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吃掉那些脏东西
【主持人】:在福建省有这样一个大棚,占地只有一亩,从外面看上去与普通大棚没什么区别,但是里面却有八分地的鱼塘,还有一亩二分地用来种植物,二者加起来足有两亩地,一亩地的大棚里为啥有两亩地呢?
解说:一亩大棚变成了两亩,这是因为立体种养模式,养鱼、种菜两不误。这还不算啥,还有更神奇的,在鱼的整个生长周期里,只有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往鱼塘里灌水,其余的时间基本上不需要从外面引水,也不向外面排水,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独立完成的,这个系统的研究者就是福建省农科院的陈敏和他的助手们。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陈敏:我们搞的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把高密度养鱼与绿色植物的栽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解说:地下养鱼,地上种植物,八分地的鱼池里养殖了近万尾鱼,每天不停的吃、不停的拉,排出的粪便很多,时间一长,鱼池还不得变成粪坑,这鱼哪能受得了,可是在陈敏研究的这个系统里,基本上看不到鱼排放的粪便,它们都到哪去了呢?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陈敏 :整个系统是密闭循环的系统,它不需要向系统以外排泄任何的养殖废物,达到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
解说:改:不从外面引水,又不向外排水,这鱼怎么能活下去呢?一般人养鱼,水都是流动的。鱼对水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养鱼不换水的话,鱼根本就受不了。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敏:通常的话,高密度集约化养鱼有两个瓶颈,一个是水中的氨氮含量过高,第二个是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过低,养鱼密度越大,溶解氧含量越低,氨氮含量就越高,这对养鱼非常不利。
![]() |
解说:不换水一方面水中的溶解氧不够了,即便有增氧机不停的增氧,但是鱼吃喝拉撒在水中,时间一长,水质很差,所以不管怎么说,隔上那么几天就得换一次水。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陈敏:通常解决溶解氧含量低,采用机械增氧或者是流水养鱼,机械增氧会损耗很大能耗,流水养鱼会浪费很大的宝贵的水资源。
解说:一般的情况下,池塘养鱼每星期要换一次水,一年下来就得换上50多次的水,一次一池塘,细算一下,一年50多次得用去多少水啊!这还不算,换下来的这些水本身就是一个污染源。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陈敏:而且排出的水中的富营养化,对整个流域会产生很大污染。
解说:但是在陈敏的这个大棚里,鱼在整个的生长周期里,根本就不用换水,而水质一直非常好。在鱼塘里,根本看不到鱼排泄出来的那些坏东西,那些坏东西神奇般的消失了,它们到哪儿去了呢?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鱼所排出来的粪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坏东西,对这些植物来说,可是非常好的东西,因为植物通过吸收这些粪便,然后来满足自己生长需求。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2年12月04日 19:42
视频简介:本节目主要内容:在福建省有这样一个大棚,外表和普通大棚一样。这里面有八分地的鱼塘还有一亩二用来种植植物。这个大棚却只有一亩地。那多出来的这些是怎么变出来的呢?一亩变两亩这是为什么呢?本期节目带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