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水产20多年,陈煌奇根本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只捞上来三条泥鳅苗的事,陈煌奇都不敢跟外人说,他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
陈煌奇:就是很失望,本来说五年的话,肯定可以搞起来这个品种。因为家里一直催,说叫我回去退休了。我就想说再给我五年时间,又发现这么一个好的商机,这样一个新的品种。那一定要把它搞成功才行,我就不相信以我的能力,我的经验会搞不起来。所以说没想到第一次就泡汤了,剩了三条。
没过几天,林森庄就在陈煌奇的催促下回到了海南,他根据经验观察分析了水花苗成活率低的原因。
林森庄:第一个危险期大概在四天,五天。你在四天五天当中,你就可以决定大概它的存活率有多少。那是第一个阶段的危险。然后到了20天到28天当中,这一个星期,看一下量个温度。那时候刚好是它小肠在转换成肠呼吸的一个过程。所以它整个那个所谓的抗体非常薄弱,最容易感染疾病,甚至环境糟的话,一个晚上全部死光的都有。
所谓肠呼吸,就是水生动物通过连接在肠内腔上的上皮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典型的水生动物有鲶鱼和泥鳅。
当水中含氧量不足的情况下,泥鳅会冒出水面,深吸一口空气,空气被吞到肚子里进入肠子后,肠壁上的血管就汲取了其中的氧气。
虽然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但在转化成肠呼吸中,一个干净的环境是成活的关键所在。
陈煌奇:一直以来,来这边这么多年工作,所以说遇到很多困难,很多磨难。但是我都能一一克服。再怎么样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那我不相信说这个小小的问题,我不能解决。
大风大浪都挺过去了,怎么能在这个小阴沟里翻船呢?第二批水花苗发来以后,陈煌奇按照林森庄说的,清理了池塘周围的虫草,加高了水位,安装上遮阳网,更加用心的对待它们。
而在这次养殖过程中,陈煌奇发现了和之前不一样的地方。
陈煌奇:是这样的。
记者:我来喂喂,看它是不是会上来。就这样一喂,它就会上来吃。您是不是当时不知道它会上来吃食?
陈煌奇:不懂,当时不懂,因为第一次养泥鳅。不懂说泥鳅会上来吃这样。很滑溜的。要两只手才抓得起来。
记者:一身水。这才是正常现象。
陈煌奇:当时静悄悄的,奇怪,喂了二十几天的饲料,它都是静悄悄的。每天喂料都没有泥鳅苗上来。
记者:当时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
陈煌奇:对啊,第一次也不懂这泥鳅,是这样的,它是会爬上来的,我们不晓得。
到2012年底,陈煌奇的大泥鳅从育苗到养殖都已经步入正轨。虽然没有一次成功,但坚持最终换来了好结果。
陈煌奇很开心,带着记者去打捞泥鳅,可是记者却惊奇地发现,很多大泥鳅都漂浮在了水面上。
记者:这个是不是死了呀?
工人:没有死。
记者:没死?那它怎么浮起来了呢?
工人:你看它又动了,动了,抓它上来它就活了。它不是死的,装的,装死。
大泥鳅还会装死?这说法让我们听起来很新鲜。可马上旁边的专家就更正了工人的说法。
林森庄:不是装死的,哪里会装死?它是在呼吸,因为它有时候,大部分都是用肠呼吸,肠呼吸的时候,如果小肠里面有特别多的空气没有排出来的话,它就浮在这个水面上,那你把它放了,它又沉下去了。没什么问题的。
陈煌奇对他的泥鳅信心满满,之后养殖场再也没出现过问题。
陈煌奇唱歌: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记者:这是台湾民谣是吗?
陈煌奇:对,这是捉泥鳅,小时候我就听到了,小时候我就我就捉泥鳅就有这首歌了。
记者:这么大一个池塘,一次能捞多少泥鳅苗?
陈煌奇:一次估计现在捞起来应该有三十多万尾泥鳅苗。
记者:三十多万尾?那第二批是不是就捞上来了?
陈煌奇:对,第二批就像这样了。
记者:收获挺多的。
陈煌奇:第二批我们就得了二十八万尾泥鳅苗。
记者:那您当时看到这种苗这么多什么感觉?
陈煌奇:就很高兴了,觉得说,既然这么辛苦了,又搞了一个多月,就有个成果出来了,就有信心了。等于说这个我们只要用心的话,它一定会成功的。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9月20日 22:3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陈煌奇创业打拼二十年,在行业内,赢得了罗非鱼王的美誉,年过六十的他打算荣归故里,享受生活。可是当他看到这种大泥鳅,心中重燃创业激情。没曾想,行家一出手,却先失了手。坚持还是放弃,本期节目看奋斗二十多年的陈煌奇,如何再战商海。(《致富经》 20160920 台湾商人抓住滑溜溜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