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7 科技苑

[科技苑]是谁吃掉了污染物(20121204)

来源:CCTV2012年12月04日 19:42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相关稿件

 

  解说:完成这个系统的主角就是它们四个:鱼、水稻和蔬菜、红萍,鱼产生的粪便对于鱼来说是废物,对于水稻、蔬菜、红萍来说却是上好的营养水。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要实现起来却是相当的难,地方就这么大,养什么鱼,种多少稻那都是很有讲究的,当时搞这个大棚的时候,光选鱼就下了不少的功夫。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在这个模式当中,我们最早想到鱼的品种是四大家鱼,也就是说草鱼 鲢鱼还有鲤鱼这一块

  解说:四大家鱼是最常见的,也很好养活,不怎么挑食,然而,在养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然后它提供的营养,满足不了上面这些蔬菜营养的需求,蔬菜也长得不好

  解说:既然四大家鱼排泄的粪便满足不了植物的生长需求,那就增加养殖的密度,养殖的密度上来了,鱼排泄的粪便多了,植物的长势也很喜人,这个时候,四大家鱼却受不了了。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当我们在增加这种鱼的养殖密度的时候,发现这种鱼会出现浮头,甚至死亡的现象,因为品种的原因养殖密度不能过高。

  解说:养鱼的人都知道,鱼浮头是缺氧的表现,原来,增加了四大家鱼的养殖密度以后,它们的排泄物虽然满足了植物的生长需求,植物也吸收了水中的氨氮,释放了氧气,但是回流到鱼池里的水溶解氧含量偏低,满足不了四大家鱼的需求,所以必须找到一种既适合高密度养殖又耐低氧的鱼。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后来查了一些文献,根据福建的气候条件,发现有一种鱼叫革胡子鲇,很耐低氧 又适合高密度养殖,所以通过多次试验

  把革胡子鲇当作,这种模式当中的当家品种鱼来饲养。

  解说:自从把四大家鱼换成革胡子鲇鱼之后,养殖的密度上来了,它们的粪便从数量上来说可以满足水稻等植物的生长了。可是这么多的坏东西,究竟是怎样一点一点的被吃掉的呢?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这是一个蓄水池,水通过水泵抽取后,到各个栽培床,然后通过蔬菜和水稻等植物的吸收净化后,全部回流到蓄水池内。

  解说:这是一个相对密闭的循环系统,这个水池既是水的起点,也是水的终点,通过鱼在游泳时的搅动和水的流动,鱼的粪便就会随着水的流动通过溢水口流入到蓄水池里,然后通过水泵抽到植物的栽培床上,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这是一个抽水泵,通过水泵的抽取,把养鱼排出来的污水输送到栽培床上,通过植物的吸收和消纳后进行新一轮的循环。

  解说:养殖的污水通过水泵抽到栽培床上,这时植物正在等待着这些脏东西的到来,对于鱼而言的脏东西,对于这些植物来说却是美味的大餐。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我们可以看到根系像过滤网,鱼所排出来的粪便大部分过滤在网内,达到净化水的作用。

  解说:原来,植物的根系在生长的时候,纵横交错,形成了厚厚的一层网,鱼池里排出来的脏东西在经过植物根系的时候,有的沉淀到水底层,有的被吸附在根系上,而水中的氨氮是大棚里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富含氨氮的养殖水体进入到栽培床后变成了作物的营养液,它能代替土壤向植物体提供水分、养分等生长因子,使植物正常生长,植物生长的是正常了,可是接下来陈敏他们遇到一个问题,耐低氧的鲇鱼一个个的都把头浮出了水面。

  一组鱼浮头的画面

  【主持人】: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鱼的粪便给植物提供了上好的有机肥料,通过植物根系拦截后,鱼的粪便不会回流到鱼池里,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消化水中一部分氨氮,然后水再回流到鱼池里,那鱼怎么就出现浮头的现象呢?

  改:解说:原来陈敏他们是按着露地鱼塘养殖革胡子鲇的密度投放的鱼苗,8分地投了近万尾鱼苗,鱼塘是真正的发挥效益了,它们排泄的粪便水稻却消化不了啦,如果既要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又要让鱼能够健康的活下去,养鱼的密度就要减少40%,这就产生了新的矛盾,鱼的产量降低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要满足水稻的生长又能保证鱼的产量呢?这个时候他们研究的一个项目帮了大忙。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这个项目主要是由国家航天载人航天911项目过来的,是空间生态、生命保障系统,我们把它的一些理念用在了农业上。

  解说:原来陈敏他们研究的项目是航天工程的生命保障系统,也就是说人上天了,如何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氧气,如何解决他们的吃喝拉撒问题,而红萍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陈敏:它在空间站主要起的吸收二氧化碳,提供氧气,提供蔬菜的作用。

  解说:所以红萍又被称为天然的植物“增氧机”, 红萍是低等的水生蕨类植物,它有其它植物无法比拟的生理优势。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素芳:红萍根系非常发达,庞大的根系可以形成一个天然的过滤网,可以过滤掉水当中悬浮的物质,让它沉淀在这个层架上。

  解说:在整个的循环体系中,红萍利用根系组成庞大的 “生物滤网”,它可以过滤掉水稻没有过滤掉的悬浮物质,这些悬浮的物质可以过滤掉,而水中的氨氮看不见、摸不着,它是过滤不掉的,红萍又是如何吸收水中的氨氮的呢?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素芳:另外与红萍共生的蓝藻,本身具有固氮的作用,可以起到去除氨氮,降低水中氨氮的作用。

  解说:与红萍共生的蓝藻吸附氨氮、释放氧气。使原来氨氮含量高、溶解氧含量低的培养液,又变回氨氮含量低、溶解氧含量高的养殖水体,这样就能满足鱼类生长的需求。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对于鱼来说,水里面的氨氮降低了,对它的生长是有利的,它的食欲增加了,它的生长速度自然就增加了。

  解说: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把红萍放在这个系统中,毕竟还是头一遭。那么,种植多少红萍才能吃掉水稻没有消化的脏东西,经过红萍过滤的水才能满足鲇鱼的生长需求呢?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有一点一点的摸索着来。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养多少红萍合适,我们就从一层开始。

  解说:刚开始的时候,陈敏他们上面种植一层水稻,下面种植一层红萍,养殖的鱼依然是革胡子鲇,几天过后,水稻、红萍长势都不错,可是革胡子鲇鱼却出了状况,又出现了浮头的现象。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当发现鱼浮头的时候,我们就用仪器来测水中的氨氮和溶解氧,这个时候氨氮还是比较高,溶解氧也比较低,我们就增加红萍的栽培量来净化水质。

  改:解说:既然红萍能够降低氨氮,增加溶解氧,那就多加几层红萍,那加多少红萍合适呢?

  解说:陈敏他们就做起了试验,把红萍分成几个区,有两层的、三层的、四层的,最多达到了五层,然后测定每一层流出的水中氨氮、溶解氧的含量。

  一组取水 测氨氮的画面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刚刚从鱼池里面排出来的,水的氨氮含量是比较高,通过测定可以达到十一点二毫克每升。

  解说:适合革胡子鲇生长的水体氨氮含量不能超过7毫克每升,而经过一层红萍净化的水,铵态氮含量降低到了九点五毫克每升,显然不适合革胡子鲶鱼的生长。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经过两层红萍过滤以后,它的氨氮含量降到了7.5毫克每升。

  解说:经过三层红萍净化的水,铵态氮含量为五点九八毫克每升,这说明红萍的层数越多,水中氨氮的含量越低,而红萍越多释放的氧气也就越多,越适合鱼的生长,但是大棚种养殖要的是经济效益,红萍的层数越多,投入越多,占地也越多,那么为了让大棚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让鱼长得好,又要减少投入。

  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氨氮含量越低的话对鱼的生长是越有利的,考虑到我们大棚里面生长空间的问题,我们最后就采用三层红萍,来过滤大棚里的养鱼水。

  改:解说:为了便于红萍把水里的脏东西全部消灭掉,陈敏他们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每一棵红萍都发挥了作用,也就是让水的流动呈S状,红萍栽培床的一侧为进水口,那么另一侧就是出水口,水在栽培床上就会由一端流向了另一端。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水泵抽上来以后,通过水龙头流到栽培床上,从那头流下去,然后再经过这层,这样一个S型的一个流动状态,逐层逐层过滤下去,然后直接回流到池底下。这样一层一层流过来,就便于红萍吸收水中的营养,养殖水的营养,降低养殖水中的氨氮含量,增加它的溶解氧,相当于把整个水池的水不留在红萍栽培床上。

  改:解说:所有进入到栽培床的水经过整个栽培床才能流下去,让每一棵红萍都发挥了作用,然而,陈敏他们却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红萍有时会随着水的流动流到下一层去,严重的时候还会堵住出水口,

  解说:如果红萍堵住了出水口,水就会顺着栽培床流出来。

  一组水流的换面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有泉:那时候我们就想到一个方法,找一个比较大的罩子,在底下打几个小孔,这样把它罩住,流水就经过底下的小孔流到下层去,红萍就被这个罩子挡到外面,红萍就不会随这水流,流到溢水口里面去。

  解说:到这步,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就都被处理干净了,水中的溶解氧也得到了提升。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敏:最后这个水体通过多层的红萍和植物吸收完以后,通过红萍把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再回流到养鱼池。

  解说:红萍不仅把鱼池里的水净化了,同时它还是鱼很好的饲料。但是红萍的口感鱼并不喜欢,所以在给鱼喂红萍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鱼都爱吃红萍,对于刚刚投放的鱼,它们还不习惯吃红萍,这时可以把红萍和鱼饲料搀和在一起来喂鱼,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就可以直接把红萍捞出来放到鱼池里直接来喂鱼。用红萍来作为鱼的饲料主要取决于红萍的营养成分。

  一组捞红萍喂鱼画面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陈敏:红萍的粗蛋白含量很高,一般可以达到23%~28%,用红萍养鱼,可以把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

  解说:虽然红萍是很好的鱼饲料,养好它也得有一定的手段,不是想收就收,而是一个星期收获一次,如果采收太晚了,它们就会一层一层的落在一起。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您看到这个红萍和红萍叠加到一起了,是因为它没有及时收获,红萍长得太密了。

  解说:红萍没有及时的收获,就没有了足够的生长空间,在夏季如果温度比较高的话,就会发生霉菌病害。

  一组霉变画面

  采收太晚的话,红萍的根系大量脱落,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水质净化能力也就下降了。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因为红萍生长速度比较快,一般四到五天翻一翻,像我们这个大棚,通常一个星期收获一次,收获的红萍我们直接用来喂鱼。

  解说:及时采收是红萍持续高产的关键,每次可以采收三分之二,给留下的红萍创造生长空间,采收后一定要把留下的红萍铺满整个水面,根一定要朝下。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如果这样的话,它就吸收不到水分而干枯死亡。

  解说:在采收的时候,不可能像间苗似的一个一个的去收红萍,而是一收就是一片,非常的不均匀,剩下的红萍靠水的流动和自身是很难铺满水面的,这时就要人为的干预一下。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所以我们就需要用这个棍子

  或者我们收获的平板,来轻轻拍打红萍的表面,它会随着这个拍打翻过去,这样红萍的根就能吸附在水面上。

  解说:拍打主要是让红萍的根系扎入水中,这样可以使红萍处于活跃的生长状态。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邓素芳:这就是我们收获以后的红萍,收获的红萍我们让它平铺在水面上,跟刚才看到的相互叠加的是不一样。

  对比画面

  解说:再过一个星期,这些红萍又可以收获了,从鱼塘,到水稻、蔬菜等植物的栽培床,再到红萍的养殖床,水体在运转过程中,除了植物因蒸腾作用流失一部分外,其余的都流回鱼塘等待下一次的循环,不向外排放一滴废水,大棚内植物与鱼之间的食物链就完美地建立了起来。

  【采访】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陈敏:现在我们从整个推广的过程中发现,也可以把这个植物不光是水稻,粮食植物,也可以在经济植物上开展。比如说我们可以种植一些观赏植物,也可以种植一些药用植物,这样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棚子的产出量和经济效益。

  改:加解说:平时老百姓在大棚里养鱼,那只有鱼的效益,换水还会增加养殖成本,现在不仅养鱼还种植水稻,这样赚的是双份的钱,而且养鱼还不用换水了,降低了养殖的成本,增加了收入。

  解说:鱼类、植物、红萍等生物群体,依靠水体循环形成了理想的共生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物质有效循环和再生利用,建立起一种良性再生产的有机农业新模式。

  【主持人】:这种温室尽管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是细算一下,养鱼不再换水,节省下来的水钱也不少,鱼吃红萍,饲料钱又省下了不少,水稻或者经济作物还可以有收入,这样下来,一个棚的收入能顶上两个棚,而且一次投入,多年收益,更主要的是,在水资源很紧张的今天,这个棚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channelId 1 1 2 96f4d8869f784865abd0a89ad2970fa5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2年12月04日 19:42

视频简介:本节目主要内容:在福建省有这样一个大棚,外表和普通大棚一样。这里面有八分地的鱼塘还有一亩二用来种植植物。这个大棚却只有一亩地。那多出来的这些是怎么变出来的呢?一亩变两亩这是为什么呢?本期节目带您了解。






收视TOP榜

860010-1133130100