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就“扎实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记者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副局长王效云主持。
王效云:记者朋友们,上午好。以“扎实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专题的记者会现在开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先生,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先生来到新闻中心,围绕主题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在开始回答记者们提问之前,我们先请韩部长讲两句话。
韩长赋:谢谢主持人。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借这个机会,我首先要感谢媒体新闻界的朋友们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昨天,李克强总理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讲农业和农村工作。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了“十连快”,应该说,农业形势好,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我们总的思路和目标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稳粮增收。为此,我们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质量安全,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更加注重科技和人才。要经过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做好工作,我们对此也充满信心。
现在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王效云:谢谢韩部长,请各位提问的记者,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简单明了。下面我们开始提问。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关于粮食安全问题,请问韩部长,最近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要确保稳定在5.5亿吨以上,这个目标远远低于目前国内的消费水平,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有所改变?今后我国是否会进口更多的粮食?“十连增”之后如何继续持续增产?谢谢。
韩长赋:你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你观察得很深入。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我想用三句话来回答。
第一,我们国家立足国内基本解决粮食的安全问题,这个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20个字的核心还是立足国内。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而且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方才你讲到,前不久公布的关于食物和营养的纲要,里面确实提出到2020年我们的粮食产量要保证在5.5亿吨以上,但是我想说明的是,这个目标指的是谷物,也就是说小麦、水稻和玉米,而且是一个最低的产量。我们2013年的谷物生产是10855亿斤,还是低于5.5亿吨这个指标的,是个最低确保的产量,并不是说我们就产这些粮食,我们还是要根据我们的需要和我们的能力,来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第二,刚才你讲到,我们是不是要进口很多粮食。这几年我们粮食的进口量确实在增加,但是总量并不大,去年就是1300万吨。我们国家消费在增长,资源又有限,所以我们会适当地利用国际市场。但是我们基本的是要依靠自己。去年的1300万吨只占我们国内消费量的2.4%,而且要是真靠大量进口也靠不上,全世界的粮食贸易量只有6000亿斤,相当于我们产量的一半。大米,我们的第一主粮,全世界的大米贸易量只有700亿斤,相当于我们国内消费量的1/4,他不可能都卖给我们啊,所以我们对此还是清醒的。
你讲到这个《纲要》,确实,我们的《纲要》发表了之后,包括最近乌克兰局势动荡,都引起了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说明国际粮食市场还是很脆弱的。
我们十几亿中国人,不可能靠买饭吃、讨饭吃过日子,所以我们会增加一些进口,但是进口量不会大幅增长。
第三,至于说到已经“十连增”了,以后还能不能保证,这个问题我是有信心的。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都公认的,中国用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应该说是改革的红利,科技的恩惠,也是中国农民创造的奇迹。
从未来看,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政策。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我们有一套政策体系。第二个就是科技。我们现在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5%,还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种业,我们把种子当成大事来抓。第三个是基础设施。现在我们的水浇地已经到了51%,我们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9%,虽然在世界上不算先进,但是这个基础还是能够帮助我们有一定的抗击自然灾害的保障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措施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描绘一下,前面是政策、科技、设施三大支柱,再加上一个保护耕地红线,就是“筑牢三大支柱,坚守一条红线”,当然还有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效益。我想2014年的粮食生产还是可以预期的,长期还是有信心的。
中国财经报记者:我想就财政支持农业四补贴政策提一个问题,自2002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业“四补贴”政策。请问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调整和完善?另外,据我所知,今年国家将根据粮食播种的实际面积或者产量实施补贴到户试点工作,请问这个试点如何推进?谢谢。
韩长赋:关于这个问题,第一,对农业、对农民进行补贴,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因为农业是基础产业,带有很大的公共性、社会性,因为人人都要吃饭,所以农业离政府最近,各国的通行做法都是对农业给予补贴,西方欧美国家,农民收入40%以上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
我们国家这些年中央重视农业,补贴也不断地大幅增加,我们去年直接补贴已经达到了1600多亿,就是刚才这位朋友讲的“四补贴”。我以为,我们国家农业是基础,农业资源又有限,农民收入又低,可以说农业是弱质的,农民是弱势的,我认为还应该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欧美国家是40%,我们的直接补贴占到农民的收入只有3%左右。无论按照我们的国情、政策还是WTO的要求,我们都有很大的补贴空间。
第二,刚才讲到,有些什么情况和问题。坦率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些问题,有些情况的。我也听到一些议论,一个主要的议论就是说这些补贴补给农民之后,有些农民不种地了,进城打工了,还拿到补贴,而流转土地种地的人反而没有拿到补贴。我们种粮补贴政策目标是补贴给种粮农民的,你现在不种粮了怎么还拿这个补贴呢?当然补贴也不多,一般地区一亩田大概是90块钱左右。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实际上,当时我们都是希望谁种粮食就补给谁,但是到了基层,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困难。因为农民现在有自主权的,他今年种粮明年种菜,是自己说了算的,不像过去搞计划经济,说种粮就种粮,所以很难核定每一个农户是种粮了还是种菜了,是种了八亩粮还是十亩,很难考核,而且成本非常之高,弄不好的话,在基层,一些群众不信任某个干部,可能还会带来很多矛盾。所以多数地方的做法都是直接把这个钱按照承包地的亩数打到农民的卡里去了。我以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一个可行的办法。这个办法,确实有一部分农民进城打工,不种粮甚至不种地了,但是中国现在多数农户还是种地的,而且多数农户还是种粮的,应该说不种粮甚至不种地的得到补贴的比例还是偏小的。
第三,现在我们采取其他的方式,应该说还没有这个方式简便。对农民来说,我的承包地流转给你了,这个钱是补贴给我还是给你,我们两个是可以商量的,给了我,我的土地流转资金就减少,如果给你了,我就会把这个钱加上去,农民是很聪明的。如果一亩地的补贴90块钱给你了,我的租金会相应提高的,所以农民会自己处理的。
下一步的方向,三中全会提出来要改革和完善农业补贴,所以还是要向谁种地谁种粮给谁补贴的方向走。怎么走呢?就是稳定存量,调整增量,向种田能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大体是这个思路。说稳定存量,讲句实在话,已经打到农民卡里的钱,装在农民口袋里的钱是不能掏出来的,要掏出来是得罪农民的,现在农民对政策满意,那样他可能就不满意了。我前面讲了,农业的补贴空间还很大,今后政府财政还会增加补贴,新增的部分增量要进行调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向种粮大户倾斜,向规模经营倾斜,这样的话,我们觉得会把事情处理得更稳妥一些。我们相信,这样既可以维护稳定,又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我们注意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试点农村土地流转,但是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想问问部长有没有好的办法,既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够保护农民的利益?另外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最后我们想问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大家对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怎么改,以及农村土地如何流转也是非常关注的,希望您能给我们一个回答。谢谢。
韩长赋:你提的这个问题是个重大问题,也是个热门话题。三中全会之后,大家都高度关注农村改革,因为农村改革是我们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改革里面,核心的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因为土地关系可以说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土地权益是农民最大的一块利益,而且土地问题涉及到城乡的统筹发展问题。
关于土地问题,实际上是三块地,一块地就是方才你讲的农户的承包地,第二块地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第三块地是农民的宅基地。你刚才主要讲的是第一块地,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土地流转,我以为,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它需要流转,因为只有在流转中才能更科学地配置,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第二,有不少农民出去打工了,也有一些农户不种地了,所以他需要流转。所以,土地流转我们是提倡的。但是,同时又必须是有序地流转,因为如果无序地流转,出现很多乱象,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现在有一些地方下指标、定任务、赶进度,每年要流转多少,要提高多大比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强迫命令也有了,行政推动也有了,所以农民不高兴,也带来一些地方的矛盾甚至不稳定。所以在土地流转中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要有序流转。
所谓有序流转就是依法、自愿、有偿。我想这里最主要的,一个是要保障农民的权益。因为地是农民的,是承包农户的,流转不流转,什么价格流转,流转多少时间应该由他说了算,流转的主体是农民,不是干部,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我们提倡要依法、自愿、有偿,使土地流转有序进行。
一个是土地流转也不是越快越好,土地的经营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我前面讲了,土地作为要素需要流转,农民种地要有一定的效益,需要一定的规模,所以我们要鼓励土地有序流转,要扶持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为什么说不是越大越好,不是越快越好呢?因为土地流转,第一要和当地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出去多少相适应。第二要和当地的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相适应,包括农民的管理水平。第三要和社会化服务的程度相适应,不然的话可能就成为规模不经济。所以,我们是本着这样的原则来把握这个问题的,不能搞大跃进,不能人为垒大户,不能搞强迫命令,我们有序地引导流转,合理地实现它的规模,不要走弯路,如果是求急求大,可能欲速则不达。
快递杂志和中国邮政报记者:韩部长,昨天总理工作报告当中提到要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的发展,结合此前出台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当中也提到,要发展优质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您认为应该如何促进邮政和快递企业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还想知道农业部何时会出台相应的引导和扶持政策?谢谢。
韩长赋:我想先说一点,现在乡村的邮政参与农村的生产资料的流通配送,包括农产品的流通,就是一进一出,我们是欢迎的,而且有些地方是做得很好的,因为它降低了成本,方便了农民。
你提的这个问题,关于农产品的物流问题,也包括生产资料的物流问题,我以为现在是我们的软肋,这个软肋倒不是说没有人搞物流,而是现在流通成本太高。我们经常听到说蔬菜价格涨了,蔬菜价格有很多时候确实涨了,前段时间涨得挺厉害的,最近下来了。但是讲实在话,种菜的并没有得到多少利润,实惠并不多。我曾经跟踪过海南的青椒运到北京的情况,在海南一斤6~8毛钱的青椒,到北京就卖到3块钱左右。物流成本高,中间环节获利多,这头生产者没有得到多少好处,那头消费者又付出了较高的价格,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解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关于你说发展配送,应该说我们政策上是欢迎各方面的社会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农产品流通的,无论是坐商还是电商我们都是欢迎的。现在也有一些电子商务,包括一些很大的电商都要参加搞农产品物流,我们都是欢迎的,只要是能给农业带来好处,给农民带来好处,我们都是支持的。
邮政,我已经讲了,我们欢迎邮政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邮政在农村里网络很多,现在跟邮政打交道比较多的是农民工,农民工的钱基本上都存到邮储银行了,希望这方面更多地投入到农村发展建设上。第二,邮政的网络也很全,跟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我们希望能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4年03月07日 11:16
视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