示了虎字衍化成现代汉字的两条脉络。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留下的印记,也让现场变得热闹非凡。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周《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